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刘伟在灯下加工皮带。
皮革从美国和日本进口,制作工具一套有五六十件……1988年出生的小伙刘伟大学时通过网络拜师,习得手工皮艺,工作两年后辞职开工作室做皮具匠人。从学艺到销售作品,他的主要过程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小钱包工序很多
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走进刘伟的工作室。在玻璃展柜上,一只只钱包皮夹看起来非常精美,镶嵌的银饰闪闪发光。刘伟在工作台上加工一条皮带,用打孔器在皮带前端打出一个个带孔。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拿起台子上的一根皮带,上面雕刻着非常精美、细致的花纹,不但线条优美,而且有浮雕的立体感。“这种花纹叫唐草,起源于唐朝,是手工皮带常用的花纹,雕刻唐草的工艺叫皮雕。现在,中国的手工皮艺吸收了不少美国、日本的工艺,也融合了一些中国传统手工艺元素,比如梅兰竹菊和鬼神形象。”刘伟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又拿起一只钱包,细软而坚实的手感非常舒服,颜色是柔和的浅米色。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问:“针孔这么整齐,手艺很好啊。”正在忙碌的刘伟抬起头来笑着说:“这是先用菱斩和间距轮打孔以后再缝的,不然不但不容易规整,而且下针容易导致针孔变形。”说着,他拿起两个工具在皮革上演示,这种工具可以保证针孔大小和间距非常精确。
辞职做手工皮艺
生于1988年的刘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过,两年前辞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皮艺工作室。大学时他偶然在店里看到一个做工和皮质都特别好的钱包,一问价居然一千多,当时还是学生的他难以承担,但又实在喜欢。回去后,他在网上查询“手工皮艺”的资料,结果一下子就迷上了。
刘伟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学习皮艺技术,后来渐渐在网络上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皮艺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其中一位是云南的资深皮艺匠人,跟刘伟很聊得来,在他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潜心学习下,刘伟学得一手皮艺。工作后,刘伟下决心辞职创业。他的作品现在主要通过朋友圈宣传,淘宝和微信销售,订单稳定增加。
以后想磨练手艺
刘伟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手工皮具价格不低,首先因为原材料不便宜,加上他有完美主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很耗时间、精力。“比如裁剪皮料的时候,即使只差了两三毫米,他也会舍弃重来。这种习惯让我做东西很慢,一个月最多做十来个钱包。”刘伟介绍说。
除了做皮具,刘伟的工作室现在还开设皮艺体验课。刘伟说,他希望通过体验课,把手工皮艺的概念和文化传递出去。谈起工作室的未来,刘伟表示自己还要继续磨练手艺,制作出更高端的作品,比如用更好的皮革和黄金配件做出收藏级的钱包。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王俊/文 马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