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美冷是千夫所指,低着头作为刘子羽”这句诗句是鲁迅老师一生最形象的描写。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在这众多的领域内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毛主席就曾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个人形象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无疑是高大伟岸的,在文学创作领域,其拥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在文学思想领域,鲁迅先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最令鲁迅先生名声大噪的,还是其在政治领域作为一名民主战士的先进勇敢。

在批评社会现象方面,其创作出以《拿来主义》为代表的作品,对当时畸形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即使对于今天的社会,其作品中的部分观点也极具借鉴性。

在支持进步运动方面,鲁迅先生也站在了第一线。1925年,鲁迅先生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免职。

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名坚强的战士,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有益于当时的中国,有益于进步思潮,其都会勇敢地冲上第一线。

在1926年鲁迅先生因为一些事件站出来支持当时的先进学生,抨击军政府。但代价无疑也是巨大的。

在鲁迅先生发声之后,其遭到了军政府的通缉,被迫辗转各地避难。当时的鲁迅先生的内心无疑是复杂的。

革命的前路并不光明,自身现在的处境也很尴尬,一切仿佛都陷入了死胡同。在这样的内外困境下,《朝花夕拾》诞生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遭遇挫折避难期间所创作,共十篇,前五篇作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整体上《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是回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由于是在壮年之时回忆幼年时的经历,故名为《朝花夕拾》。

其中的故事正如其名称所示,为作者幼年时的纪录,虽有文字改动,但大体上是纪实的。

作为一名民主战士,鲁迅先生是极其坚强的,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人,却极为脆弱,他曾在文学界与政治界中都遭遇了挫折。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这时的鲁迅先生是极为痛苦的,其不得不回忆幼年时的种种。

目的正是为此时壮年的自己提供前行的动力,而对这种缓解痛苦创作的深入分析,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

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以幼年时的遭遇来讽刺当今社会现象的,代表作品有:《二十四孝图》《狗·猫·鼠》《无常》。

第二类是回忆幼年时经历并无多大隐形含义,代表作品有:《琐记》《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最后一类是回忆过去经历以激励现在的自己,代表作品有《范爱农》《藤野先生》。

一、以幼年之故事温暖其心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精神还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喜欢回忆之前的经历,特别是那些越来越久远的幼年。

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在支持学生运动之后,先生不仅受到了当局的通缉,更在学术界受到了排挤,此时鲁迅先生的心灵深处肯定是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这时的先生如普通人一样,会想起自己的那段越回忆越美好的幼年时期,寄希望于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进而抚慰自身受伤的心灵。

在《琐记》中的前半段,鲁迅先生回忆了在其童年时所遇到的一个妇人“衍太太”,对于衍太太的形象,大部分人认为是负面的,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这是文章开头对于衍太太的描绘,内容中也极好的符合了这一特点。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衍太太极其纵容,且十分温柔,甚至可以:“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这在幼年的作者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在作者长大后却因为流言断开了与衍太太的联系。

细细分析人物,衍太太的形象符合绝大多数家庭妇女的形象,作者描写这篇文章并无人物好恶之说,仅仅是回忆逝去时光罢了。

《五猖会》是作者回忆幼年时父亲督促其读书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描绘了五猖会的盛大:“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

但他的父亲逼迫其背书后方能去逛会,作者废了好大功夫才成功,最后竟:“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

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作者通过回忆这件小事,回忆了童年时学习的普遍场景。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带自己的女工——阿长。通过对过年时的情景。

作者描绘了其与阿长的点点滴滴——“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通过此类描写,我们眼前浮现了一个大众的妇女,甚至有些庸俗。

但作者对于阿长总体上是感恩的,那一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现在读来都有一种感动,在最后作者也表达了对于长妈妈的祝福。

上述几个故事并未有多大的内涵意义,单纯地是作者对于童年的怀念,但就是这最普通的怀念,却能给逆境中的作者以极大的力量,使其回归精神故乡,慰藉自身受伤的心灵。

二、以少年之经历激励其心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归理想。

个人的一生苦难是常态,收获是短暂的瞬间。而支撑其奋力前行的正是心中的理想,正是有了那一团理想之火在熊熊燃烧,个人才能在苦困交加的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

鲁迅先生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理想是伟大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人生理想观的形成时期。

鲁迅先生亦不例外,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也回忆了自己的理想形成故事以支撑当时脆弱的自己。

《藤野先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它不仅以单篇形式广为流传,更是入选了我国的中学课本。

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留学之时所遇到的老师,先生对于作者表现了异于常人的关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批改过了”。

还回忆了一件小事来表现作者与藤野先生关系的密切,之后又回忆了归国之后与藤野先生的联系。

文章最后的描写特别令人感动:“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可以这样讲,藤野先生给了鲁迅先生前行的动力。

《范爱农》是作者回忆青年时期的一篇文章,其中对于范爱农个人形象的描写,笔者一直有所疑惑。

范爱农的形象全篇读来依旧模糊,前后的人物形象联系不大,后来笔者才理解,这是一篇纪录文,并不是小说,个人形象的断裂正是作者与范爱农交往断裂的体现。

整篇文章描绘了当时的革命青年的迷惘,文章最后那句:“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让人不胜唏嘘。

三、总结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逆境中的作品,其内容也正与这特殊的外部环境相类似,其中关于童年的回忆使作者在精神上回归故乡。

给予其当时脆弱的心灵以慰藉,而关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则坚定了其继续战斗的决心。

参考文献

《朝花夕拾》——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