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声声造句〕口口声声造句一年级
伟大的教育使人变得温柔,温柔中诞生的强壮才是真正的坚强。(学习)。
可我们打小接受的坚强教育,却是给柔软的心围上了一层厚厚的墙,这样的坚强,就像鸡蛋一般,一碰就破……
1
傅彪是和和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小时候经常看他演的电影。后来,当看到他患肝癌过世的新闻时,还曾伤心过好长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看到个采访,有位记者问他儿子:“你父亲死了,你怎么没哭啊?”
他儿子很懂事的说道:“因为我父亲生前经常教导我做个坚强快乐的人,我一定要坚强,让爸爸放心。”
这时候,边上的评论员给予了表扬和赞许:你父亲会为你的坚强而骄傲的!
看到这个镜头,和和感到出离的愤怒:向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还似模似样的点评,不会觉得太残忍么?那孩子分明眼中都是泪水,为什么一定要他回答?
还一件事,是我们的一位优秀教师,暑假时候为了救落水学生,被淹死了。
后来也有记者来采访她的儿子,问出了几乎一样的话:“你母亲死了,你怎么没哭啊?”
老师的孩子同样很懂事,他十分认真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因为妈妈生前经常教导我要做个坚强的人,我一定要坚强,做生活的强者,让妈妈九泉下放心!”
没有意外,节目主持人给出了表扬和肯定:真是个坚强的孩子!
看到这里,和和心中竟生出丝丝凄凉:你们终于得到了自己期望中的答案,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一定要问出这样残忍的问题,将伤疤再次揭开真的好么?
《道德经》里说道:水至柔而至刚。
伟大的教育是让人变得柔软,从柔软中诞生出来的刚,才是真正的坚强。
可我们打小接受的坚强教育,却是给柔软的心围上了一层厚厚的墙,这样的坚强,就像鸡蛋一般,一碰就破……
2
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年轻时路过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当地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立刻得到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阳明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他请出了庙门。
王阳明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美学家蒋勋说:“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
我们早已习惯于将自己的内心深深隐藏,继而呈现出“坚强”的一面来代替它,并期望能够籍此获得安全感。
可是,这样的坚强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罢了,它能够骗过所有人,却始终不能骗过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若说坚强是跳动的火苗,那支撑它燃烧的,则是自己人性的初心。
3
小的时候,我们中很多人一定都被长辈叮咛过,出门要做个乖孩子,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并告诉你这样做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所以,每次别人给你东西,你都习惯性拒绝。
真要接受,也通常都是长辈在一旁和别人客套半天,示意可以接受的时候,你才敢接受。
可有时候别人给的好处太大,长辈拉不下面子,就会跟别人客套许久,始终不肯示意可不可以接。
于是,你就打死也不要。
结果回到家后,得不到夸奖也就罢了,很可能还会被埋怨蠢……
我们习惯了拒绝别人的好意,别人的好意还没说完,我们就在心里盘算该怎么拒绝了。你是不是也这样?
人生而脆弱,婴儿时期的我们,都是光明正大袒露自己的脆弱:饿了就哭,走累了就要抱抱,连睡觉都会是一种投降睡。
长大,我们学会了隐藏、伪装自己的脆弱。当面对别人的好意、关心,渐渐下意识地给出这样的答案。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看他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能正视这类情感的时候,说明我们不再年轻了。
“就那样呀!”、“我很好呀!”——我们把这种行为谓之坚强。
但是,一味的坚强,其实还是根源于对自身的不接纳。
4
有一个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故事,讲的是1996年,以登山为生的瑞典人克洛普,不远万里跑到喜马拉雅山挑战珠峰。
但是,就在距离峰顶仅仅300英尺时,他突然决定放弃登顶,只身下山。
他的理由看起来很不勇敢:出发时定好的安全返回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剩下的路程他仅需45分钟就能攀完,成功登顶,但那样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导致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
面对唾手可得的荣誉,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无法认同他的决定,继续顽强向上攀登。最终,他们大多数到达了顶峰,却由于不够时间下山,永远葬身在暴风雪中。
试想,若是我们当时在旁边,我们会干什么?恐怕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喊道:“加油啊,克洛普!你要坚强!”
朋友有个姐姐,与病魔搏斗了八年,按说应该是个“坚强的人”,一直都很让我们崇拜。
终于有一天见到她本人,她说:“这些年我每次听到‘你要坚强’就如钢针刺心一般:我只是个肉身之人,病痛之下我哪来的坚强?给我一个肩膀让我哭一哭,比喊着口号来得实际的多得多。所谓坚强都是无奈的堆砌!”
总有人自己做不到坚强,反而口口声声告诉别人,你这人怎么这么脆弱。其实,就是怕在别人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罢了。
5
来看一个造句题,小学生的题。
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李姐姐瘫痪了。
(2)李姐姐坚强地学习。
(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李姐姐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受过多年“坚强”教育的成年人都不难得出——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坚强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李姐姐坚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后来,发现更猛的孩子写道:
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坚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李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坚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李姐姐是那么坚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坚强地学习瘫痪。
亮点总在最后:李姐姐通过坚强地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文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孩子的眼中,往往是更真实的世界。一味让人坚强,有可能是种残忍的教养。
6
“生活不相信眼泪,命运不相信弱者”,你是否曾用这句话宣告自己的坚强?
一定要坚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坚强成为了一种文化与高级追求,渗透到了很多人的骨髓里。
于是我们坚强了,却变得冷漠了;于是我们独立了,却变得没有方向了。
近年来,因为阴郁症而自杀的新闻频见报端,人们也因此熟悉了一个词:微笑抑郁。
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竭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这种状态有一个专有名词——坚强症候群。
指的是从小染上“坚强”这种毒菌,所产生的各种症状聚集现象。以往,这个词多用来形容男性,现在也渐渐蔓延到女性身上。
他们或是漠视身体发出不健康的信号,或是从来绝口不提自己的喜怒哀乐,尽管他们可以滔滔不绝谈论自己的理想、工作、嗜好。
总而言之,他们努力避免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直到一天,无意看这样的一段话:“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曾以为,等我们长大,我们就不再脆弱。然而,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弱的过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脆弱。”
不由得心中一颤:原来,我们一直误会了脆弱!
误会1: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选择不脆弱
脆弱并不是一种选择。事实上,研究发现,能够接纳脆弱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反而更坚韧,也更容易修复自身。
误会2:脆弱等于虚弱
就好像清晰地看清并承认自己的问题,是一种很有能力的表现;允许自己脆弱是充满勇气的状态,是一种很有力量的状态。
误会3:不掩饰脆弱就意味着自曝其短
脆弱是有边界的,脆弱也是有程度的。成熟的方式是,你在不同的人面前,根据你们之间的边界,让自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循序渐进。
坚强面对固然好,但是接受脆弱并让自己的心有所释放又未尝不可。本来坚强与脆弱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太过极端都会得不偿失。
佯装别人眼中坚强的模样,我们也就放弃了正视自身脆弱的机会,拒绝了放肆地哭,我们也拒绝了肆意地笑。
7
一味坚强的人,迟早会付出心理或生理上的代价。脆弱与恐惧一样,可以说是一种自身保护机制。
与其说接纳脆弱是成长必经的历程,不如说接纳真实的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有人说:“现代社会以丛林法则鞭策竞争,弱肉强食,谁敢示弱?”
可是,又有多少人敢承认:我们在同情弱者的时候,没有以强者自居的沾沾自喜?
1981年,斯坦福大学的佛瑞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先放了一部悲剧电影给他们看,如果有志愿者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
几天后,待大家心情平复,再利用洋葱片刺激他们留下眼泪,同样收集进试管内。
最终,经过对比分析,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
在“情绪眼泪”中,蕴含着一种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
儿茶酚胺是一种大脑在情绪压力下会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塞。
可见,能哭,有时也是一种能力。
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这样的枷锁,让我们压抑了哭的本能。
当我们任凭痛苦和悲伤啃噬身体的同时,也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婴儿用哭泣来促进肺的成长,女人也因为比男人更擅哭而较男人长寿。
君不见刘备哭出了蜀汉大好河山?
说笑了。
不过有人在和和的后台留言:“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周围的都说我太脆弱,要学会坚强。但是有时候不管再难过的事,我哭过之后就觉得也没什么了。”
没有什么困难和绝望是不能用哭来解决的。
如果哭一次不够,那就哭两次吧!
在和和年少的时候,听刘德华《男人哭吧不是罪》没啥感觉,在我成熟了以后,仔细揣摩每一句歌词,意味深长啊!
8
现代社会,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处理恐怖袭击的场景中,反恐犬的表现异常亮眼。
曾有人认为:街上的流浪狗能够在“狗咬狗”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一定能成为优良的反恐犬。
这个思路极像我们受过的坚强教育——逆境让人坚强,坚强让人成长。
因而,人们掩饰自己的脆弱,哪怕是强撑坚强,人为给自己制造出一个独行的逆境。
但是,最专业的反恐犬教官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流浪狗是最没用的,因为它们的行为莫测,很难训练成才。只有那些受过良好照顾、得到关爱,生命有保障的狗,才适合训练成反恐犬。
没必要故作坚强,摆出一副坚强的姿态,大方主动接受关爱和照顾,才能让你强壮,让你更好地迎接日后的艰辛。
我们有时候很难承认自己受到的伤害,因为我们认为这样会显得渺小、丧失威信。许多人会将这些恐惧和怀疑封锁在心中,认为任由情感泛滥是懦弱的表现。
有人强撑坚强,终成无谓;有人放下伪装,终成无畏!
水至柔而至刚,不正是因为“水”真正正视了自己么?
最后,和和再跟大家讲个故事
有人问一个坚强的大侠,江湖生涯,你最高兴的是什么?
大侠说:“这世界,再也没有能让我哭的事了。”
“那让你最悲伤的事呢?”
大侠沉默了一会,重复了上句话:
“这世界,再也没有能让我哭的事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