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模式生活#

间歇性咳嗽,不咳嗽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咳嗽的时候感觉肺要咳嗽了。这么敏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么矮的人这么重的眼药水。

今天背到《道德经》第十四章了。网上版本众多,细微之处略有不同,每次靠眼缘随便选一版来看。背的目的,我不曾思考,解释也只是为了让自己背起来更容易一些,至于是否有道理可言,不做追究。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jie二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 jiao四声],其下不昧,绳绳[ min三声]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我一见到这个字,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里的“夷”是指外国或外国人。比较常见的相关词组还有“化险为夷(平坦、平安之意)”、“夷(破坏建筑物之意)为平地”等等,这么看来,“夷”的意思还真不少。其实它的本义是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那么“视而不见名曰夷”中的 “夷”是什么意思呢?

前三句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看不到呢,透明的?透明的东西,比如玻璃,我们也能看到呀?那是什么呢?我想到《心经》里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什么,空就是无啊,无是什么?无名万物之始啊。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夷”、“希”、“微”都是“无”的意思,正因为“无”,所以人没办法通过感官去获得认知。“道”它本身就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呀。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致”我觉得在这里有“底、究竟”的意思,“致诘”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整句话就是说对这三者你们不要追问到底,没有人能给你解释清楚,这就又回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既然解释不清楚,那么就看作是一种物质。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之前背过的“常有欲以观其徼”,已经知道“徼”是“边界”的意思;“昧”这个字太形象了,“日”是太阳,“未”就是没有啊,你看太阳都没了,自然就幽暗了、隐藏了(比如拾金不昧),再往下引申就可以解释为糊涂、不明白(比如愚昧无知)。联系上句是说它的上面没有边界,那么“其下不昧”就是说它的下面也没有隐藏起来,没有到一个地方就突然消失了,而是一望无际的;“绳绳”是连接不断的意思。整句话还是在形容“道“的无形,上下都没有边际,连绵不绝没办法形容出来,又回归到”无“这个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看到一个人,似曾相识却又叫不上名字,我会说恍惚了,感觉她是XXX。恍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隐约,但又不确定。这里的“惚恍”就是混沌不分、隐约不清的意思,”道“没有形状,没有体现一个具体物体的形象,所以说它惚恍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句话让我想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说你迎面朝着它,你看不到它开始,你跟着它,你也看不到它的结尾,漫无边际和边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有”是什么?前面背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就是具体有形的事物。整句话是说如果你能掌握“道”,那么你就能驾驭现存的所有事物;能理解“道”的起源、初始,就能掌握“道”的规律。我感觉这句话是个倒装呀,难道不应该是先“知古始,是谓道纪”,而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