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造句、力挽狂澜造句四年级?
“今天我国还没有出现一本理想的文学史。一切都还在等待我们的人的追求和创造。
”上述这段话,我如实记录下来,没有增添减少,其用字修辞甚至造句,丝毫没有改动。使我高兴的,是1955 年9 月某日,钱穆老师开讲的第一天,他竟说出:“过去还没有出现过一本理想的文学史。”
因钱师一向是说话谨慎谦虚的,说出这句重话岂不是会得罪好多曾经撰写并出版过“中国文学史”的学者或教授?无论如何,过去写中国文学史的作者除非他心胸宽宏大量,不然,他们内心一定会感到不舒服的。
但是,钱师当时如此批评,实在少见。我和一羣同学多次在课余时围着听钱师教诲:“你们读了我的《国史大纲》,还可去多看些别人写的‘中国通史’,可以作出比较,看看有甚么不同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着的一句大意是:“你们自己去选择吧!”这一类的话。但使我高兴的,便是由钱师来讲“中国文学史”这门课,必定有它独特之处,亦即是钱师所讲,必定有他创新的见解,让我们可把过去曾看过的其他“中国文学史”作出一些弥补。
钱师并不是说,凭他个人讲堂授课,可以把“中国文学史”讲得十全十美,他是肯定地说:“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这里钱师明明说并不是靠他个人可以力挽狂澜,乃是要靠大家共同来努力,要靠大家一同来寻求,一同来创造,以达到成功之路。
记得哈佛大学的杨联升教授有一次参加新亚研究所的师生月会报告,钱师也在场,他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本着作是十全十美的。”但钱师在“中国文学史”有关重大问题上却可作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有益后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例说,钱师是非常钦佩,可说是非常敬佩朱夫子(熹)的,不然,钱师也不会在晚年用他十年八载的精力来撰成《朱子新学案》,连他的知己好友罗慷烈教授也谈到钱师的一生代表作时说:“钱先生,自从晚年完成《朱子新学案》后,他早先被誉为权威著作的如《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以及《国史大纲》等名著,都得让位了。”
钱师在讲“中国文学史”的《诗经》时,虽然对朱子也有赞语,他说:“朱子解释《诗经》有创新之意。”
意即朱子有与前人不同的解释,但钱师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朱子有时解释《诗经》也有错失。
因为朱子只用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赋”来解释《诗经》,而钱师认为解释《诗经》可有两种方式,他为取信于听众,举出中国文学史上三个不同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作品来证明,使人无懈可击,这就是钱师所持有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做学问态度。
钱师的著作,也不是没有疏误,他在向我们讲“中国通史”时,多次讲起他曾请吕思勉先生为其《国史大纲》校阅一遍,还请缪凤林教授校正该书的疏误,并在再版时一一加以订正。
错就是错,错了就得改,没有客气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钱师指出太史公司马迁讲到《离骚》时,他不识历史地理,以为古人把地名写错了,还把原文对的反而改为错。
钱师指出我国古代的山名水名都有特别的意义,譬如“霍山”这个山名,在我国的安徽与山西均有霍山,小山为大山所围叫“霍”,所以都有“霍山”,故“霍山”只是一普通名词,并非专有名词。
又如“洞庭”这个湖名,并不限于只有湖南省才有,即是凡是有“此水通彼水的现象”者,都可以称为“洞庭”,因湖南的“洞庭湖”通湘、资、沅、澧诸水;但太湖亦有洞庭湖之称,因为太湖是通黄浦江、吴淞江等多条水,所以太湖也可称“洞庭湖”。
钱师说:太史公把《楚辞渔夫》篇所说的“宁赴湘流而葬江鱼之腹中”一句,认为有误,特改为“宁赴常流”,其实“湘流”并不错,倒是改为“常流”却是错了。
司马迁以为“湘水”在湖南,怎么人在鄂(湖北)却会在湖南的湘水自杀呢!钱师指出此篇是屈原居汉北时所作,所说之“湘流”,实是指“汉水”,而并非“湘水”。
这就是钱师的博学而无所成名。
讲文学史亦得要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兼顾,不但要讲其历史演变、创作目的和字句修辞,而且还要了解历史地理,懂得校勘学,所以读书做学问真不容易,少一瓣就会出错。
1988年8月19日,叶龙到台北探望钱师
一部中国文学史,等于钱师平常所讲的,它包括了唱的和说的文字,即包括原始诗歌和故事小说,还有做的文学如舞蹈戏剧,以及正式用文字写成的文学,单是文字方面的作品,三千年来如此众多的作品和作家,欲在一年的课程中来加以详细阐析所有作品,当然并非易事,但钱师每逢遇着时代大转变,而大家对某一类重要创作,在意见上有重大分歧时,他必定会作出明确的决断,并提出有力论证,使人心服。
钱师做学问的一贯主张是:历史应还其本来面目,不能曲解事实。不可贻误后人。
不过有一点可以补充说一下,钱师自己说曾在新亚时讲过两年文学史,但他校务冗忙,没有把学生课堂笔记本加以整理改定。
我听钱师这门课是在1955 年秋至1956 年夏,钱师还查阅过我们的笔记,两次是由助教查看,给了我高分。
1989年12月28日,叶龙拜谒钱师于台北素书楼
一次是钱师自己查阅,只用红笔写了“五月四日”。如果当时钱师欲改定笔记本,很可能会取用我的笔记本,因为只有我全懂他的无锡国语,可惜他当时忙不过来。
钱师还说曾讲了两次,我又在1958 至1959 年4 至6 月这段时期听钱师讲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学史,那正是我攻读研究所时期,有空就去听,约有十多次,也记下了些笔记。
最后,我把钱师亲自拟的两次文学史考试题目,都附录于后,一次是1956 年6 月期终考试题目;
一次是同年毕业考试试题,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钱师全年所讲的,温习后圆满作答,那也是钱师希望我们学习的(当然我们能多看参考书最好),那我们对中国文学史也可以明了得一个大概了。
但钱师说过,研究文学史是一辈子的事,希望吾人来共同寻求与创造。同时,本记录稿难免有疏失之处,文责应当由笔录者来负。尚祈各方贤达不吝指正。
今将钱师亲拟两次试题抄录如下:1956 年6 月“中国文学史”期终考试试题:
(一)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如何?(二)两汉文学风格不同,此与社会有何关系?
(三)《昭明文选》之取材标准如何?其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四)试略述唐以后历代散文之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五)中国小说至唐始盛,其原因安在?
(六)试述词与曲产生之原因。
1956 年6 月“中国文学史”毕业考试试题:
(一)试述汉以前散文文体之变迁。
(二)《楚辞》之产生与《诗经》有何关系?
(三)(与期考第2 题完全相同)
(四)何以谓建安时代为中国有文学自觉之始?
(五)试述《昭明文选》与《古文辞类纂》两书在文学史上之意义与价值。
(六)唐诗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之代表人物为谁?
(七)试述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之价值。
(八)词之产生原因安在?其题材与对象与诗有何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本文节选自《钱穆讲中国文学史》
- 编录:叶龙
本文作者介绍
叶龙
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新雅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历任中学及大专文史科教师,讲述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史记导读、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等科目。
著有《钱穆讲学粹语录》《钱穆讲中国经济史》《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叶氏课余在报章撰写散文,笔耕甚力。
本文原刊于公众号 香港商务印书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