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过客千里迢迢,在家乡可能会渐渐远去。现实中的故乡可能已经与面目不同,但故乡的一片叶子、草、树、一片一片地铭刻在你的心里。

你会在梦中千百次地回到故乡:扑蝶、粘蝉、捞鱼、摸虾、游泳、嬉戏。一条河,一片竹,一棵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时时刻刻都会在你的记忆中显现,流连忘返。读王行聪先生《摇曳的故乡》,你会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而其中的《龙头大白菜》尤为甚者。“我的家乡龙头村出产的大白菜,历来是小有名气的,被誉为‘龙头大白菜’”。开篇点题,先声夺人!紧扣主题,然后作者用朴实的文风,细腻的笔法,对家乡龙头大白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旧中国就曾销往大江南北,尤其是在上海滩曾一度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众所周知:白菜是“蔬菜之王”,具有消食健胃、利肠通便、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病等之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故有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的说法。龙头的大白菜具有棵大、质优、味美三大特点,是苏北一带农家必不可少的主要蔬菜之一,另一越冬蔬菜萝卜与之相媲美,可谓开驾齐驱,常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之说。农家云:白菜萝卜保平安嘛。 “每临秋来冬初挨到起大白菜的时候”,“棵棵整齐排列成‘阵容’”,神来之笔!我们从小经历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吊在梁上,有的堆在屋角,有的藏在地窖里。一棵棵,一对对,一垛垛,一片片,无处不在,无家不有。那阵势,那排场,那情景,让人无不感受到什么叫收获,什么叫果实,什么叫成就。当读到“叶片向心力十足地抱在一起,显得严谨、纯洁而安静,同时白里还显出几分晶莹欲滴之感”时,使我忽然想起了小学时一个女同学的造句,老师出的题目是“团结”,女同学的造句是这样的:“大白菜一个心,里里外外团结紧”。结果是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却拍案叫绝,大呼曰“好!”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萝卜白菜葱,可用大粪攻。”“大白菜刚刚开始卷芯后,便在每棵大白菜根部周围挖一个圆形的槽,把碾碎的豆饼粉末旋在周围。”我仿佛看到一个老农头戴一只斗篷,身穿刺猬般的蓑衣,蹲在一片大白菜地里辛勤施肥,脸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也在随着把把豆饼末洒落。用豆饼种出的白菜不骚,新鲜,水灵。白菜可做百样菜,种一季吃半年。炒、拌、烧、腌,各有各的做法,也各有各的味道。黄芽一把和盐煮。《闲情偶寄》中说:“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过年,家家户户包饺子,白菜肉馅依然占主流。” “大白菜会开花”,这话说来有时会令人愕然,其实大白菜在阅尽人间秋霜后,于第二年春天“大白菜开始了新一轮生命的蠕动”,开出“黄黄的嫩嫩的”小小花朵,清香四溢,招来蜂飞蝶舞,一番春意盎然之景象。当“花儿谢了,菜籽儿也成熟了”,大白菜第二代生命也由此而诞生。如果作者不是对事物能够观察细致入微,根本也写不出小小黄花与肥美大白菜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三寸苍白埋地下,七分翠绿对人间。”有人说大白菜怕冻、怕冷、怕雪,其实不然!如果用塑料布和稻草稍微苫盖,那么它同样能够度过寒冷的冬天。堂兄进平演绎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大雪,家家户户忙着起白菜,堂兄好酒,其时已喝高,懒得拔,懒得往家推,就忙不迭地从家里摸出一块大塑料布来,喝令堂嫂往白菜地一蒙,周围用稻草石头碎砖一压,万事大吉。待到春节到地里一看,塑料布底下的大白菜冒着青叶儿,依然倔强地生长,棵棵大白菜,晶亮剔透,鲜嫩可人,拔了几棵,回家包饺子,水足、汤浓、味鲜,比起别人家挂在墙上千瘪瘪的破衣搭褂的白菜,强出十倍!堂兄歪打正着,令人不禁 莞尔。关于大白菜,诗人朱敦儒作了一个总结: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 肥葱细点,香油慢煼,汤饼如丝。又曰:此物曾识有玉磨,畦间总看赛雕琢。横八竖九七十二,尔仅一棵价几何!菜农自古好粗腰,足水精粮养碧娇。玉立婷婷威且壮,便便大腹系丝绦。故乡在无情岁月里摇曳,故乡的大白菜却永远地印记在作者的心里,同时也引起远在故乡无数游子的共鸣。最后作者用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一种乡恋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而且总是挥之不去的,尤其是那大白菜的滋味,更让我回味无穷。”画龙点睛,完美收官。 “几片身形疑惑我,七分味道想故乡”。故乡是根,无论你走多远的路程,无论你做出多大的伟业,无论你当多大的官,你都忘不了故乡。那怕是一捧土,一滴水,一块砖,一片瓦,一株柳,一颗大白菜。正因为如此,作者王行聪先生怀着对故乡龙头真挚的感情,用他那书法家如椽生花妙笔,才写出《龙头大白菜》这样的佳作来。朴实无华,但读来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