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神仙母君。和大家一起成长,慢慢变得富有。

今天,仙某君分享的是最近关于读书的经验和体会。

鲜谋君一直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最近开了公众号,开始写作。

为什么要写作?

做软件开发很多年,天天面对电脑,代码,和外界脱钩的比较厉害。所以现在想练习写作技能,拓宽视野,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建立链接,改变目前的封闭状态。也是想跨出舒适区,进一步发展软件开发以外的各方面能力。

一开始觉得写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对生活,理财致富的一些认知看法。真正写时才发现写作是需要技能的,需要扎实、丰富的知识,需要好的语言组织能力,需要积累写作技巧,否则根本坚持不下来。

怎么写作?

找书看,学习。

看了一圈写作的书,发现写作是输出,要想输出的好,必须有足够的输入,就是要多阅读。

鲜谋君做过很多年的程序员,读的书都是清一色的软件开发类书籍,看书上的示例代码,自己一行行敲到开发工具中,编译,调试,直到最后能够正常运行,就算基本理解,然后在实际项目中反复迭代开发来掌握。除非有理解错误,一般不会再去看书籍,都是针对bug,查找开发工具的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

现在要读的社科类书籍,读一本书要近一周时间,想读的书很多,长长的书单要读完得按年为单位来计划,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之前读过的书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脑子就没剩下啥了。

怎么提高阅读能力?

找书看,学习。

首先是看《如何阅读一本书》,1940年艾德勒写的,最经典的关于阅读的书籍。从这本书中了解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

能识字认句,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检视阅读

快速浏览一本书,了解作者是谁,书的内容主要讲什么,可以初步判断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全文阅读。

分析阅读

完整仔细的阅读一本书,把书的骨架拆出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表达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

主题阅读

针对同一个问题,把很多书放在一块儿对比着看,找对到问题不同角度的看法,彻底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几个层级按需要读者的主动性和能力来看,是逐级升高的,后面的层次包含前面的层次。

然后重点掌握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一、这本书的大意是什么?

1、按照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分类

2、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讲什么

3、按顺序和关联性将书的框架列出来

4、确定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二、这本书的框架和主旨是什么?

1、理解书中的关键字

2、抓住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4、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解决

三、怎么正确评价这本书?

评价前提

1、了解文章全部框架

2、不争强好胜

3、评论要客观

评价标准

1、作者的知识不足

2、作者的知识错误

3、作者的逻辑不正确

4、作者的分析和理由不完整

读完之后的最大感受是:读书要回归常识。读书要做作业,要主动阅读要思考。

我们上小学,每堂课一篇文章,要做老师安排的作业,要认字,要回答问题,要理解内容逻辑关系,提炼人物形象,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我们大学毕业后再看书,已经没有人给我们布置作业了,用看武侠小说的思路看社科类书籍,不做笔记、不深入思考,看过也是白看。这类非虚构书籍,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按自己的需要来阅读,为提高自己认知、能力而深入思考,让书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经过《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以前盲目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开始分析作者的主题目的,留意文章的结构,观点怎样展开,思考总结自己有什么收获。

在这之后阅读的书,明显在脑子存储下来的知识多了很多,但是阅读速度有所降低。

一本书刚阅读完,脑子的内容是饱满的,但过去几周后,发现忘记了不少。有一些逻辑性强的内容,消化理解了就不会忘记,但对逻辑关联没那么强的内容,时间久了,记忆会变模糊,需要用的时候又得去重新翻书,再次占用时间。

阅读内容怎样保持长期记忆?

找书看,学习。

这次看的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德国人申克·阿伦斯写的一本关于写作的书。

没搞错吧?不是要解决阅读的记忆问题吗?

没错,这本书讲的是写作,但作者认为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是一体的,阅读要读的好,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自己的认识,写不出就是没理解;写作是对无数阅读结果-卡片笔记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将形成的新的认知记录下来的过程。

记笔记是按自己的思维将作者思想简化记录下来,非常有助于记忆和快速复习。

人的大脑记忆效果,和存储强度、提取强度相关。

存储强度越大,记忆效果越好,理解越深入透彻,记忆效果越好。简单说就是学习时间越长,记忆越好。写笔记是一个思考过程,是增大存储强度。卢曼说,“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自己不明白”。

提取强度是从大脑提取这份记忆的频率,经常回忆一件事儿,这件事儿就记的越牢。有些事儿想不起来,并不是大脑中对应存储区域被覆盖了,而是缺乏一个提取路径,在某个特定场景(一个提取路径)下,可能就又想起来了。但特定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太不可靠了,而写成的笔记,则是一个确定的提取路径。

卡片笔记写作法提出三种笔记:

1、闪念笔记

脑子随时跳出来的想法,问题,争议等等,临时记录下来,最终阅读完成后,或一天后就没用的,这些笔记及时记录,定期清理掉。否则堆积了无数价值不高的笔记,是一种负担。

2、文献笔记

将作者的观点,正确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最终归档便于查询。

3、永久笔记

阅读时的收获、疑问、补充、一些新的想法,写下来作为卡片盒的主卡片

我们再看一下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步骤:

1、在阅读时,记录卡片笔记,写下自己的想法

2、卡片笔记与卡片笔记之间建立一些索引关系,将它们按主题关联起来

3、将卡片笔记库作为大脑的外部网络,不断进行思考、升华思想

4、对于发展出的新想法,设计大纲,整理卡片素材,写成新的文章

读完后这本书后,我从纯粹看书(顶多对关键句划线),转变为边阅读,边做笔记,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积累了很多小片段的笔记文字,大家可以看看(用软件Obsidian记录的):

自从开始记笔记后,对于所读书籍的理解深刻了些,也定期回顾翻阅,所以最近读的书,记忆都好很多。

到了这里,对书的理解和记忆基本解决了,但引入了另一个问题:读一本书要记笔记,要写思考,花的时间太多,很难按时完成我的阅读计划。

怎样能够阅读的更快?

找书看,学习。

这次看的是《超级快速阅读》,作者是德国人克里斯蒂安·格吕宁,是一位研究学习方法和提升阅读效率的专家。

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读书太快,肯定就理解的不够深刻,欲速则不达。但格吕宁在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以理解、记忆为目的,提升阅读速度,也是建立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基础上的一套有效方法。

《超级快速阅读》从四个层面来介绍怎么提升阅读:

一、信息接收:拓宽视野,快速阅读

1、先用5分钟快速阅读全书,看大标题、小标题、黑体字、图片

2、积极提问,双向阅读。为什么读这本书?哪些知识对我有用?如果我是作者,怎么表达更好?

3、提升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

二、信息处理:视觉卡片笔记

制作视觉卡片(梳理文章脉络、显示关键点的逻辑关系)

三、信息记忆:知识的记忆

五大感官并用记忆法

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

系统复习法打造超级记忆

四、信息使用:将知识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

这本书带给我以下几点收获:

5分钟快速阅读全书

每本书在正式阅读之前,先花5分钟从头到尾快速阅读一遍,看目录,大标题、小标题,黑体字,图片等比较显眼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楚这本书在讲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大概哪些地方是重点。

这个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也就是系统性略读,就是为了形成一本书的大致印象。

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个步骤,它有什么好处?

1、让缘脑消除负面的学习排斥效应,使得阅读时心理比较平稳,有益于阅读效率提升。

2、建立一本书的大致印象后,有利于阅读时将新知识和已知的知识网络对接。

3、整体和部分都可见,有利于左脑右脑同时工作。

理解逐字阅读法的坏处

1、阅读速度慢。

2、阻碍理解。读得太慢,语意都很难串联起来,理解就会变差。

3、容易分散注意力。眼神容易漂移到别的地方,导致走神。

手指辅助阅读

用手指指在要阅读的内容上,并保持一定速度向前,提高阅读速度。其实以前自己读的很快,但是当碰到读完后不久忘掉太多的问题后,阅读时变成了在心理逐句转变为声音的方式(听觉型阅读),速度肯定就降下来了。现在需要再改为原来的视觉阅读。

3-2-1快速阅读法

先用3分钟读一段内容,再用2分钟读同一段内容,最后再用1分钟读同一段内容。这样让眼睛逐步快速扫描文字,扩大扫描范围,提高阅读速度的适应性。

也可以先用3分钟读一段内容,再根据阅读制作视觉卡片,最后再用1分钟读同一段内容。

制作视觉卡片

视觉卡片是对全文,或者一段完整描述进行关键点提取,按脉络整理成思维导图形式,使人对其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视觉卡片和前面提到的卡片笔记有所不同,视觉卡片以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主;卡片笔记是写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看法、疑问、感悟等。

视觉卡片示例

卡片笔记示例

最后的话

刘润老师提到复盘的方法,我今天做的其实也是在复盘,碰到阅读效果不好,就找更好的阅读方法;碰到阅读内容记不住,就找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碰到阅读慢的问题,就找怎么提高速度的方法。

每个人学习一项新技能,都会经过四个阶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一些人阅读已经很厉害,自然而然书读的又快又好,因为他们很小就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而我还在2、3之间,正在路上。

知道和做到之间还差着很大距离,努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