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编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整体来看,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集中识字

前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逐步教他们读书,这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而探索出的学习汉字的方法。儿童用来集中识字的教材主要是三本千把字的小书,这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据统计,“三、百、千‘’合起来总字数是二千七百二十字,除去重复的字,单字恰好是两千左右,儿童学完这三种课本,阅读和书写已基本够用。“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套蒙学教材。就其内容来讲,广博丰富,实用性强,就其语言来说,都是用三言、四言韵语写成,优美精练,整齐押韵,通俗易懂,开创了“先识字,后读书”的集中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法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使用韵语和对偶

古人在蒙学教材编写上,多用韵语、短句,形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这种编写方法的好处在于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儿童的记忆心理。正如章太炎说的:“儿童记忆,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论篇章》)如《千字文》:“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批把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这些语句整齐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听起来和谐悦耳,富有乐感,学生乐于记诵,过目难忘。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过使用韵语和对偶的好处,他说:“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一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

(三)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语文教育是一身而兼数任。古代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内容丰富多彩。学语文,也就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比如《千字文》在短短一千字的篇幅内,介绍了天文、地理知识,历史、生物知识,以及修身、处世、务农、读书、起居、饮食、园林、祭祀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宋代以后蒙学教材出现分类编写的特点,识字教学、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各有侧重,但也注意识字、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密切结合,体现出蒙学教材的综合功能。如明清时期的《幼学琼林》,是一本集事类蒙学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就相当广泛,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伦理等常识,带有很大的综合性。所以人们常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看书。”就是指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过之后再看其他的书,就能看得懂,看得快。

(四)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在这一方面,传统蒙学教材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蒙学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孝梯为主要内容,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的使命。伦理道德教育是传统蒙学的重要内容。如(三字经》中明确提出“三纲五常”这些封建伦理观念,“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旧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在一些习字书中,也不乏“尊卑长幼,杵慢谨防”,“孝弟忠信,好善恶恶,积德累仁”(《包举杂字》)的道德说教。就连各类韵对中,也夹杂有“诗对礼”,“忠对信”,“道范对儒宗”,“父子对君臣”〔3〕的价值观念的渗透。不过其中也宣扬了一些传统美德,如《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劝勉学生苦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鼓励学生勤奋。其他如“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增广贤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4〕提倡节俭。再如“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江中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增广贤文》)等,传诵到今天,耳熟能详。还有诚实、守信、忠义等道德教育,渗透在许多蒙学教材中,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借鉴和学习的内容。

(五)形成了完备的教材体系

古代语文教材发展到清末,形成了完备而成熟的体系,体现出独立性与整体性、时代性与多样性结合的特点。

我国传统蒙学教材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丰富而又精练的知识内容,仍适合今天许多读者的需要。它在编写上的一些特点和方法,对于今天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有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