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俗语,关于黄河的古诗
[母亲河边的中国]
写黄河故事,厚厚地种下民族的根脉
——“母亲河边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一条大河蜿蜒曲折,孕育了生命力顽强的民族。
黄河不言不语,她只是静默着、向前奔涌着,偶尔在堤岸上留下几点历史的浪花,等待后人探寻。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言犹在耳,黄河造福了中华民族,黄河边上的人和事,随着滚滚河水奔涌向远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河的故事,书写在记者笔下,流传在听众耳畔,铭刻在人民心里。母亲河畔的中国,在时代变革的微风中走得更加坚定。
(一)长河落日,黄河文化把自信融进血脉
与岑夫子共饮,李白绣口一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望着滚滚河水,豪迈地吟出此句。
在《使至塞上》中,王维用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定格了壮美河山。
大漠水城,云天中卫。图源宁夏日报
几千年来,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华夏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多在黄河流域建都。《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在数千年文明历程里,汉语汉字、工笔绘画在这里形成,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在黄河之畔展开,汉赋、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雕塑建筑、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随着时间沉淀,中华文明中独特的社会习俗逐渐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
黄河流淌着,激活了血脉,接通了地脉,厚植了文脉。
北宋,汴京。勾栏瓦肆,汴河之畔,夹杂着纤夫号子的繁华市井,这里是中国历史记忆中不变的古都印象。
大宋汴河灯影之新汴梁八景。开封市网信办提供
今朝,开封。为了把人们的记忆拉向一千多年前的那个辉煌朝代,有人用光与影的效果铸就了一场《大宋·东京梦华》。70分钟,700多名演员,8首经典宋词,由一幅《清明上河图》串联,带给广大游客强烈的视听震撼。一湖烟云散去,一个辉煌的朝代从历史深处走入一幅伟大的画卷之中,远处传来的浅吟低唱,给人以历史轮回的无限感叹。曾经照亮过北宋的月亮又照亮了今日的开封。
(二)波涛如怒,华夏儿女用抗争守卫河山
对于大禹来说,抗争就是挖通一道河沟。
接过父亲未竟的事业,大禹从远方匆匆地来,路过家门口后又匆匆离去。为了不再走父亲的老路,他开始从更广阔的范围审视洪水的原因。按地形高低,大禹疏通一条条河道,沟通了黄河与济水漯水之间的联系,终于把洪水分输九河,导流入渤海,平治了水患。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在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矗立着一座大禹塑像。他一手拿着治水工具,一手指向前方。灯光照射下,他坚毅的脸庞泛起一抹光芒。
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的大禹治水像。毕笑天 摄
对于八路军将士来说,抗争就是渡过一条大河。
站在黄河渡口,八路军将士们擎起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只队伍刚刚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脱下红星八角帽,战士们既难过又不舍,每个人都把这光荣的红星帽徽紧紧地包在包袱里。
一路疾行,四万多人的抗日队伍抵达黄河东岸,随即马不停蹄向抗日前线开进。今日黄河的风景是绝美的,当年八路军将士们渡河却是绝难的。有人说:“乘船4小时才到对岸,船行到沙滩上走不动,有的就下水去拖拉,因沙底是软的,怕陷下去,又走了一会儿,才上岸。”
八路军东渡黄河旧址今昔对比。王克西提供
1937年9月25日,捷报传来。渡河后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下埋伏,一举击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对于焦裕禄来说,抗争就是栽下一株泡桐。
1962年冬,正是兰考遭受风沙、盐碱、内涝这“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为了挡风压沙,焦裕禄决定在这里栽种泡桐——“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
如今的兰考,绿荫遍地。毕笑天 摄
焦裕禄走了,但是他栽下的泡桐长青。今天的兰考,黄沙变成了沃野,洼窝变成了良田,翻腾的洪水安静了,种满泡桐的沙丘,已是春华秋实的果园。
(三)落天走海,中华民族将和谐写入胸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农业生产中,天、地、人是彼此联结的有机整体,顺天时、量地利、尽人力是祖先们不变的价值遵循。百川东到海,在黄河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将和谐刻在了心里。
在兰州,兰铁泵站的改造让很多人犯了难。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兰铁泵站为人们提供了稳定水源,2008年随着铁路职工供水并入兰州市供水管网,兰铁泵站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使命。拆除是个大工程,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影响;如果保留下来,影响市容又浪费资源。
改造后的兰铁泵站,更名为望河亭。图源中国甘肃网
兰铁泵站的改造,关键在于协调工程进度和城市运转之间的关系。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副站长施磊打了个比方:“点状工程和线状工程是不同的,点状工程只需要协调一个地方,线状工程需要走到哪协调到哪。”经过研究,有关部门最后决定:将兰铁泵站的上半部分全部拆除改造,下半部分保持不动。这种破坏性最小的改造为城市留下一段历史记忆。今天,一座望河亭跨立黄河之上,成为居民的网红打卡地。
在永靖,“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的俗语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黄河自西向东奔涌而去,但甘肃永靖的一段黄河水却向西潺潺而过。上游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造就了这里三四十公里的黄河水自东向西流的奇观。
刘家峡大坝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毕笑天 摄
然而,刘家峡库区北岸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少,土壤疏松,存在严重的生态隐患,制约着区域发展。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东乡县河滩镇污水处理厂、永靖县大盐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多个项目,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如今在黄河的滋养下,临夏州永靖县太极岛湿地水鸟翔集,河塘鱼塘交织,水岸生活丰富多彩。
(四)水养万民,社会进步以幸福锚定方向
在布塄沟村,养羊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毕笑天摄
在东乡族语中,“布塄沟”是悬崖边的意思,生长在悬崖边的布塄沟村,四面环山,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落。布塄沟村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极度缺水的问题制约了这里的发展。时光跑过8个年头,今天的布塄沟村,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好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里供水保障率是98%,国家脱贫攻坚的供水保障标准是87%,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布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翼庆骄傲地说道。村民们有了水,就有了养羊的底气。过去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零散放养的几只羊,现在这里有5个养羊大户,12个养羊散户。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种些辣椒萝卜之类的蔬菜,一改昔日水果蔬菜奇缺的光景。一条黄河水,养育百样人。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村民们正在弹唱“鼓子”。毕笑天摄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同样也不能落后。在皋兰县的天辰梨园,村民们把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结合得很好。恰逢十月,正是软儿梨成熟的季节,漫步在梨园,可以嗅到果香和青草香混合在一起,让人放松下来。不远处的草坪上,缀着几顶白色的帐篷,帐篷前面的椅子可供游客休憩。忽然,耳畔传来“噗通”一声,定睛一看,原来是熟透了的梨子掉在了草坪上。沿着小径往前走,隐隐约约可以听到歌声传来。这歌声是“鼓子”,一种流传在兰州地区的民间曲艺。广场中间,只见10位身着旗袍的妇女依次排开,她们手持三弦,歌唱着、应和着,唱到高潮处还不禁相视一笑。这些妇女都是附近的村民,在闲暇之余自发组织起来,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弹唱鼓子。在兰州,鼓子市级传习所有2所,协会4个,这些团体先后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为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力。鼓子弦音清越,它唱祖国河山,它唱英雄故事,唱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工作人员将石头用铁丝网箍住,是为了汛期来临,河岸不被冲垮。毕笑天摄
黄河是母亲河,是一条生态河,更是一条幸福河。时光飞逝,我们从来不曾驯服黄河,只是学会了与她和谐共处。也许你想欣赏黄河奔涌向前的姿态?那么来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个不错的选择。面积约44平方公里的公园,是整个城市的后花园。来到这里,成片绿意闯入了眼睛。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二三游客倚着栏杆打卡拍照。再往河岸上望去,密密麻麻的石头被铁丝网紧紧箍在了岸边。往西看,在观景台上登高望远,壮美景观尽收眼底;在中间,这里有黄河客厅,满足市民喝茶赏景休憩的需求;在东侧,这是一个小剧场,小型音乐会、演讲、表演有了大展拳脚之地。观澜亭上观黄河安澜,听涛廊里听涛声依旧,黄河在这里继续流向远方。
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中国的母亲河,嘶吼着、咆哮着奔涌向远方;母亲河畔的中国,正沉稳地、坚毅地走向世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