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kk如何写辞职报告—因病辞职报告怎样写…

时间:2023-04-22 03:00:1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100offer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庆黄金周余额只有 1 天多了,随着返工大潮,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季度也悄然来临,在这个节骨眼上下决心离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选择放弃年终奖离职的候选人,多有难言之隐或一时冲动,再者就是高端人才,现职位虽然风平浪静,但收到了一个前景和薪资都极其诱人的猎头电话。

得益于 offer 君的互联网技术领域招聘主业,我们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候选人,也探寻了他们身上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心突然下决心离职的瞬间。

员工离职犹如恋人分手,都非常适用于「冰山原则」:冷冷的一句「性格不合」,可以轻易掩盖掉你发现对方劈腿时内心的震怒和绝望;同样地,你口中的离职引爆点,看似是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表面的理由背后,隐藏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和长期的不满。

只不过,人们总是乐于放大表面 20% 的原因影响,而略过本应该仔细反省的、会成为你职业发展真正绊脚石的 80% 原因。最后就陷在习惯性跳槽的怪圈里,拿着「职业倦怠」、「工作瓶颈」甚至是「项目没有挑战性」等原因敷衍自己,潦草地做出一个个职业生涯决策。

下面是 4 个 100offer 候选人的真实案例,从他们的离职引爆点中,或许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案例一:自食感性离职的恶果

去年 10 月,范威休假参加好基友的婚礼,正当他沉浸在浪漫的氛围中时,范威的手机嗡嗡嗡地震动起来。一丝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挣扎了片刻,范威还是决定看看电话,果不其然,来电人显示是范威的老板。

「XXX 有个问题,你立刻马上给我解决了。」范威左耳听着老板的怒吼,右耳再也听不见婚礼上欢乐幸福的声音了。范威拿着电脑就去了隔壁小房间,修完 bug,他就打了一份辞职报告发到了老板邮箱。

「我老板傻叉不是一天两天了,」范威讲完他十分戏剧的离职经历之后,就是如水库开闸般对老板的吐槽。

客观来看,范威的老板的确可以划为 18K 纯金傻叉类:控制欲强、加班党,员工需要24 小时在线;最扎心的还是技术水平难以服众。范威作为技术小组长,经常夹在老板和自己员工间,「很多事情从技术上看老板就是说的不对,但是他又不承认,非要我们做,我就很为难了。你很难去把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任务交给员工」。

但这都只能算是范威需要离职的众多理由之一。范威做职业选择时过于感性,才是导致他不断遭遇职场奇葩事件的内因。

起初面试这家公司时,范威发现公司技术老旧、设备落后,已经拒掉了这个 offer。但老板在面试后对他生活上「关怀备至」,范威又觉得老板不错,开始重新考虑,最后没顶住公司言语上的糖衣炮弹,加入了这家公司。

这不是范威第一次因为感性原因加入一家公司。他上一家公司也是如此,明明有更好的加入大厂的机会,但却因为类似的情感原因加入了一家不太靠谱的创业公司。最后这个公司还没活到 1 年就宣告项目结束。

范威的每一次跳槽似乎都步入了一个相似的循环,因为感情等冲动性因素,把原来理智分析的职业发展需求都忘得一干二净。最后遭遇奇葩老板,为自己的不负责跳槽决策买单。

过分放大情感因素是离职中的大忌,这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你工作遇到的问题。对范威而言,老板对你的私生活关心与否,与你决定是否要加入公司真的没有任何关系。你发现了公司技术上的问题,却选择了忽略,就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不负责任。


案例二:三十六计走为上,并不适用所有职场场景

阿妙是一个好像走对了每一步的幸运的程序员。毕业于知名高校,他抓住了某研究单位的机会,成功拿到了「价值千金」的北京户口。又在工作 1 年之后离开体制内,成功入职一线互联网公司。

阿妙的职业发展道路一直走的十分顺利,从研究单位出来的他碰上了互联网的好时候,凭借着优秀的技术面试表现,他成功入职某家 BAT 的核心业务部门,从事算法方向的工作。阿妙怀揣着雄心壮志暂别北京,南下加入了该 BAT 的某核心部门。

对于阿妙而言,前一份工作的工作经验基本上和市场脱节。这家 BAT 才能算得上是阿妙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习惯了研究单位节奏的阿妙,对于业务方向的开发有些难以适应。

「真正留给我钻研技术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候我都在跟业务部门开会」,阿妙如此对我们复盘他在这家 BAT 的工作。虽然平时上班能够留给精钻技术的时间不多,阿妙也并没有太强的危机意识,加班之后基本不再会像以前,花一些时间在技术提升上。

工作节奏逐慢慢固定下来,阿妙似乎慢慢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是为了磨炼和突破自己的技术而加入这家公司的。

阿妙的打击来的十分快,入职差不多刚满一年,他所在的团队就因为表现不佳遭遇了解散。处境变得有些尴尬,要么服从调配换到别的组,要么就选择离开。

阿妙纠结再三,选择离开公司,重新看市场上的机会,并回到北京。

然而,1年前因为技术面试过硬而被 BAT 看上的阿妙,这一次的技术面试却得到了一些负面反馈。某一线互联网公司甚至对阿妙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质疑。不过阿妙还是凭借着优异的履历找到了一份合心意的工作。

即使入职了这家技术口碑不错的公司,阿妙却依然时时感到迷茫,「每天都没有动力去上班,感觉做的东西不喜欢;即使到了真的有挑战的新环境,过了蜜月期之后也陷入厌倦」。

客观来看阿妙的这次离职,完全称得上是逃避式离职的典型表现。表面上是团队解散,但其实是对自己工作中定位、状态不清晰导致的工作状态偏差,团队解散仅仅只能算是影响阿妙离职的很小一部分。

加入现东家时,由于技术面试的缺陷,阿妙拿到了不够优秀的评级,这无疑成为他难以克服的障碍。面对职业发展的挫折时,总想着自己还有别的后路,做一个逃兵。这一次的离职,深深影响了阿妙的后续职业发展。

在现东家工作的过程中,阿妙不止一次地想出去看机会,但总得不到他想要的高幅涨薪 offer。三心二意的阿妙,发现离职好像不再能成为自己解决工作困境的有效手段。但为时已晚,阿妙又经历了一次换组,没有更好的机会的他,这次只能接受安排。

一时的逃避,或许能暂时摆脱现实的追赶和竞争,但你总想着逃跑,等待你的就只有被追上。


案例三:扬长避短才能收获如意 offer

孩子已经能打酱油的建国看上去十分年轻。和我们见面时,已经上了快 10 个小时班的他,虽然自称有些疲惫,但聊天思路依然十分清晰。

建国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外企。在公司呆了快有 5 年的他把工作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除了项目验收的阶段,建国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加班这个选项。除了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他也很得意于公司开放的技术氛围,可以有很多时间去钻研自己喜欢的新技术。

当我们以为建国会在这家公司平稳地发展时,建国却选择了出来看机会。「外企待久了,担心自己和中国互联网脱节」,在这个表象原因背后,却是建国对自己职业发展深深的担忧。

影响建国离职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老板被调去了公司总部,建国盘算着自己在国内的发展差不多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了。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在这家公司的发展方向。如果想要升职,最好能有过在总部进行交流的经验,那么想要得到去总部交流的机会,英语不能成为自己短板。

但很不凑巧,建国的英语在过去的工作中,已经被「抛弃」得差不多了。虽然建国在加入外企时,有意识到自己英语的短板,当时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技术过硬,便不会太受到短板影响,因此建国在工作初期,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了技术提升上。

的确,技术的进步也给建国带来了十分显性的收益:有机会加入一些十分核心的技术项目团队,承担相应的技术架构方面的工作。即使是这样,建国也依然感受到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瓶颈。「公司的项目做多了,你会发现有挑战性的部分很少,大部分都是重复劳动 。」一个大型项目有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再加上老板调去总部的刺激,建国还是决定推自己一把,出来看机会。

脱离了看重英语的外企氛围,建国独特的技术架构背景成为他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他赢得了多个高薪 offer。最后建国成功入职了某家已上市的一线互联网公司。

深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建国在看机会、面试时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选择那些会凸显自己缺点的机会。他的这次求职过程十分顺利。在很多局外人看来简直是「天作之合 」的跳槽之路,其实是建国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成果。


案例四:被动型跳槽,警惕被趋势淘汰

光智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型跳槽的候选人。他毕业后加入了某创业公司,一呆就是 8 年。

光智跳槽这件事得从最开始校招的时候说起,彼时光智还是一个懵懂的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的 BBS 上,他被一位学长搭讪,邀请他加入他们所在的数据方向的创业公司。光智跟学长吃了个饭就被收买了,毕业就加入这家公司。

漫长的创业之路,光智跟着他的学长一起升级打怪,学长成了技术总监,光智成了数据方向的负责人。这家公司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没有穷困潦倒到融不到资,但也没有像很多明星互联网公司一样能够时不时搞个什么大事情。

光智的职场路也像公司的发展历程一样,按部就班。「我甚至分不清楚,到底是因为我足够优秀才升职,还是我是资历最老的员工才升职。」光智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如此评价他的职业发展。

叫醒光智的契机,是学长的离职。「公司流动很正常,这些年来大家来来往往我也习惯了」只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精神导师也没有「熬住」,选择了跳槽。

「公司本来有很多新技术项目,但我居然都没有参与」谈及这件事,光智甚至有些懊恼,「我的确不是什么勤快的选手」。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光智终于做了离职的决定。「既然原来的环境无法给我一些新的方向,那我就去换个环境找找刺激吧」。

最后光智离开了工作 8 年的公司,加入某一线互联网,成为一名数据工程师。

像光智这样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候选人,我们其实接触过不少。大数据领域因为算法的进步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旺盛的需求,光智乘上了这趟快车;而有的领域(比如移动端工程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平稳,需求逐渐萎缩,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了那个自以为随着大部队一直往前游的鱼儿,最后却被时代的潮汐抛下。

光智赶上了大数据的好时候,不然可能等待他的就是更激烈的竞争。他能否这么顺利地入职新公司,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我们没有扫描到的离职引爆点。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相信,离职的真实原因远不是所谓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要做的,是尽量把稻草掩盖下的大部分理由挖掘出来,分析跳槽的本质原因。

因为跳槽确实是一个成本最高的改变的方式。你以为只要一次跳槽就能解决你的所有心结,对不起,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跳槽,只会送你一个更加糟心的结果。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