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措造句不知所措造句10字
据《中师生》公众号受到天下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于打造一代师生的精神家园。
2月14日,我们分享陈晋老师的文章《我的中师生活》的第一部分,今天,我们分享陈晋老师的文章《我的中师生活》第二部分,感谢陈老师对《中师生》公众号的支持。原題:我的中师生活
作者:陈晋
我原先在兰州一所中学工作。1973年曾听说有一位小学老师在给学生上“农基”课时,把“芫荽”读作“元妥”,还给学生讲“元妥”就是“且莲”,因为“且莲”长得“又元又妥”。这是一堂公开课,闹了大笑话。由于这位老师个子矮,体型粗胖,此后大家在背后把她就叫“元妥老师”。我们院子里的几位老师收集了好多此类笑话,意在讥讽当时的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师范教育”。当时中学里的学生也不好好学习,常把老师当做“臭老九”批来批去。这样我就不愿意在那里呆了,想换个环境,同时想在师范教育方面做点贡献。终于在陇西师范找了个想进城的老师作了“对调”,于是我的“中师生活”就开始了。
1973年10月中旬,我在陇西师范报了到,受到了领导、教职工和同学们的热情欢迎,从他们的言谈语气和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对我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当时的陇西师范,条件很差,偌大的校园中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教师宿舍、学生宿舍、教室、灶房、大礼堂、图书馆、阅览室全是用土墼子垒的墙,外面裹了一层酸泥(草筋泥),学校自称是“土木结构建筑”,实际上是“干打垒”。当时我住了一间大约6平米的房子,开饭时到学生食堂打一个馒头和一盒洋芋菜之类。生活真可谓清苦,但是我觉得来到了一个快乐世界。当时我担任了73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学生是推荐来的,有高中毕业的,有小学也没有毕业的,复转军人有十来个,年龄有十六七岁的,也有三十来岁的。这些同学都来自农村,十分憨厚,对老师十分尊敬。他们进了师范大门,等于端上了公家的饭碗。他们的求知欲望很高,很想尽快能学到一些知识。我第一次遇到这样好的工作对象。我和他们处得很好,尽管工作的困难很大,但我的心情无比愉快。我觉得我选择了中师生活是我此生的幸运。
我于1996年退休,20多年的中师生活真够丰富多彩,其间干过的工作有班主任、语文教学、写字教学、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主持地区和陇西师范的招生工作、毕业生派遣、地区高中级职称评定工作、调研员等等。一些琐碎的事就不谈了,我打算就陇西师范的《阅读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写字教学》《招生工作》四个问题分别写些经历和见解。请朋友们,原谅我精力不济,耐心等待我其后慢慢道来!
三、我的中师生活:——担任《文选和写作》教学工作
从1973年到1984年,我一直担任普师班的《文选和写作》教学工作(其间也担任过普师班的《语基》和英语班或体育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陇西师范的几位语文教师业务水平都很高,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师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突出师范特点的问题。大家的共同认识是:文选的教学一定要大胆摆开上世纪50-60年代那种把文章大卸八块,一成不变地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套路进行教学的方式,而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求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的内容是什么,是怎么样写的。如果是记叙文,一定要弄清“五何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有何意义)。如果是论说文,一定要弄清作者所要论述或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进行论述和说明的。语文教学要注重理清思路,成了陇西师范体现师范特点的一个方面。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进行以“理清思路”为主的教学,学生感到学习语文饶有兴趣,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放在思路清晰的语境中,就会迎刃而解,要求背诵的课文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轻松自如地背了下来。同时学生在理清课文思路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同样遇到了思路问题。陇西师范的新生主要来自通渭、陇西,也有一部分来自靖远、会宁、定西、临洮、渭源、漳县和岷县。总之都是各县的尖子生。这些同学共同的特点是聪明伶俐,智商很高。但他们来自各地,受到过各式各样的熏陶,存在着好多不良习惯,尤其在写作方面。有些同学在第一次作文中有意“显露才华”,用词怪癖,造句蹩脚,思路不清。这种毛病如不按照师范办学特点予以改造,将会遗患无穷。 有一个来自定西山村的学生的作文,用了一些奇特的华丽辞藻,把他的家乡写成了山清水秀,天花乱坠的江南。我毫不客气地给他的作文打了个50分。这位同学想不通,认为陇西师范是胡整,气呼呼地来找我争辩。我首先批评他的作文是胡编乱造的假话,指出他的家乡在定西的穷乡僻壤,绝不是他所写的那个样子。我们陇西师范提倡学生作文要写实话,不许写假话。同时指出他的作文只在意于玩弄辞藻,不求思路的畅通。陇西师范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思路清晰,用清清楚楚的话把作文写得明明白白。他说他初中的语文老师就没有这样要求过他。我说:“你现在进了师范,就要讲究规范。不讲规范,还上什么师范。”我要求他把这篇作文重写一下。重写的作文大有进步,我给打了90分。这位同学的写作能力很强,他此后悔过自新,洗心革面,作文很快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毕业后这位同学先后在中学、电视台、高校工作,写出过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成为定西写作方面的骄子,得到过大量的嘉奖和赞许。从他的成功可以看出,写作教学的初期,进行思路训练有多么重要!
有一位来自通渭的同学写作思路严重不清。他好像是打算把他知道的东西要一口气写出来,上下两句之间没有联系,逻辑混乱,句式杂糅,问题很多。经过交谈我发现他知识比较丰富,联想能力很高,写好作文是大有希望。但是他作文中思路不清的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为了及时对他进行“斧正”,同时教育全体同学引起对思路问题的重视,我制做了一套幻灯片,自告奋勇,搞了一堂公开教学,一边讲解,一边用投影仪显示原文、评讲和修改稿之间的关系(这堂公开课效果很好,后来在定西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演示)。课后这位同学要求我把幻灯片留给他,他反复琢磨了几天,还把幻灯片复制到作文本上,以求长期研究。过了两周之后,他来找我说他才懂得怎么作文了,同时把第一次作文重写之后,要求我面批。重写的作文通顺明白,条理清晰,体现了师范办学特点。我当面指指点点地表扬了他,给他打了高分。这位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通渭某机关搞公文写作,听说工作很出色。前些年他被提调到某省级机关工作,他给我打电话时口气得意,仍然对我的思路训练念念不忘。
后来为了参加定西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我撰写了一篇题为《作文教学之浅见》的发言稿(同时在《甘肃教育》上发表),重点介绍作文教学要注重“三通”(思路通、语句通、情理通)的问题。在研讨会上我就此作了重点发言,参会的人坐了满满一礼堂。这次发言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很多老师表示了对我的赞许,说我找到了作文教学的病根,“三通”可促使作文教学走上正道。全国各地也有好多来信对“三通”表示赞许。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三通”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标准,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向他们解释我是针对解决体现师范办学特点提出这个问题的。对当时初来乍到的师范学生来讲,“三通”是很必要的,一般人作文达到三通,这是基本的要求,孔子对作文的要求也只不过是“辞达而已矣”。但是我也认为作文不能止于“三通”。师范生过了“三通”关之后,作文教学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巧构思,尽量表达新颖的见解。高年级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学校安排有文学写作特长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便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明确地体现出师范办学特点,也让有特长的学生发挥其特长,进行文艺创作练习。师范毕业生有不少人在文艺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而言之,以理清思路为目标的“三通”在陇西师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四、我的中师生活
——主持参与招生录取工作
从1977年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以来,我每年都在主持并亲自参与陇西师范的招生录取工作,直到1995年为止。招生录取工作,高校按分数段录取,有选择余地。而中师的录取没有分数段,而是按各县的招生指标,由高分开始,依次录取,直到取够指标数为止。各县的招生指标、考生分数排名早已公布,考生能不能被录取,基本确定,透明度很高,录取结果几乎没有多大出入。这样,中师的招生录取似乎非常简单,只是办个手续而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陇西师范招生由我带着1-2个教工到地区招生办指定的地点进行。参与招生的人其任务是审查考生的档案中有无登分错误、体检不合格、冒名顶替等等问题,如遇问题,即请示招办,协商处理。每年进入指标的考生一般不会淘汰,应该说招生录取是顺利的。但其间总要遇到一些头疼的事。
有一次录取工作已基本结束,正等待审批。不料兄弟师范学校的招生负责人,通过招办,提出要我退掉两个陇西的考生,增录两个别的县的考生,他们说这样做,我的招生总数不变。我想都不想,一口拒绝。我说陇西的招生指标、哪个考生能考上,哪个考不上,陇西人所共知,我要这样做,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你们说的两个考生在你们学校的招生范围内,你们直接录取了不就完事了吗?他们说这两个考生恰好上不了线,当地人盯得很紧。我说这更加没有可能,但觉得压力很大,便让了步。我说陇西的指标要保证,这两个考生我可以取,但必须要有指标。纠缠了一天,他们根本弄不到指标。我说你们从录取的考生中下掉两个指标,让这两个考生带上指标,我就录取了。这样做,你们少招两个人,我多招两个人。他们说这倒是一个办法,但终于没有这个胆量,也就拉倒了。像这样的事,出现过几次,但我每次都坚持原则,不让这种打算得逞。
陇西师范招生,有三个专业:一般每年招中师四个班,英语、体育各一个班,民教两个班。有一年一个在分数线上的残疾民教考生,把我难住了。他可能患过先天性髋骨脱位,行动十分困难。但是他的考分很高,听说工作表现很好。可是根据招生录取体检标准,他不可能被录取。即使录取了,他也没法正常跟班学习,甚至食宿都有困难。他把我缠住了,我真是犯了难。这个考生去找各部门的领导诉苦,领导们说他们同意录取,决定权在陇西师范的录取人员手里。他又来找我,说已经找过六、七个领导了,他们都同意。我难下台阶,便叫他写一份申请书,再找一次领导,谁同意谁签字,最后交我来处理。结果谁也不签字,我说现在你就清楚了。我第二天上兰州到教育厅汇报这个考生的情况。教育厅师范处的领导告诉我,当年十月份有一批民办教师要转正,要我保密告诉他,叫他不要跑了,耐心等待。回来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并当面电话和他所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协商,领导答应,只要有一个名额,就把他转正了。这样,他才平静地回去了。后来他如愿以偿。那年冬天我在他供职的学校见到他,他千恩万谢地说多亏我没有录取他,叫他走了个捷路。
有时某个县只剩下一个指标,但相同分数的考生有2-3人,招办把几个考生的档案送给我,叫我决定。这也叫人犯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翻看试卷,挑字写得好,卷面整齐,作文成绩高的予以录取。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可塑性强,学习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如遇到有人提出问题,我就这样解答,他们也就同意了。
诸如此类的事,在招生录取中年年会遇到,我觉得只要坚持原则,处以公心,总能够解决。
每年招生工作收摊后,我们就把档案捆起来带回。最初学校也没有个车,我就和参与招生的老师背上档案打车返回。后来有了车,还是要掂来掂去地折腾。有的考生见了,便开玩笑地说:“陇西师范的新生都是陈老师背进来的。”十几年来,我不清楚给陇西师范背进来了几千个学生。
五、我的中师生活
——体现师范办学特点
陇西师范在1972年恢复招生,当时的招生对象是1971届及此前的高中毕业生,共招了四个班(文科、理科各两个班),每班40多人。招生办法是由基层推荐。我于1973年10月来到陇西师范时,1971届以前的高中毕业生已被分配工作,1972届高中毕业的学生仍在继续上课。1973级的新生(由贫下中农推荐,情况上文已经提及)正在报名。当时的1972级的学生文科班开的是“毛主席诗词”“语文”(没有教材,自行选印报刊社论等文章)等课程,没有计划,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我感到教学状况如此混乱,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当时校革委会的主任和我同龄,非常聪明,写作能力很强,原先一直搞行政工作。但他只有初中毕业程度,对办学缺乏经验。学校里有三名工宣队员,文化程度也一般。我到师范之后,校领导和工宣队的师傅对我十分抬举,不把我当做“臭老九”对待。他们和我开诚布公地谈心,说上面要求学校提出一个办学方案,便要求我把这个办学方案的起草任务担起来。初来乍到,就受到如此信任和重用,我很受感动,便再不敢推辞,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由于我下了决心要在师范工作,关于师范办学的问题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因此方案的起草工作非常顺利,几天之内就拿出了草稿。其方案的主题明确,就是不能把师范当做中学办,处处要体现师范办学的特点,处处要体现师范性,办学目标要死死地盯住培养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方案中提出了普师班开设的课程是《政治常识》《阅读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和教法》《数学》《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法》《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
方案起草出来后,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反复讨论修改,正准备上报,恰好碰上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来校视察工作,就先请处长对方案草稿过目。处长说省上已经收到了几份方案,比较而言,这份方案写得很扎实,把体现师范特点的问题写得很透彻,切实可行。后来教育厅发下来的甘肃省中等师范学校办学规程,和陇西师范所上报的方案基本吻合,使陇西师范的师生大受鼓舞。
这样,陇西师范对各科教学的要求是不追求知识的高度、深度和难度,而要求在“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下功夫。学校总体上高度重视“三字一话”(写好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讲好普通话),教室、宿舍都贴着关于“三字一话”的标语,提醒学生随时严格要求自己贯彻执行。为了学生练习粉笔字,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块小黑板,随时练写,定期检查评比。各科考试命题,满分为95分,另外5分为卷面分。这些措施对于陇西师范学生良好书风的形成和讲普通话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全体师生对体现师范特点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所以陇西师范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都做到了胜任愉快。
六、我的中师生活
——主持体音美测试工作
从1977年开始,中师严格按照“统考”成绩统一录取,招生工作倒也顺利,山区的贫苦学生,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有了被中师录取的机会,从此就可以跳出农门,端上公家的饭碗。因此当初的中师招生,皆大欢喜。但到后来,硬生生地出来了个土政策:中师招生要在统考成绩的基础上加入体音美加试成绩,体音美的加试由各中师进行。当时我就感到这样搞很危险,有可能把本来能达到录取线,但没有门道的学生被挤出局,而有些本来上不了线,但有神通的考生会挤进来。
由于我分管教学工作,每年的体音美测试工作就要我全权负责,测试期间,全校一切工作听命于我的指挥。我清楚这项工作非常艰巨和复杂,但工作总要人来做,实际上我也没法推诿,就只好担当起来。测试工作主要有测试和治安两大环节,其中有很多细节,都必须要深思熟虑,做到按铆扎楔,不容许有任何漏洞。这样,我就给书记、校长、副校长以及抽出来参与测试工作的教职工安排布置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大家各负其责,并要求全体人员务必积极配合。这样就保证了每次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至今我一直在感谢陇西师范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他们对我极大的支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保证了测试的顺利进行,体音美测试的功劳,应该属于他们。
每到体音美测试时总会遇到两种干扰。其一是有些人要直接干扰考场,要接近主考教师,想给自己的孩子打人情分。但测试期间,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会及时进行清场实行严格的门禁。有些人找一些借口,甚至打着某某领导的旗号要面见校长、书记,但统统被拒之门外。学校办公室在校门外办公,接待确有其事者。有些人听说我是直接指挥者,就愤愤不已。
其二是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找熟人,套近乎,想方设法,要达到打人情分的目的。有一次测试中我到办公室,拉开抽屉,见抽屉里放着两瓶“竹叶青”,上面放着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一个考号。我到大门口的小卖铺一查,果然是前一天有人干的。我把酒瓶交给老板嘱咐他退给本人。有一次测试中,中午我回家后见地上放着一个捆得紧紧的大纸箱,老伴说是两个人抬来的。纸箱上放着一封老同学的信,信上说熟人的孩子报考陇师,要我关照云云。当时我气不打一处来,便量好了纸箱的尺寸,饭也顾不得吃,上街找了一个稍大一点的纸箱,买了一条扎绳,回来把那个纸箱装起来,来了个五花大绑,同时给老同学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把那个家长找来,托他把这个纸箱给老同学捎了过去。后来老同学说这些人把我们不当人,他给训了一顿,叫他们把纸箱抬走了。自始至终,我和老同学不知道纸箱里装的是什么。
尽管管控搞得很严密,但还是发现测试被个别人“掺了水”,有个别评分不公正的情况。我和临洮师范主持体音美测试的领导,年年要共同商量,采取应对措施,譬如将两校体音美教师对调进行测试。这个办法有效果,但并非十分理想。后来我们商定请外地区的老师参与我们的体音美测试。这一措施我们商定,不许对任何人讲,严格保密,必须在我俩亲自管控之下进行。届时我亲自到天水地区请来了几位音乐老师参与测试,测试期间,对请来的老师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工作、食宿,包括上厕所,保证不和一切与测试无关的人接触。这样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顺利完成了音乐测试工作。美术测试按天水地区老师设计的方案进行,试卷送到天水地区,由天水的老师打分。体育测试在书记的掌控之下进行,记时、检尺、登录等环节,在严密监控之下进行。这一次的测试,效果很好,普遍反映评分公正。
每年的体音美测试结束之后,我感到精疲力竭,要睡上两天,才能上班。有一次测试后,我刚上班,便有一位老朋友来找我,一见面,他说:“陇西有两个瞎(陇西读“哈”)人,你知道吗?”我当时丈二的和尚 ,摸不着头脑,慞呆呆地愣着,他说:“一个是我,一个是你。我现在已经退休,瞎出头了。你现在为体音美的测试,得罪了好多人,人家说你瞎得要命哩。你小心人家褪鐉(陇西读如“算上声”)着。”这个我早就想到了,我只想的把体音美的测试搞得好一些,能对得起广大考生和家长,就如愿以偿了。对认为我是“瞎人”的人,我只能对不起了。
七、我的中师生活
——为保护“复读生”上中师而操心
以前有“留级生”“复学生”,“插班生”“转学生”“应届生”“往届生”等等类别,我上初二时,因家中有事,迟到6周,学校怕我赶不上教学进度,批准我随班“试读”,把我叫“试读生”。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复读生”。 “复读生”是上世纪80 年代中师招考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名词。中师恢复招生考试后,起先两年,招收应届和往届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其后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开始应届和往届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师,并无限制。因此当年参加中师招生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就重新回到原校或转入别的学校的初三,重复就学,就出现了“复读生”。为了考到中师,端上公家的饭碗,考生和家长就千方百计地要实现考入中师的目的,有的学生复读了一年,有的学生复读了两年,才考进了陇西师范。复读生考中师的过程是非常艰难困苦的,考生和家长付出的代价比应届生大得多,我十分同情“复读生”。同时我觉得复读生考进中师后,学习基础比较好,接受师范专业训练也顺畅。因此我对复读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
后来可能由于“复读生”过多,影响了高中招生,同时对教育资源形成了浪费,便限制“复读生”报考中师,规定只有应届初中生才可报考中师。规定是规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复读生”弄个“应届生”的假文凭报考中师,基层学校搞的档案也天衣无缝,县招办审查不出来,结果录取时也看不出破绽,有些“复读生”还是混进了中师。待开学报到之后,就有一些名落孙山的考生到处告状,状子批来批去,批到录取学校,要学校调查处理。已经上课半学期了,我一推六二五,才不管那些事。这就把那些混进来的“复读生”保护下来了。后来教育部门加强了学籍管控,“复读生”报考中师的情况得到了遏制。但是仍有个别“复读生”还是千方百计地混了进来,被发现后就有个别很有来头的人纠缠告状,上级只得发文到学校,要学校把有关的学生退走。但这个文件我往往置之不理,因为已经到了期末了,要我把一个正常就读的学生退走,弄不好要出事的,我不敢这样做。我这样软抵硬抗地拖着,告状者见了文件,以为已经胜利,也不再追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有一次已经学期考试都结束了,上级主管部门突然发文说某某某是复读生,要学校立即退走。我想这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已经上完一个学期了,现在硬要叫她中途辍学,她一定不能接受。有一天她来找我,哭哭啼啼地说县上要她退学,她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这事有我顶着,叫她放心,下学期开学时按时来报到,正常上课,什么也别管。结果后来也再没有人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事不乏其例。这些“复读生”顺利地读完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学校工作,成效卓著。几十年了,这些“复读生”还来看望我,总对我的保护念念不忘。
但是有一件事至今令我痛心不已。有一年快要进行学期考试了,上级突然来文要退掉一个“复读生”。这次来头很硬,三番五次来电话催促,要求立即执行。我清楚这次不比往常,再也躲不过去,便给那个同学透了风,叫他有点心理准备。他听到消息后,课也不上,饭也不吃,躲在宿舍里发闷。我清楚这个学生的退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于是我向上级提出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该生所在县教育局,带上学生家长,来学校接人。很快他们按我的要求来人来车,我把这个学生交给了他们。这个学生当时铁青着脸,泪流满面,扑到我的怀里。我拍拍他的头,无奈地说:“事亦如此。无可奈何。我劝你想宽些,天下的道路多的是,这一条走不通了,另选一条,只要你坚强,就能走上光明大道。”说完,我就下了逐客令,他们带着那个孩子走了。第二年我有事来到那个“复读生”所在的乡上,偶然间远远地看到了他背着个沉甸甸的书包,无目的的在马路上走着。陪同我的一位校长说这个学生退学后很快就崩溃了,每天自言自语,念着要到陇西师范上课去。我一直看着这个“复读生”走过转弯,从视线中消失,心里感到像刀绞一样。至今几十年了,一想起此事,心里就疼。
在我的中师生活中,“复读生”问题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 2022-01-21)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