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无穷造句〉无穷造句简单…
外部世界的信息复杂多样。坐在商场玩手机游戏,旁边孩子们吵闹,别人在沟通什么,当时的温度,衣服和你皮肤接触的感觉。
这些都是信息,虽然你能听到旁边的嘈杂,感受衣服包裹你的感觉,但你都没有用意识关注,手机屏幕显示你抽到了一个ssr,你的意识马上便关注了,当你注意到某个信息时这个信息就到了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是什么?
工作记忆是什么,工作记忆就是你在用意识关注的信息,例如你正在读的这句话,就进入到你的工作记忆里。工作记忆就像一个工作台,你在这里对意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些信息不但可以是从外界输入的,而且还能从长期记忆中提取需要的信息,一起进行加工。
工作记忆进行加工后便把信息存入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大脑的硬盘。硬盘之中储存着这样几类信息,
长期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就是俗话中的肌肉记忆,怎么骑自行车、怎么开车。熟练之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
陈述性记忆又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又叫自传体记忆,你表白的情景、你出去旅游的经历等等,就是以你为主角的电视剧。
语义记忆就是你脑子里的百科全书,是你学习到的知识组成的。
语义记忆包含着你学过的知识,那知识又以怎样的结构储存在大脑里的?
语义网络模型主张,在我们的头脑中,知识是以一种由彼此联结的概念组成的类似于网络的结构形式来表征的。
椭圆代表概念,直线代表联系。概念间联系的强度,用直线的长度来表示。知识可以用巨大
而复杂的联系网络来表征。
怎样把新学的知识装配到知识网络?
1联系
将信息存入长期记忆的最佳办法就是当其还在工作记忆中的时候将其与已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关联。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精细复述。由稍细复述而创造出来的各种此类连接能够让你用多种途径读取目标信息,就好像你可以从许多方向进入一个道路四通八达的城镇一样。当你记忆一件事的时候,与长期记忆进行的联系越多,以后回事的时候线索也就越多,例如新年与春晚联系,新年与放鞭炮联系,新年与春联联系,联系越多会回忆时的读取线索越多,回忆起信息的方式也就越多。
联系除了与数量有关还与方式有关。例如,蝙蝠与吸血鬼进行联系因为它们都吸血,蝙蝠与蚂蚁联系,因为他们都有头和脚。随后回忆时,给与提示吸血鬼和蚂蚁 ,提示吸血鬼时回想起蝙蝠的几率更高。
1.1词汇的记忆
1.1.1与形象联系
一些非抽象名词,有实物。记词的时候一种方法是在脑中把词和对应的形象进行联系,这样把意义和形象放到一起加工,可以促进记忆。
例如:记斯芬克斯,其形象
1.1.2放入句子
把词放到句子中,运用其意义进一步进行加工,能更有效地记住单词
例如,颟顸造句
那人太颟顸,什么事都做不好。
更进一步使用1.1.4的方法 造句时描述更生动鲜明的情景,例如,记 鸸鹋
对比
鸸鹋属于鸟类。
一只鸸鹋刚刚破壳而出,正在颤颤巍巍的学着走路,这是一只鹰俯冲下来,一把抓起小鸸鹋,小鸸鹋拼命地伸长脖子使劲尖叫,两条腿找空中疯狂乱蹬。鸸鹋妈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鸸鹋被抓走了。
Ps 你自己造一个句子 比记书上的例句效果更好(根据1.1.5)
1.1.3 把要记得词同自己联系起来
自我参照效应:如果要求你把一个词语和自己联系起来,那么记忆效果就会更
好。例如,
学习颟顸的时候 作者自己就是一个马虎粗心的的人,这个词正好可以形容自己 。
学习鸸鹋的时候 因为自己非常希望能骑上鸸鹋,就联想自己骑着鸸鹋在澳洲大路上漫步的景象。
1.1.4生成情景记忆
学习单词时,大脑中联想生成与其有关的画面与情景,例如,学竹蜻蜓时除了脑子里浮现竹蜻蜓的样子,还可以生成情景画面 。
大熊哭着跑回家,哆啦A梦为了安慰大熊从口袋里掏出竹蜻蜓给大熊带上,飞出去玩。
结合1.1.3自我参照效应 生成和自己有关的情景画面
夏天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在空地玩 有一个小朋友带了一个竹蜻蜓 自己十分羡慕 想要借来玩 但是人家不给 每次他把竹蜻蜓转上天飞起来 自己就赶快追着竹蜻蜓跑 等到它落下来 抢先接住 自己就能玩了
1.1.5 主动生成信息
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自己想些东西,这对学习和保持记忆大有裨益。并将其称为生成效应。
自己主动生成一些信息 比接受书上的例题 、案例,更能记得牢固,例如 受热融化 书上给的例子是冰块变水,你自己生成一个例子,作者生成的例子,
夏天好热,买了一个雪糕,舔起来冰冰凉凉很开心,过了一会雪糕化了,雪糕液顺着手流了下来。
无论是1.1.2中造句 还是1.1.4生成情景记忆 自己主动创造的句子和情景 都比作者给你现成提供的更能有效记忆
1.2 日常事务
1.2.1视觉图像绑定法
当你去超市买东西时 例如你购买西红柿、牙膏和鸡蛋。
定位记忆法 在想象中把待回忆的项目放在熟悉的地标上。
想想你的房间 从南到北 分别是窗户、床和书桌。
在脑中想象有人拿西红柿朝你的窗户砸过来,窗户上全是西红柿汁液。睡觉上床时室友恶搞把鸡蛋放到你被子里,被你一屁股坐碎,床上一摊粘液。书桌上被室友用牙膏涂满表面,散发着浓浓的薄荷味。
这样你在超市回忆要买的东西时,只要想想你在房间里走一圈发现了什么,就会想起你要买的东西。
西红柿、牙膏、鸡蛋。也可以不借助助记事物。他们三个自己间互相绑定,例如,你朋友做了一锅西红柿炒蛋和牙膏一起搅拌,做成了黑暗料理让你吃。
注意绑定在一起的事物不可过多,越多效果越不好。
2组织
实验人员让参与者学习60 个单词,其中有15 个动物名、15 个职业名, 15 个蔬菜名以及15 个人名(Bousficld,1953) 。学习过程中,各个单词以随机顺序呈现。因此,四种类别的单词得到了充分的混合。参与者听完这些单词后,被要求以自由回忆方式(以任意顺序)再现词表。研究者随后分析了参与者回忆时各个单词的顺序.参与者会按类别逐一回忆单词,还是会以随机方式回忆单词?事实上,按类别回忆单词的情况远远多于随机方式的回忆。可见参与者是将单词聚类后进行记忆的。
例如,你去超市买 葡萄 啤酒 可乐 苹果 大米 红豆 燕麦 红酒 榴莲 牙膏 洗面奶 洗发露 。单靠记忆很难记住,进行组织分类后,记起来更容易。
将若干个单个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称作组块。
例如给出随机的数字序列 1675349289,实验人员让一个长跑运动员进行记忆实验,在记忆随机序列的时候,实验者会采取用组块的方式将数字组成较大的单元,例如序列3492代表3分49秒2 接近一英里的世界记录,89代表一个老人的年龄。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对要记得项目进行组块,将数字组成较大的单元,大量练习后该长跑运动员最多可以正确记住79个数字序列。这也是综艺节目上的那些记忆超人所使用的方法。
Chase和Simon招募两类人进行实验 一类新手棋手不超过100小时的下棋经验 一类专家棋手超过1万小时的下棋经验,实验中他们给两组选手呈现真实比赛中的棋盘布局,持续5秒。然后要求他们按记忆摆放棋子。专家第一次就能正确摆放24个棋子中的16个,新手只能正确摆放4个,专家仅需重复观看4次就可完全正确复盘,而新手重复观看7次仍存在错误。第二次实验 不按国际象棋规则 完全胡乱摆放棋子 要求记忆 结果专家和新手一样表现不好。
研究表明专家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更好是因为他们对棋局进行了组块记忆,因为专家在长期记忆中储存了大量的棋局,因此他们不是单独的看待每一个棋子的,而是将其分成4~6个组块,每一个组块包含他们熟悉的有意义的布局方式。当棋子不按规则随机摆放时,不能形成那些有意义的模块,不能进行组织记忆,专家的优势也不存在了。
组织无处不在 而且很多是你自动生成的,以为这是人类大脑认知的天然形式。你在观看无规则图片时大脑会自然将无规则图片组成有意义的形象 帮助理解这副图片
人在感知事物时,把基本元素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较大的客体,称作知觉组织
你试试这些斑点能组成什么有意义的事物?
日常工作学习中,运用组织原理的工具多种多样,树状图,表格,韦恩图等等。科学的组织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常用的软件思维导图工具 mindmanger xmind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组织软件
3命题金字塔
先读一个故事,在荷兰,有一个叫利伯希的眼镜制造商。一天,他的孩子在玩透镜时发现, 当两个镜片相距30 厘米左右时,透过它们看到的物体显得非常近。利伯希随后开始尝试制作望远镜,他的"小望远镜”引起了许多关注。他写了一封关于望远镜的信给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立刻认识到了这个发明的重要性,并且自己制造了一个望远镜。
研究人员先给实验参与者看了这个故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下面4个句子,让其判断哪个是与原文相同
1 他写了一封关于望远镜的信给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2 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给他写了一封关于望远镜的信。
3 —封关于望远镜的信被送给了伟大的意大利科学伽利略。
4 他给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学家伽利略,写了一封关于望远镜的信。
第一句与原文相同
第二句语义改变
第三句语态改变
第四句形式改变
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被试者仍然能够正确地指出语意改变句与目标句子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却不能够辨别,语态改变句和形式改变句与目标句子是不同的。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比较长的保持时间之后,仅仅当测验句子在意义上有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被正确地加以辨认。这就说明,人们通常能够从语言信息中提取意义,但不会记住确切的措词。所以,人类的长期记忆存储的是意义, 而不是有关事件的确切副本。
那意义又是什么?
为了能确切地把握何为”意义”,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命题表征(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这一来自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概念。命题是指一个句子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命题不是指句子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命题是可作为独立断言的最小的知识单元。也就是说,命题是能够从意义上判断出是真是假的最小单元。
命题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意义单位,通常由一个谓词(动词单位)与一个或几个名词单位所组成,用来表达一个事实或状态。许多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信息或意义在记忆中以命题形式储存。例如,下面的句子,“这个老年男人骑着棕色的马”,就包括若三个命题或三个基本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表示:
1. 这个男人是老人;
2. 老人骑着马;
3. 马是棕色的。
金西等人(Kintsch & Van Dijk, 1978) 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对于语意记忆的模式。实验中要求被试者读一篇有1,300 个词的文章,被试者读过这篇文章之后,要求他们分别立即、在1 个月后、 在3 个月之后写出对于这篇文章的简短概括。结果发现,被试者立即写出的概括中包括了许多低水平的细节命题;但是在比较长的间隔时间后,所写出的概括中,主要是文章结构顶部的主要命题,只包括很少的低级层次的命题以及对这些命题的补充说明。
这些结果说明,被试者并不把文章的命题看成是同等重要的:有些命题表征着文章的中心意义,而有些命题则只是表征着文章的次要的意义。这种结果和实验者的预期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认为 ,文章所有的命题,形成了一个有规则的层次结构。这个结构称为文本基点。处于结构中的最顶部的命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主要命题下一个层次则是其他支持解释主要命题的次要命题,它们是第二级。在这种层级结构中,还有处于第三级,第四级等等的低层次命题。可以推断出比顶级命题低一层次的命题所表示的观点可能是比较次要的。命题在结构中所处的层级越低,他所表征的意义就基础,越详细,越不重要。
(Kintsch 1974)提出了关于命题结构的理论。
一 每一个命题都只能处于结构层次中的一定位置,
二 每一个命题下方都会有一个命题进一步说明上面命题的意义,
三 命题所处的层次地位越高,它所表达的意义越重要。
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根据命题层级原理编写了金字塔原理,作者随后会开文介绍金字塔原理的内容,知道了原理命题层级结构,再加上工具《金字塔原理》无论是对你阅读理解,还是以后写文章都有了成熟的指导规范,受益无穷。
1.4练习
在进入新班级的时候你无法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而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谁叫什么就都能记住了,因为在这期间我们会反复的记忆,这种记忆随着练习而强化的现象称作记忆强度。
学习的幂定律
记忆的强度随着练习而增加的模式称为学习的幂定律。
随着练习的的增加你回想起同学的名字需要的时间也就越少,但是练习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回想(提取记忆)所需要的时间就很难再降低了。
因为随着一段记忆强度的提高,它就能达到较高的激活水平,因此也就能够更快速地被提取。
为什么在要求列举出几种水果的时候总是先想到苹果橘子,是因为有些记忆在各种情形中经常被用到,用到的次数多了,记忆强度随之提高,所以较容易提取。
然而记忆的强度会随着时间消退,当你背完单词的时候,一开始遗忘的比较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减缓。
所以当你毕业以后,不用再每天记起同学的名字,不再练习了,记忆强度就开始衰退,同学名字的这条记忆的激活强度也随之降低,你也就越来越难想起他们的名字。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也符合记忆强度随时间消退的原理,运用该原理而设计的学习软件anki
对于要备考的人士来说是非常好的复习方式。
1.5提取
当你记忆知识时,你是否想过将来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运用这个知识,(Roediger,1980)发现对于同一个记忆 提取记忆时测验的形式不同 回忆的成功率也不同。因此当你记忆一则信息的时候你需要考虑你未来使用的场景,因为不同的测验方式会给出不同的回忆线索,如果记忆的方式与你使用的方式相差甚远,你会发现回忆起来也会很难。
例如,名词解释或者简答,会给你知识点的名称让你回忆内容。选择题会直接给你知识点的内容,让你选择那个关键词与原内容相同。应用题给你阐述一种现象,你需要寻找能用什么原理来解决这种现象并且怎样使用这种原理
例如,光的色散
题目一
名词解释:
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选择:
光的色散指的是()光分解为()光的现象
A复色 B单色
应用:
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当你记忆时对材料的编码形式与提取时的使用方式越相似,你的回忆效果就越好。但是我们学习时并不能预测我们将来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到他,所以你在学习时对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应用不同的作业形式进行记忆,例如各种类型的题目,写作,演讲等等。
1.6 记忆误区
学生们在记忆学习材料时常用的方法是反复阅读材料,在复读多遍之后,能够读得更流畅,给人一种对材料更加熟悉的感觉,称作熟悉效应。然而研究表明,熟悉效应是一种错觉,他让你感觉你已经了解了材料,但是即使你读再多遍也不能更好的记住学习材料,因为你只是阅读,没有加工。
然而很多学生都很青睐这种复读的方法,因为他能产生一种正在学习的错觉,以为在你复读多遍之后越来越流利,阅读起材料也更容易,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提升对材料的记忆。
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边阅读边用荧光笔划出重点,但是往往只是画出重点,却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加工材料。研究人员在测试划重点和不划重点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两组的成绩并没有明显差异。
因为单单划出重点只是第一步,想要记住重点还要对重点信息进一步的加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渐进式总结》一文中有更详细的探讨,作者随后也会发表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学习记忆的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禁畅想是否有一种集上面所有原理于大成的学习方式?还真有!那就是基于卢曼的卡片滑箱(Zettelkasten)原理,在书籍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有详细的介绍。和基于该原理的工具双向连接大纲笔记Roam Research。作者接下来会更新相关内容。
作者相信原理和工具就像金庸书中的心法和武功一样缺一便会走火入魔,当只有两项都掌握时才能练成神功,之后也祝愿大家都能日复一日总成神功。
参考文献
《认知心理学》索尔所
《认知心理学》艾森克
《认知心理学》斯滕伯格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 戈尔茨坦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约翰·安德森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