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今天和我吃饭的时候说起了她家的孩子苗苗,说苗苗不论干啥都总爱磨磨蹭蹭,要去上学了,还在那不紧不慢地收拾书包,催了好大会儿,还在那磨蹭,每次上学都踩着点。平时要出门,也一直磨蹭。写一点作业要写上两个多小时,一会儿错一个字,擦一擦,错一个擦一擦。不论我怎么催促还是一直这样,不知道该怎么让孩子不这么磨蹭。
不少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做事拖延磨蹭,从起床到吃饭,再到收拾自己的书包,慢的和闪电有一拼,焦急到发脾气。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孩子难道不明白时间是珍贵的吗?为什么做事总爱拖延磨蹭,把时间观念抛到脑后呢?其实,家长越急躁,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磨蹭,不如慢下来去教育孩子,进行“等待教育”。
一、孩子为什么爱拖延磨蹭?
家长当看到孩子慢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对孩子发脾气,催促孩子,殊不知这反而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家长越催促孩子越慢。需要家长去静下心去了解,而不是劈头盖脸就训斥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的时间观念不灵敏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就认为:
我们人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他曾说过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因此他极力反对过早逼孩子去认识时间。
在孩子的心中对于一分钟还是五分钟不能够有很好的把握。当家长让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孩子可能需要做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本来家长觉得一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孩子硬是拖着一直做了5分钟才做好。有研究发现,孩子在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便会出现孩子做事不能够很好把握时间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孩子系鞋带出门,你要求他一分钟之内做好,他可能磨磨唧唧能系五分钟。孩子说不定觉得时间还多,然后玩起了鞋带游戏。
2、孩子不情愿
有时候家长想让孩子帮忙去做什么事情,孩子的回答是:“等会儿做。”家长以为,等会儿就是大概5分钟,然后孩子就去做了。再问孩子的时候,孩子还是同样的回答,家长就觉得孩子拖延。殊不知,孩子其实是不愿意做,家长要求要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兴趣。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陪着孩子。但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就开始骂孩子笨,让孩子更加排斥写作业。在父母的压力之下,想通过拖延来进行反抗,父母便会更加生气,孩子也更加慢,然后进入恶性循环。闺蜜说在她小时候就喜欢拖延,写作业一直拖着,因为每次问家长写完作业能不能出去玩,听到的回答就是:“写完这个,还有那个作业。”然后她就觉得作业写不完只能看着别人在外头玩,那就拖着吧,写不完就不写了。在学校就受老师批评,在家家长就训斥,让她都不想上学了。
因此在孩子产生拖延行为的时候,家长是否能和孩子多进行一些沟通?交流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情愿,也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呢?
3、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总是拖延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做事情的时候,总会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放下要做的事情,转向做其他的事情。在写作业的时候,一边玩一边写,凳子还没暖热就要去吃东西,吃完东西又要喝点水,喝完水还没坐一会儿就要去上厕所。孩子做作业自然而然就慢了下来,总是一直做不完。
二、孩子磨蹭,家长催促会造成什么后果?
面对家长的催促,孩子的内心压力会增加,一些父母本身性子也急,看到孩子慢吞吞地,更是催个不停。其实,孩子做事情有自己的节奏,他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一件事情,客观且科学的事实是,孩子由于身体与认知能力不足,做事慢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大人的催促,不仅不能够达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1、不断的催促,致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幼儿心理学研究者曾提出:受年龄、心理生理等因素影响,孩子对有些事物的能力有限,尤其是新的事物或技能,需要不断练习。谁也不是天生就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只有在自己的节奏里,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不断的催促过程中,孩子会打乱节奏,进而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一些事情明明孩子慢慢做能做好,结果父母一直催促,导致孩子一直出错,最终也没做好。刚开始孩子可能不会有什么反抗,当时间久了,便会开始进行赌气,反抗,最终变得更慢。
一次去朋友家,她的女儿刚进门,就被督促着:“一会儿,记得洗手,讲卫生。你看你手上脏兮兮的。”然后孩子就要去,结果朋友看到孩子鞋子脏兮兮的,就开始说:“洗个手怎么那么慢,你到哪玩了,以后不准去了,快把鞋换了。你干啥都慢,就不能利索点?让人家看笑话。”孩子什么都没做,气鼓鼓地跑回屋里去了。这孩子分明就是被催促地不知所措了,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家长过于督促,反而会打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反而做得更慢。
2、不断催促,使孩子变得焦虑
有些孩子很容易因为家长的催促变得很焦虑,最为明显的状况就是出现“橡皮综合症”。
“橡皮综合症”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做的很好,就是特别慢,写字写的稍微有一些不整齐,便会擦掉重写,有时候还会改到把本子擦破。由于孩子内心的压力大,过于焦虑,怕出错,出于对自己的高要求也出于父母的高要求,造成这样的现象。时间久了,这种焦虑感除了会表现在作业上,还有可能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就要注意,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也不要看到孩子做错了就纠正,而是要有耐心地等待,让孩子自己检查,可以激励孩子写完作业的时候可以出去玩等等。
三、慢一点,比较快,注重“等待教育”
当然,等待不是说惯着孩子就让孩子慢,而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速度,而不是用催促的方法,让孩子快一点。孩子也需要一步一步来,家长安静下来,耐心引导孩子。
1、适当“留白”,让孩子自己做
留白是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相应的空间,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
孩子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正如其有自己的做事节奏一样,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得慢,便觉得还是自己来做好了,孩子还是安静呆着比较好。因此孩子在家什么都不用做,穿衣服有人帮忙穿,系鞋带有人帮忙系,在学校的时候这些慢动作全都暴露出来。大人过多的代劳使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缺乏练习,导致不熟练,行动缓慢。
因此家长应该在生活中适当“留白”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让其熟练掌握生活技能。心理学上还有一种“100%”理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做了,孩子就什么都不用做。父母给孩子的留的空白多,孩子的发挥空间会更加多一些。
在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坚决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多,不论孩子做得多慢,都要鼓励她做完。在吃饭的时候,规定用餐时间,若是孩子在用餐期间,没有吃完饭,也一定要收拾完,让孩子下次吃饭必须注意时间。
2、尊重孩子,不催促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孩子处于这一年龄段有自己的节奏,父母一味要求快,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节奏。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像大人那样清晰,大人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早上要送女儿去上学,孩子穿鞋子穿了很久,妈妈看到时间快到了,就不断地催孩子,然后孩子就慌了。妈妈看到女儿委屈的脸时,顿时气消了下去,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孩子之前就说害怕妈妈催她,现在又不自觉开始了。然后这位妈妈静下心来,温柔地对孩子说,为什么换鞋换了这么久呀?孩子说自己穿的鞋子太好看了,被上面的图案吸引了,然后就多看了一会儿,耽误了穿鞋子。这位妈妈很庆幸当时控制住了自己。
其实生活中,大人不妨慢下来多倾听孩子的看法,孩子可能只是有一些单纯的小想法,并不是故意慢下来的。如果家长经常训斥,可能会让孩子真的变得越来越慢。
3、转换方式,交待过慢的结果
家长在孩子磨蹭的时候,催促不妨和孩子展开比赛游戏,和孩子一起比赛收拾东西,比赛谁收拾东西快且齐全。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系鞋带,穿衣服,吃饭等等看看谁比较快,胜利者会有奖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还能让孩子逐渐增加自己做事情的速度。除了和家人比,孩子还能够和孩子自己比,有进步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这种游戏外,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慢的结果。孩子系鞋带慢就是不出门,眼看上学要迟到,就告诉孩子:“你要迟到了,如果你磨蹭我可以等你,但是迟到的后果你自己承担。”然后就由着他慢慢来,吃到苦头后,便知道下次要快一点了。若孩子回家之后因为挨了批评难过,家长可以安慰孩子:“之前爸爸妈妈都担心你迟到,催促你。但是我们觉得这样不好,现在你应该要学会自己把握时间了,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才不会迟到。如果做事慢那就慢慢加速,安排好时间,便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了。如果还是慢慢地来,以后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孩子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后,便会知道自己抓紧时间做事情。
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需要家长的引导,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清晰。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可以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学会专心做事。还可以时间分段,做20分钟的作业,可以休息5分钟,让孩子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中能够专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