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飞虎队,你能想起香港警匪片中的一群穿着防弹背心、头上戴着作战头盔、拿着冲锋枪、坐着直升机从天而降的特种战士吗?

事实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陆也出现了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巧的是,这支部队的别名也被称为飞虎队。

1937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应宋美龄的邀请来到了中国。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考察中国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帮助中国训练自己的飞行员。

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陈纳德的操持下,中国第一所航校在云南昆明成立。在这里陈纳德以美军的标准对国民党的飞行员进行训练,有时也会亲自驾驶飞机参战。

不过彼时美国和日本并没有开战,所以陈纳德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正式认可,也就是说明面上他的所作所为纯属个人行为,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均与美国政府无关。

1941年,陈纳德以个人的名义花费重金从美国购买战斗机,以及招募技术高超的战斗机驾驶员和机械师。许多热爱冒险的美国青年借此机会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对中国向往已久的唐麦克。

大学时代的唐麦克就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那时的他常常在想,如果有机会亲自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一走该有多好。

不久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到日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而他的向往之地中国与日本近在咫尺,于是他决定干脆就趁着这次机会去中国游览一番。

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唐麦克就深深爱上了这里,他甚至希望就此留在中国度过余生,不过他毕竟只是一个学生,还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人生。短暂的学术交流之后,唐麦克再次回到美国,继续他的大学生活。

唐麦克本以为自己今生很难再次回到中国,没想到就在1941年,有一个叫做陈纳德的飞行教官在美国招募飞行员,而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唐麦克朝思暮想的中国。

就这样唐麦克没有丝毫犹豫,加入了这个队伍,再次回到了他梦想中的国度。

以唐麦克为代表的这批美国青年在云南同中国军人一起英勇作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飞行员的嚣张气焰。他们这只飞行战队的驾驶技术甩了日本人不知道几条街,他们的存在就是日本战机的噩梦。

飞虎队的加入对中国抗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941年-1945年这四年里击落了日本2600架飞机,击毙66700个日本人,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支美中和并的飞虎队也到了解散的时候。

坐在回家的飞机上,唐麦克,不现在应该叫他穆爱仁(这是他来到中国后,为了跟周围的中国朋友打成一片,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大地,和那些越来越小的,一直向他们挥手致意的战友们,他的心里充满了不舍,无论是这里的人还是这里的物,都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地烙印。

此时他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早晚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到这里,不再离开。”

退役后的穆爱仁娶了一位漂亮的美国姑娘,两人的生活非常幸福,美满,不过穆爱仁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到中国生活的梦想。只是现在和之前不同了,穆爱仁不再是那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了。

穆爱仁有了家庭,有了更多的责任,除非妻子同意和他一起去往中国,否则他只能留在美国,怀着忐忑的心情,穆爱仁跟妻子提起了到中国生活的这个想法。

起初他的妻子并不理解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祖国好好呆着,非要背井离乡去一个人生地不熟,而且听说还很落后的地方。

直到穆爱仁将他在中国和那些可敬,可爱的中国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故事告诉了她,穆爱仁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经历竟然引起了妻子对中国的兴趣,去中国的心情比他还要迫切。

妻子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将目的地定在中国的哪座城市,到了那里又靠什么维持生计,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于是在中国找个工作就成了穆爱仁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好在黄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穆爱仁终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工作,在福建的一所学校里教英文。

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穆爱仁一刻也不愿意多等,他兴冲冲地跑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随即两人收拾好行李,乘坐最近的一班飞机,朝着他们心中的天堂飞去。

在福建的那段日子是穆爱仁和妻子最快乐的时光,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他的妻子也毫无意外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穆爱仁一边教书,一边照顾妻子,时间空闲了就带着妻子四处旅行,日子过得繁忙而充实。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这一年穆爱仁的妻子怀孕了,这可乐坏了第一次做父亲的穆爱仁,而且他的第一个孩子又诞生在自己最爱的国度,一切都让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意义非凡。

此后穆爱仁的干劲更足了,那段时间他的学生们都会发现,自己的这位英语老师,脸上一直挂着莫名的笑意,对待学生都要比平时更加和善。

不久后,妻子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儿,看着怀中可爱的小天使,穆爱仁心中满是甜蜜,他绞尽脑汁给孩子起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穆彼得。

在小彼得长到1岁时,由于中美关系恶化,再加上工作的原因,穆爱仁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这片挚爱的土地,回到了美国。

按道理来说,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穆爱仁一家似乎不会同中国再产生什么瓜葛。

可是事无绝对,按照墨菲定律来看,小概率事件一样会发生,穆爱仁一家再次同中国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在福建出生的小彼得。

随着穆彼得一天天长大,他的父亲穆爱仁不可避免地就将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中国讲给他听,也正是父亲的循循善诱,致使穆彼得自小就对中国很感兴趣。

长大后的穆彼得考上了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而他选择的专业却是比较冷门的汉语,也许是受到了父母的遗传,穆彼得和父亲拥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到中国生活。

大学毕业之后穆彼得一直想方设法得到去往中国的签证,只是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冰点,穆彼得也只能暂时熄了心中的想法。

时间来到了1988年,此时中美两国已在9年前建交,穆彼得也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国签证,怀着兴奋的心情,穆彼得带着自己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来到了江苏省南京市,他选择在这座风轻水揉的江南小城定居,这一年她的小女儿刚满7岁。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一家人难免有些不适,为了让女儿们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穆彼得先是给两个女儿找学校恶补了一段时间中文,然后将她们送到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尽可能多的与中国人交流。

要知道80年代的中国并不像现在这样外国人随处可见,学校里出现了两个金发碧眼的女同学一下就成了全校的焦点。

据妹妹回忆说,她第一天到学校是冬天,天气很冷,那天她穿了一条背带裤外面套着厚厚的毛衣,下课了,她想去厕所,可是第一次来学校人生地不熟的她根本不知道厕所在哪里。

无奈之下她只得向老师求助,老师得知后特意安排了一位女同学陪她一起去,可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全班所有女生都跟在她身后来到了厕所。

对于全班的女同学来说,可能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外国人,都很好奇想看看外国人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区别,而对于妹妹来说,被这么多人看着上厕所,也同样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尴尬的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更要命的是她今天穿的是一条背带裤,想上厕所,就必须先把毛衣脱掉,当她在同学们一副见鬼的表情下脱掉毛衣以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继续下去了,直到后来她才知道,背带裤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见的,女生们大概都在奇怪为什么外国人上厕所还要脱上衣吧。

两姐妹自小就接受了最正宗的中式教育,而她们的母语都是在家里靠妈妈教授,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女儿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一直是穆彼得夫妇的头等大事。

有一次,南京要举行金秋国际洽谈会,因为与会人员来自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所以就需要一对同时精通中文和英语的小朋友做主持人。

为了选出这样的两个人,主办方委托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到南京的各个学校进行挑选,可是那时会说英文的小朋友实在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主办方迟迟未能找到心仪的人选。

直到有一天他们见到了姐妹二人,小红花艺术团的老师们都觉得实在是没有比她们再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姐妹俩除了学习外又多了一个任务,就是跟艺术团的老师们一起排练。

一来二去穆彼得夫妇也跟艺术团的人混熟了,他们总会抽出时间来看两个孩子排练,渐渐的他们也喜欢上了艺术团的这种氛围,也许让孩子们加入艺术团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想到就做,穆彼得夫妇立刻找到小红花艺术团的负责人,提出了希望让两个孩子加入艺术团的请求。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艺术团的老师们都很喜欢这对姐妹,此时穆彼得提出这个要求,负责人高兴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反对。

从此以后,姐妹二人正式成为了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成员,她们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戏曲,从豫剧《花木兰》到民歌《茉莉花》她们都能信手拈来。

后来她们又跟随一位老艺人学习传统相声,众所周知,相声被称为语言的艺术,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学习起来都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两个美国小朋友呢?

可是姐妹两人却在付出了远远多于常人的努力下,把相声说的有模有样,再一次表演中两人用了“爱江”和“爱苏”的化名,没想到叫着叫着大家都渐渐忘了她们的本命,而“爱江”和“爱苏”俨然就成了她们的中国名字。

时间就这样在平淡中缓缓流逝,仿佛涓涓溪水温柔地抚过青石,虽无声却留有印记,转眼间来到了1995年,穆彼得由于工作原因携全家搬到了北京。

在这里上中学时姐妹二人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对于中文的听说毫无障碍,但是读和写却非常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她们开始疯狂学习中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导演看到了她们的表演,在中国唱歌跳舞的女性很多,但说相声几乎就是男人的天下,更别说还是两个来自美国的女性来表演,如果把她们的节目搬上舞台一定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两姐妹就这样第一次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在彩排时导演问她们:“报幕时你们打算用什么名字?”

两人想了想说:“我们一直都用爱江和爱苏。”

导演听后摇摇头说:“不合适,不合适,站在央视的舞台上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再叫这两个名字不够大气,不如改叫爱中和爱华吧,合起来就是爱我中华。”

从此以后两姐妹就将中文名字改为了“穆爱中”和“穆爱华”,一直沿用至今,不久之后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剧组相中了穆爱华,“一笑茶园”中从此多了一位金发碧眼的茶博士。

也是在这一年穆爱中和穆爱华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作为外国演员在当时的春晚舞台上颇有一些鹤立鸡群的感觉,观众们想不记住两人都难。

后来,穆爱华的演艺事业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参加了多档节目的主持,在《想挑战吗》、《Cross Over》、《留学美国》、《留美新托福》、《新实际汉语》这些节目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随之而来的就是她的名气在中国也是越来越大。

除了参加各种演出外,她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尤其关心武夷山地区的教育事业,这大概是因为她的祖父曾经在这里做过老师的缘故。

200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戏剧表演专业学士学位后,穆爱华再次回到中国,这一次她把目标定在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她决心要考上这里的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绝对算得上中国主持人界的巅峰存在,要考进这里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穆爱华凭借自己超高的实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她的姐姐穆爱中后来也回到了中国定居,穆爱华常常调侃说自己是鸡蛋人,夫鸡蛋者,外白而内黄。她这是在说自己有一张白人的面孔,却拥有一颗黄种人的内心。

如果你在过年时去到她的家里就会发现,她家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大年三十儿的操办,也都是遵照着中国的传统风俗来的,一句话,穆爱华的一家都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

2003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穆爱仁再次来到中国,他依然选择前往福建执教,在这里他仿佛再次回到了年轻的岁月,又变成了那个不顾一切追寻中国梦的热血青年。

在福建穆爱仁度过了1年平静的生活,后来因为心脏病发作不得不回到美国医治,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来到中国。

在弥留之际穆爱仁将穆彼得叫到身边,他嘱咐自己的儿子,在死后要将一部分骨灰撒入闽江,因为在他心中福建同样是他的家乡,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魂归故里。

穆爱仁自少年时就与中国结缘,经过战火的锤炼他对中国的感情与日俱增,直到生命的终结这种牵挂从未改变。

随着中国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发展,时至今日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说明我们的祖国得到了越来越多有志之士的认可。

而在一些年轻人心中竟然还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这一切无不展示着祖国的强大,而且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每时每刻都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作为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中的一员,应该感到无比庆幸与自豪。

相信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地努力奋斗下,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一定会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