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的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以诗词表达情感,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的主题。这些经典的古诗中,常常出现了关于采桑子的情景描写。
采桑子古诗欣赏
「采桑子,东篱下,我见青花辞旧阙。
烦弦数叶,效恩思义,望衣粗手,拂面髯依旧。
自有人兮犹将数奈愁。
采桑子,六声疏处,尚沾溼度。
功名故里卖家无份,贪赢获敏,又打忉忉十年事了。
后生在兹,不觉花容单薄。」
这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采桑子》中的一小部分,诗中抒发了作者对过去光辉岁月的思念,以及自己身世之现状的不满与无奈。这首诗表达了一代文人深沉的情感,通过描写采桑子的情景,展现了岁月变迁中人们的悲喜交加。
重阳节与采桑子
在中国文化中,重阳节被视为敬老、祭祖的日子。关于重阳节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一种说法即与采桑子有关。
相传早在古代,孤寡老人中有一个名叫木柱的老人,他十分孤独,没有儿女,只有一个爱人,名叫方花。每年重阳节,方花都会采摘一些新鲜的桑叶供奉给祖先。她认为,桑叶对老人的身体有益,能驱邪、保命。每年的重阳节,方花都干这个重要的事情。年纪一天天的上升使得她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可是面对桑叶保健的信仰,方花不肯轻易放弃。她只要能行动的话,就要继续采桑。
有一年,正当重阳节的时候,方花有一天开始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站起来也感到腿脚有点无力,可是面对祖先的馈赠,她冥冥中觉得还是要试着去采摘,于是,她拄着拐杖,一拐一拐的走到了桑树下。她虽然已经年近古稀,可是她的心念一点儿没有年老的意思,还是那样年轻。
终于走到桑树下了,她突然间发现,她没有办法再行动一步了,她望着这些难触摸难够的桑叶,她第一次心生了绝望,她感到她不能再为她心爱的祖先奉献这些新鲜的桑叶了,她泪流满面地坐了下来,她的泪珠混合了无尽的无奈。
正当她忧虑备至的时候,忽然一阵微风吹来,丝丝的凉意渗透过了她被岁月的岁月折磨得干瘪的双手,她立刻感到她的双手灵巧如少年,因为她的手指尖触碰到了温热、滋润的桑叶,刹那她就记起了很久没有感受过的那种幸福。她感受到那些抚摸瘦弱的内心的青春,寄托了她满怀悲伤和哀思。
受到如此美好的感受的鼓舞,她开始采摘,可是她这次采摘的时候和往年有些不一样。以前她是独自采摘,她一个人,身体弱势。但是现在,她感到在她的头顶上,还有一支看不见的手,有一颗看不见的心,共同享受着这份采摘的快乐。她含着烦劳珍藏了她的幸福,忘却了年老给她带来的不便,露出一个特别好笑的表情——自己明明是个老人,她却毫不介意地笑着,因为她知道,她的面前还有光明,而且她可以将这一份幸福,永远地保留下去。
从那以后,方花每年的重阳节,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感受。因此,采桑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的一种象征,同时它也载载了老人孤独和无奈的故事。
结语
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采桑子则是这个节日中的一种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敬老、感恩的情感表达。重阳节,也是我们向前辈们致敬的日子,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的时刻。
古代文人们以诗词抒发心声,诗中的采桑子情景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转,更揭示了人生百味。我们应当珍惜身边的亲人和逝去的岁月,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愿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之情、关怀爱护老人,并寻找属于自己的重阳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