佛法中的“空”究竟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但是在《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包括其中著名的“如来所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意思是世界上根本没有此事物,如来不过借用了这个概念而已。佛学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依赖因缘而存在的,事物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即“物无自性”,僧肇将其称做“万物之自虚”,当因缘既尽,事物即不复存在,就像太阳出来露水就消散不见了一样,但是佛法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都处于“成、住、坏、空”中,依因缘而流转,因此整个世界是非有非无的,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无的。事物依因缘而流转,这与唯物主义哲学中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一致。
因此 ,佛法要人不要执着,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我”,即《金刚经》中“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在通常的观念中,"我"可以由三部分组成:身体、思想(回忆)、社会关系,这是这三者都是变动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即"无常"。若说"我"是身体,则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如果我的腿或者胳膊断了,更或者我的心脏、头换成了别人的心脏或头,那还是我吗?若说往日之种种造就了现在的我,即我存在于回忆之中,则往日之种种已不复存在,何况若"我"之定义必须依赖于往日之种种事物,则反而证明我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若去除这些"往日之种种事物",则"我"还剩什么??若说我由社会关系决定(就像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我在某个单位工作、是谁谁谁的父亲等,但是这并不是我的本质,因为我出生在此世间并不是要在此单位工作或者充当某人的父亲,且社会关系也是变动的,如果哪一天我不在此单位工作了,我就不是我了吗??综上,若必须通过种种的外在事物来定义"我"的存在,证明了"我"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
“空”并非空无一物,或者纯粹的是人的幻觉导致的,事物在瞬间是存在的,所以是"非空",但又是刹那生灭的,如果伸手想去捞取,则又如水中月亮的倒影一样,是不可得的,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觉得事物好像真的持续的存在,包括事物的运动,我们的意识自动的将事物的前后位置连续起来,好像事物在运动一样,所以六祖慧能说"既非风动,又非幡动,仁者心动",僧肇做《物不迁论》也是阐述这个思想,所以万法都是“非空非有”的。释迦牟尼反复告诫的就是,切不可执着于这些,包括自己的感官和意识,即所谓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关于事物的刹那生灭,马克思有不同的见解,事物确实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是一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是由其内部矛盾决定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的区别,若只是量的积累,则事物还是此事物,只有发生了质的变化,事物才称为彼事物。但是什么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我”的内部矛盾是什么?“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会发现,仍然无法从自身来定义自身。一支笔,当我用它写字时,它才是笔,事物的意义是人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