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视觉中国
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自居,但现在要面对新的挑战。
制造业的繁荣是无数产业发展的基础,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凭借着人口红利和规模庞大的市场,通过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从单纯的消费市场,逐渐深入制造业的各个版块。“世界工厂”是对参与者身份的高度凝练,但大而不强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底色。
归根到底,曾经的中国制造,还是在产业分工的位次上太靠后。利润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发展的主动权和定义权在别人手中,就意味着被动的发展只能处处掣肘。
即使是最乐观的预判,也认为这种效仿和学习将会持续很久。技术壁垒、商业模式的邯郸学步不是致命问题,人口红利的下降和劳动密集制造业的南移,也只是在唱衰的风气中徒增一笔而已。
依托一个现有的全球体系发展起来,本身就会同时受到它的优势和桎梏。尤其在以长周期和慢积累闻名的制造业,想要突破甚至是反超,要付出的绝对不止是努力那么简单。
但历史从不等待弱者勤奋的量变,质变的节点来的要远比想象中更为激进。想从广泛的参与者转变为定义规则的人,历史机遇下,需要的是一张够狠的答卷。
传统企业的破茧出新,正在成为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题”。
“凭什么”的必答题
1月19日,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宏观经济数据中,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饱受冲击背景下,仍然实现了增加值31379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8%。
多数行业拿下两位数增长,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达到27.4%,扭转了过去几年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势头。
“韧性”这个词,在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在全球制造业变局的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企业提前迎来了身份变革的机遇,已经在上一个周期小有成绩的中国制造,要以怎样的方式发挥韧性,实现自我变革?
长城汽车的答卷干净清晰。
根据1月23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长城汽车全年营业总收入1363.17亿元,同比增长31.95%,净利润67.81亿元,同比增长26.45%。
有几个关键数据尤为亮眼:全年销售新车超128万辆,同比增长15.2%,创历史新高;全年单车平均售价超过10.64万元,同比增长14.50%;海外销售14.3万辆,同比增长103.7%,销售占比达11.1%。
这显然不是以往给大家留下“多生孩子能打架”的长城汽车能实现的,平均售价和海外销售数据的双高,甚至已经在部分市场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巨头的双超越,这标志着长城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身份角色,在发生质的变化。
要在制造业实现身份超越乃至根本变化,显然不是单纯的市场或者规模来决定的,所有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产业链内部的灵魂拷问。
正如鸡蛋破壳一般,没有强烈的愿景和使命,很难说服固有体系的持续跟随;另一面,市场也需要一个确凿的答案,来说服今天更多元化,更个性,更高要求的消费群体愿意为一个企业买单。
“凭什么要跟随你?”的疑问,背后指向的是品牌力和产品力的高价值要求,产业链希望有价值上升,能够带来业务的更多想象;消费者也需要高价值的体验,物美价廉在任何时代都是消费的核心法宝。
中国汽车行业对新范式的追求,也逃不开此列,快速增长的时代渐临尾声,市场的风向在逐渐转向存量市场的同时,遇到了汽车产业新的根本性变革,燃油向电动的变化只是管中窥豹,根本上是智能化背景下,从汽车向出行服务方向的进化。
而要一次解决价值增量的双向问题,答题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
记住公式,只是第一步
技术创新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词语,但真正能够结合实际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则少之又少。
纵观国内汽车市场,自主研发创新是一个几十年来都挂在第一位的词语,但大多都是在逆向研发或者苦苦追赶,至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仿制学习,只有市场才能给出大浪淘沙的评卷。
长城汽车的行动逻辑简单直接:在用户思维下,智能化是发展的最终导向,因此长城汽车在新赛道采取坚持精准投入追求行业领先的策略。研发要仰望星空,但更重要的在于能及时落地。
2021年,长城汽车在出行智能化领域的里程碑,就是完成了咖啡智能2.0的全面升级,率先实现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提升。
长城汽车的目标是在智能化的开发过程中,重新思考并定义人车关系,从“出行工具”变为 “智慧出行伙伴”。
这构成了长城汽车技术架构的底层逻辑,为此,长城汽车发布了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的智慧线控底盘、智能座舱平台和IDC3.0高算力智能辅助驾驶计算平台。
图为长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路线
其中,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咖啡智能2.0中的重要一环,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做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形成便于开发、维护、灵活扩展、体验升级、创新营收的可生长智能架构。
在更易被用户感知的智能座舱方面,长城汽车则用“1+2+N”出行空间设计架构,也就是统一的1个人机交互设计体系,背后是利用“可扩展算力中枢+自研智能软件”2个可成长基石,最终能实现N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的刀下的很精准,没有自以为是的工程师思维,全部以用户实际需求倒推,再系统性的构建研发体系,无论是人脸识别解锁车辆和安全驾驶,还是更好用的全车中控,长城汽车新产品总能被找到新技术亮点就是对用户视角付诸实践的最好证明。
在更底层的问题上,长城汽车则选择扎根业界,咖啡智能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50家;投资地平线,布局人工智能芯片;旗下毫末智行完成A轮融资,聚焦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建设;领投同光股份,卡住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位置。
长城汽车牢牢把住最终用户感知的“有所为”,在更深入的技术问题上“有所不为”,选择扶持更聚焦的产业链佼佼者一同成长,本质上这是一种全局发展的思维观。
除了在智能化领域的重金投入,长城汽车还在动力总成方面拒绝油或电的二元选择,而是着力打造动力的技术底座。
在燃油车领域仍然持续深耕,发布了3.0T + 9AT / 9HAT超级动力总成,其中3.0T + 9AT已经成功搭载坦克500。
在混动领域,柠檬混动DHT技术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合资品牌长期的技术垄断,还实现了更好的效能比;在纯电领域,大禹电池技术面向全行业推广,同时发布全球化氢能战略。
图为搭载3.0T+9AT动力总成的纵置混动四驱平台
“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在技术底座的自主可控,构成了长城汽车智能化变革在全球汽车业态无论何种变化的情况下,都能够深入业界的锚。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布局,折射的是业务溯游向上的逻辑,即深入到技术中,深入到定义层。
但长城汽车能够清晰明白,什么是必须自主把握的关键节点,这对于从一个单纯的“汽车企业”,向一个不那么单纯的“智能科技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意味着定义权的核心价值。
从这个视角看过去,技术创新和产业锚定,是长城汽车面对历史考题时交出的关键步骤,从市场的反应看来,这也恰恰是得分点。
市场显然对这一逻辑是认可的,2021年10月29日,长城汽车(601633,SH)市值逆市上扬至6280.95亿元。凭借这一市值,推动长城汽车成功跻身中国汽车企业市值排行第二名。
图为2014-2021长城汽车营收走势
“长城汽车目前的市值被严重低估,资本市场还没有发现我们的价值。”2019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长城汽车刚刚开启大变革时的判断,在短短两年后,就得到了成绩和市场的双重肯定。
定义世界制造业的野心
长城汽车不是孤例。
之所以笃定中国制造将逐渐转变为世界制造业的定义者,是因为中国品牌在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升级中的存在感,前所未有,各行各业,都能发现巨头巨树成林,生态系统萌发迅速,中国制造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变为生态扩张。
技术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
2021年,在长城汽车第8届科技节上,长城汽车提出持续进行研发大投入,到2025年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以确保技术优势。
魏建军在现场许下承诺:2025年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80%,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
这意味着长城汽车未来四年的销量要提升3倍多,营收提升4倍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需增长55倍,年复合增长率120%以上。
图为长城汽车第8届科技节开幕式,董事长魏建军发布“2025战略”
很明显,这其中会有大量的销量来自海外,这也印证了长城汽车的国际化目标不止是单纯的售车那么简单,在中国制造全球化输出产品的过程中,更好的产品意味着标准将逐渐东移至中国制造,长城汽车的目标就是在汽车领域拿下重要份额。
这也是回头看长城汽车的2021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故事、活动,在技术带来的智能化高附加值下,以精益求精的品牌和产品强势登场的原因:长城汽车交给产业的高价值答案,是智能化带来的价值提升。
面向市场,则是向一家用户企业转型,这既不是用户关系1.0时代的一锤子买卖,也不是2.0时代买线索无穷无尽的烦扰能实现的,甚至不是3.0时代单纯的依靠好的服务来试图让用户锁定品牌。
本质上,长城汽车通过有诚意的产品和高频次的接触,和最广泛地用户建立一个一个细小的联系,累沙成塔完成用户品牌的真正含义:和新一代消费者完成关系构造,就是把握了下一个时代的门票。
这标志着长城汽车的新身份:从打遭遇战的“本土车企”向战略定义型的“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进行转变,在中国市场上的宝贵经验,将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进程中,被更好的被放大出来。
这种身份转变,上一次的佼佼者,是来自美国的IBM、微软、通用,以及来自欧洲的大众、西门子等企业,凭借科技创新的赋能,牢牢占据了制造业上一轮周期中定义者的身份。
今天,中国制造得以面对制造业周期新的历史节点,率先用技术创新回答历史的考验,这种答案是千千万万个像长城汽车这样有韧性,有野心的企业回答的,这种示范性的答案将引领更多转型期的企业找到正确方向,实现产业的梯度升级。
这种示范性的意义,决定了中国制造下一代新战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