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密密麻麻造句]密密麻麻造句短一点?

时间:2022-12-14 18:36: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孔奈王

本文作者(右一)采访了曾就读于应家祥饶中学的93岁老保人徐克伊(右二)记者杨小军的照片

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

害得在校求学的莘莘学子,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也不得不东躲西藏,搬来搬去。民国二十八年四月(1939年4月)至民国三十五年春(1946年春),办在上饶县应家的省立上饶中学和省立上饶中心小学就是一例。

  为避空难 东躲西藏

  据上饶中学学生自治会民国卅六年(1947年)编印的“校史”描述,上饶中学校址,在上饶县城之水南,原名信江书院,背倚南屏面临信水,远观灵山,七十二峰,历历可数,屋舍依山建筑,曲折幽雅,风景为赣东之冠。清光绪廿八年,改书院为广信中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称省立上饶中学,编制省高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农村师范初级中学、实验小学共五部。范围广大,极一时之盛,是年十一月改称省立第六中学,直隶省教育厅。民国廿四年(1936年)奉令复称省立中学。

  这样一所江西省如此看重,又办在城市中心的上饶最高学府,“躲”到连汽车都不通的穷山沟应家去办,实属形势所逼。

  据上饶市政协《上饶文史》记载,日军飞机轰炸上饶,从1937年9月就开始了。伤亡最重的一次是1941年4月的一天黎明,共36架日机轰炸上饶县城和皂头。县城中街(今信州区信江中路)一里多长的大街两旁所有店铺全被炸毁,共炸死炸伤680人。在上饶各地,日本飞机轰炸,一次死伤100人以上的还有10次之多。

  万恶的日本鬼子如此穷凶极恶,在上饶县城的人,连活命都难保,就别说坐下来读书了。于是,学校于1938年夏,紧急搬迁到上饶县八都乡。不知何故,是年底学校又重返原址。

  据在应家上饶中学读了四年半书的上饶日报社93岁的离休老干部徐克义先生回忆,学校为何搬到八都又改到应家去?据说是考虑到应家地处南乡,离福建近,离日寇的魔爪远,有后路可退。当时的九江中学就迁到铅山的杨村,也是考虑离福建近,暨南大学就干脆迁到了福建的建阳。

  另外,据徐老说,当时的上饶县政府迁到了上饶县四十八乡。只在石人殿成立了饶北办事处。1939年5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也从安徽的屯溪迁到了皂头的毛湾,增加了学校的安全感。

  可能就是从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应家成了学校落脚的最佳选择。于是,惊魂未定的上饶中学及其附属的中心小学又于1939年春浩浩荡荡地迁至了应家。

  应家,地处上饶县南边“十里八乡”的出入要道。此地山川连绵起伏,农田大都分散在沟沟垅垅里,发源于铁山和五府山的丁溪河把全乡一分为二,直流丰溪河,下信江,入鄱湖。一般年景常有船只、竹排从事航运。应家街道,古朴宁静,店铺包括邮政代办所在内也有一些,星星点点,谈不上繁华。乡里村民勤劳奉作,物产丰富,尤其是与里山,即铁山、五府山乃至福建的武夷山来往密切。

  当时的上饶中学及其附属中心小学有十八个班,共903人。初中部六个班设在应家口原供奉“老东公”(“老江公”的化身)的福莲寺庙内,在应家初中部还扩招了一个义务班,设在里州。山边的揭家还设了初三年级。高中部设在周家祠堂里,中心小学设在东坞村的下中滩。福莲寺里除设置教室外,还住学生,庙中大堂,一隔两段,一段做礼堂,用于周末全校开周会。另一段则改为学生宿舍。校本部也设在福莲寺,有校长室、会计室、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因为当时读书学生是不派壮丁的,所以读书人特多,而且大龄青年读书的多。扩招的一个义务班,学生除交伙食费外,还得交学费。而其他学生是不交学费的,只交三元钱一个月的菜金和买米的钱。办在中滩的省立中心小学,教室就设在村民用于家族聚会和祭祖的厅厦,学生和教师则住在农户家里。学校的布局,当时的政府当局安排到哪家,村民只有绝对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因为当地的村民,自身也被日本鬼子吓得东躲西藏。常常是,一听说日本鬼子要打来,就带着全家老小、牛羊猪鸡往山区躲。如此相同的遭遇,使当地村民把学校师生员工都当作患难之交,亲如一家。据口口相传,学校向当地村民购买农副产品、蔬菜、甘蔗等,村民从不讨价还价,学校讲多少就给多少。像当时的语文老师祝耳清等还与当地的村民结下了儿女亲家。

  自强不息 办学有方

  当时的校长徐权,是县参议长的女婿,北京大学毕业生,有事业心、有爱国心,也很有水平,不光作起报告“一套一套”的,办学治校也有些高招,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时日办校,则更需水平。据徐克义老同志回忆,应家离上饶五十多里地,又不通车,学生的起居有序,生活伙食也办得很好,菜由当地供应,“吃得蛮好”,学生也很安心。徐克义家在北乡的郑家坊,来校,从郑家坊步行到上饶,住一晚,第二天再从上饶步行到应家,从没缺过课。有一次为了按时到校,他从祖籍地茗洋走到县城,再走到应家,一天半走了100多里,毫无怨言。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善于引进社会资源,给学生演讲辅导,增加课堂教育的份量,使应家成了当时上饶的教育中心。

  杨惟义,是上饶县茶亭镇南岩村走出去的世界著名昆虫学家,一级教授,我国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日本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当时,杨惟义在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该所被日寇占领后,日本人一会儿要他加入所谓“东亚共荣圈”,一会儿又要他加入所谓的“东亚文化协会”,并要高薪聘他为日本人办的北方昆虫研究所所长,均遭杨惟义断然拒绝;遭到日本人的盯梢、软禁之后,他怒不可遏,说道:“人有人品,国有国格,作为炎黄子孙,要永远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即使敌人的刀枪架在脖子上,也决不可能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更不可求荣卖国,为虎作伥!”

  在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杨惟义逃出层层封锁线,于1942年2月,经上海、杭州、宁波、萧山,回到家乡上饶。一到家,方知母亲已去世多日,堂中还安放着母亲的灵位。就在杨惟义悲痛至极之时,上饶中学校长徐权把杨惟义恭请到应家,给全校师生,在福莲寺的大祠堂上,演讲了一个上午。谈他的成才之道,谈他的为国为民族的贡献,特别是谈他的民族大义,如何抗拒日寇的诱惑,不当汉奸,不当亡国奴……轰动了全校,震撼了莘莘学子幼小的心灵。杨惟义在应家上饶中学演讲不久,就应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先生之邀,只身徒步前往泰和赴任去了。

  1941年12月8日,日美交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派出了“飞虎队”为代表的空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有一年,美国的一架参战战机失事,飞行员在铁山跳伞降落。第三战区司令部营救这位美国飞行员,路过应家时,徐权校长又把这位与中国友好并有抗日战功的美军飞行员请到学校,在福莲寺给全校师生演讲了半天。应家名老中医,80余岁的童汝盛先生清楚地记得,飞行员来演讲时,福莲寺的门是敞开的,没有站岗守卫,群众都可以去听,他当时有七八岁了,也挤进去凑热闹。他说:“我第一次看到美国人站在戏台上,身穿一套红棕色的军装,上饶中学英语老师替他翻译,一个人讲一段。听到有好几次鼓掌声。”徐克义老同志记忆犹新,他自始至终都认真听了飞行员的演说。

  烈火金钢 人才辈出

  日寇侵华,妄想霸我疆土,毁我长城,征服我人心,真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看看我国的中小学师生们在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下,是如何坚守学业,立志保家卫国的吧!

  “《要怎样做个战时中学生》——抗战迄今四年有余,我国丧失之土地实不鲜矣。许多精华之区无不受敌之残扰,所过城邑,莫不奸劫杀戮,故此同胞们只有向外逃亡,哪里还有读书的机会呢?真可悲呀!但我们现在能在这个学校里求学,真是我们的幸福。可是我们的责任呢亦应当明瞭,在我们中国两千人当中只有一个中学生,我们是他们的前驱,是一架火车头,需要我们来推动他们,我们是复兴民族的中坚,你看我们的肩上是负了多大的责任?责任的重大我们已经明瞭,但是我们在战时的中学生又应当注意什么呢?以我来说,应当注意四点:(一)宣传工作——我们不能直接上前线杀敌,就应当在后方做些宣传工作……或直接向民众募捐。唤醒一般迷梦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侮……(二)努力学业……(三)健全体格……(四)涵养德性……总之上述四点,是我们战时中学生必须实行的,亦是我们复兴民族的基础条件。”

  这是一篇当时省立上饶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童汝义的作文。童汝义是应家本地童家人,其胞弟——名老中医童汝盛得悉笔者在采写《应家故事》后,主动献出他为其早逝的胞兄保存的一本作文本。读着这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爱憎分明、胸怀民族大义和历史担当的作文,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同时,笔者还从这本作文本中看到当时从教的老师的心血、责任。作文本中的每篇作文老师都用心在读,用心在改,用心在批注。没有半点的惊慌、浮躁和马虎。在童汝义另一篇《怎样做个成功的人》的作文中,作文老师除了在文中的精彩用词造句加上密密麻麻的红笔点赞外,末尾还加了一大段批语:“求生存不可不战,保全维护权利,更不可不战,作者一气呵成,简净老当。”

  省立上饶中学和省立上饶中心小学在应家期间,师生临危不惧、自强自立、不乱方寸,学校教学有方,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1998年上饶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时,笔者随省地委领导乘汽艇在烟波浩瀚的鄱阳湖上视察灾情,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钟启煌同志问笔者:“小龚同志,你是哪里人?”

  笔者说:“我是上饶县人。”

  “你知道上饶县的应家吗?”钟书记又问。

  笔者说:“我就是应家人。”

  钟书记听说笔者是应家人,似乎亲切了许多,说:“我在你应家读过中学,是抗战时期上饶中学搬到你们应家办学时。”

  笔者与钟书记越谈越亲,气氛越谈越融洽,没想到他突然对笔者和在场的地委秘书长熊良华等人说,现在有一段水路,没事,我出个对子你们对。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看谁对的上。钟书记出的上联是:“落脚湖里湖落脚。”——是描述头一天在余干碰到落脚湖塌方,他参与指挥抢救的情景。我们你一句,我一句,对了好久都不理想。结果还是熊秘书长一句对上了:“磨刀石上石磨刀。”——磨刀石是鄱阳县一个乡,正中下怀,得到钟书记的赞许。由此,笔者一种为应家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在应家的上饶中学里还出过这么大的领导呀!

  经过这次采写《应家故事》笔者才得知,从应家上饶中学出去成大业者还有原上海机电公司总工、曾与江泽民共过事的龚加惠,上海二军大少将军医、牙科专家陈约翰,上饶日报社中共地下党党员、离休老干部徐克义等。

  据徐克义先生回忆,1998年,他们上饶中学同学聚会,有来自祖国各地,包括台湾的同学,好几十人,欢聚上饶,特地到了应家,造访了省立上饶中学旧址。从全国各地来此旧址参观访问的幸存者、专家、学者和教育界的领导们陆陆续续,没间断过。

来源:上饶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