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老师辞职报告要手写吗,辞职报告需要手写还是打印!

时间:2023-04-18 23:18: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我是孙娟。

这篇文章首发在公众号:“孙娟的书房”。邀您关注!

两年多前,我37岁,离开了教师编制工作。

如今回头再看,不由得感慨:幸亏辞职了,不然没有今天。

也懊悔,怎么前几年没做出这个决定呢?

应该是前几年认知还没走到这里吧!

以下为文章正文,共19427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制内的那些职称、荣誉、称号真的代表一个人的真实价值吗?真的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吗?真的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吗?

第二部分:现在的工作对我个人的意义在哪里?我忍受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付出的忍耐值得吗?

第三部分:辞掉工作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才对得起自己?


第一部分


据说一个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后,会觉得只有游戏里的等级值得追求,沉迷久了,会忽视现实评价体系。


人在任何一个小圈子待久了,都会把圈中的评价体系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往上爬,就看不见外面广阔的世界了。

最终消解了自己,变成这个体系的螺丝。

体制内的竞争有这个倾向。


我曾是有编制的大学老师,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也在积极适应体制内规则,努力拿到他们设置的那些“荣誉”、“职称”。

但逐渐了解之后,37岁这一年,我放弃了对学历、职称、荣誉的追求,直到提出离职,放弃编制,做个自由人。

几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能捧你,就能踩你


2016年,我参加北京大学的社会历史调查项目,曾带队到辽宁某市调研。一天,因为调研任务紧迫,我给队员分配了其他任务,自己去采访一位80多岁的老人。

六十年代初期,这位老人从德国留学回来,在某纺织厂担任总工程师。那个年代,东北的这些企业,是重点关注对象。

那天,老爷子独自在家,正在卧室里整理资料。

老爷子说:“时间不多了,我要写一本回忆录,有关那段特殊时期的事(据说拼音和错别字也不让用了,请读者自己猜吧),不能让历史白白被忘记。”


老爷子有点帕金森,拿着笔的手微微发抖,但神志非常清楚,一看就知道,年轻时是个聪明人。

这间卧室的阳台处,放着几摞书和报纸。大床上,铺满了当年的报纸、剪报、书籍、老先生手写的日记等。零碎的资料,都按照图书馆索引法贴了标签,用镊子镊在一起。

我拿起几本简单翻看了一下,每份资料都是那个疯狂年代血淋淋的照片、文字,记录了一些知识分子悲惨的一生。


卧室的墙上,有两个相框。

一张是当时的领导接见老先生的合影;一张是他评选某荣誉时的留影。

那个辉煌时刻和他的悲惨遭遇没隔几年。

老先生给我介绍完这两张珍贵的照片后,又拿起一张夫妻合影,说:“我的妻子,一位非常聪慧的知识女性,可惜没熬过那个岁月。”


当时的场景如此诡诞。

墙上两张代表至高荣誉的照片下面,这个80多岁的老先生,在用生命的最后气息整理被鲜血浸染的悲痛资料。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历史躲在角落,像个卑鄙小人讥笑不停。

那一刻,我开始理解了,荣誉,是什么。

既然别人能给你赞美,就随时能夺走。把你捧到天上,又把你踩到地狱里。

而你呢?整个人就像猴一样被戏耍。一个独立的人,怎么感觉就成了别人的宠物?


体制规则被人玩的溜熟


2016年,我在某校进修一年。

我向单位请了假,搬进学校准备的宿舍,做好了在这里学习一年的准备。

上课,参与学术讨论,参与导师课题。每天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忙的不亦乐乎。

后来发现一位同事也在这批进修名单里。据我了解,她在同一年刚考上了另外一所学校的博士。


我很奇怪,读博、写论文、上课非常忙,尤其头一年。而且不是一个城市的学校。她是怎么能做到两头兼顾的?

后来发现,这个学校的进修,她只是报到时来了一回,结束领证时来了一回。

我以为她专门去读博了,后来才知道,她那一年在单位还代了很多课,没怎么去读博的学校。

后来才知道,她那几年同时拿到了进修证,博士学历,完成了讲课课时,完成了几个省级课题。还顺利评了教授也当了院长,做了很多行政工作。

这其中的每一项,如果真的亲力亲为,认真做了,都能消耗完一个人的全部精力。

这是作假么?也不能算作假,都是本人去的。可是每件事她真的认真做了么?当然不可能。


从此,我第一次重新认识职称,证书,人们的科研成果这些东西。

之前我以为,职称,证书,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积累着人们十年如一日的专研,坐着冷板凳的刻苦;凝结着作者全部的心血,我也是这样努力的。

拿到职称,证书,著作只是最后的水到渠成的光芒而已。

现在才发现,可能一部分人是在“捞”,迅速的用各种方法“捞”到一些资本,换取体制内的利益。

我的重点是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别人的重点是拿到最后那个证书。

不禁暗笑自己太傻。


一天傍晚,我正要去教室上课,收到另一位同事赵老师发来的一个文件,【某**项目标兵获奖名单】,这位神通广大的同事的名字赫然在目。

赵老师说:“你看她多优秀啊,争取到了进修名额,还同时上了博士,在学校里参与领导干部竞选,还拿着几个省级课题,没想到现在还获奖了。好多奖项都有她。

和她一比,觉得我们好差劲啊。她到底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我今年写了一本书,就忙连孩子都顾不上了?”

赵老师的绝望和不自信充满字里行间。


那晚,我没再去教室,在校园里散步良久。

那晚天气甚好,夜空的繁星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的评选了,某某杯,某某项目,某某先进,某某模范。

第一,很多评选从来没见过通知,却看见了评选结果。这是什么情况?

第二,如果这些评选是真的,时不时的有人弄出来一套评价体系,让我们削足适履的去迎合,参选,那得把人累死。我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定的么?


我以前一直以为,拿到一些体制内的荣誉,职位,项目,是这个人真的有学术能力,现在看来,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活动能力。

可是,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施展活动能力,去获得这些,进而换取利益,我愿意吗?


我也想有钱,但更想做点实际的事。

我没能力一边左右逢源,一边实实在在学习,思考,写书,我没三头六臂。

我不想到头来,给自己弄一个光辉灿烂的壳子,里面空空。那是在自欺欺人,我不会快乐的。

那一晚我想好了,这个世道,荣誉,只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于是放下了对参评一切奖项的焦虑,以后不再参与任何奖项的评选了,我得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充实自己实力上。


生命在于体验,首先让自己心里踏实,然后努力获取利益,这二者不能颠倒。如果自己名不副实,我会恐慌的。

后来,同事们都说,孙老师很奇怪啊,和谁都不争,上完课就走了,老是云淡风轻的。

这不是什么高风亮节,只是不符合个人的价值观而已。


有些荣誉不要也罢


每年,单位都要评选教学能手,我真的不想报名,可每次都被领导催着强行报名的。

因为,教学能手不是学生众意投票的结果,而是每位老师讲15分钟,请七八位领导们评分得出的。


由于大学特殊的评价体系,使得很多老师忙于积攒科研成果,无暇认真给学生上课。

很多老师平时对待学生很应付,但是会拿出很大的精力来准备这15分钟。

有的老师每年都是教学能手,却在学生群中,口碑极差,并不是真正的好老师。

这不是做假么?我很排斥。


做假的事情我很排斥,但也会向现实妥协。

让我妥协,必有原则:

第一,不伤害他人。

第二,不影响到我真正追求的事情,比如学习,思考。

第三,能给我带来一些回报。

评选教学能手,精神回报的肯定不可能了,物质回报有吗?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奖项并不能给我涨工资,对职称评选的益处也微乎及微。还浪费我时间,那我图啥呢?

所以每次并不认真准备,只是把给学生讲过的,再给领导们原样讲一遍,15分钟,当然不可能完整,每次都是半条理论没讲完就时间到了。


最近几年,思政课堂进校园,要求每堂课都渗入主流价值观。

我很抵触这种方式,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启蒙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我愿意启蒙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做判断。如果让我去告诉他们是非对错,我认为这不是启蒙,这是##。

我是教社会学的,在上《西方社会学理论》这门课时,就告诉同学们,这些理论不需要你们背,了解了就可以。

了解历史上比较聪明的那部分人的思想,得出自己的观点,这点最重要。


千万别因为他们是著名的学者,就盲目相信他们。他们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别有权威崇拜。

我希望通过我的课堂,学生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去分析判断事物,至于他们最终选择哪种立场,是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刻意灌输,这就无形中剥夺了他们选择的自由。


研究社会的科学思维是,只问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至于“什么对?什么错?应该不应该?”那是道德工作者的职责。判断是非对错,是和社会学的客观思维冲突的。

社会学讲究“价值中立”,就是确立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研究者关心的是事实的陈述,而不是对事物作好坏评价的观点。

作为一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个人自由,但如果你能够超越自己主观的价值评判,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精彩而博大。

这是我从社会学中最受益的事。


所以我无法将思政内容,主流价值观渗入到我的课堂里。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所名校当社会学老师,一天下班后,她非常郁闷的给我打电话倾诉,说今天在课堂上被学生反驳的哑口无言,她不能理解怎么学生这么难教呢?

原来是,她按照学校的要求,将主流价值观渗入到课堂里,学生不干了,说:“老师,你不是教我们社会学要价值中立吗?怎么你又要求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特定的价值观呢?”

我倒认为学生是对的。


最可怕的是,一次思政教学能手评选,主要评选谁能把思政内容讲的好。这次我坚决不参加了。

一位学心理学的老师登上讲台。他讲的内容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最后的内容强行加了: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所以,要想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有幸福的家庭,就要学习&……%¥价值观,理由如下:……”

我当时都惊呆了,领导的评语更是如凉水浇背。

领导说:“这位老师很认真的准备了,但是我们要求的是,像在水里撒盐一样渗入课堂,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你这是抓了一把盐,让学生吃,谁能吃得下?”

那一刻,七月酷暑的天,让我寒冷彻骨。


不不,这事我绝对不能做。这样的荣誉是荣誉吗?

不符合我的价值取向。


不能盲从


我有一个相处甚好的同事兼朋友,这几年,亲眼见她是如何从小龙女变成裘千尺的。

第一次见她时,她37岁,那年刚考上博士,一头大波浪披发,发量很多,透着健康的光泽,整个人透着青春活力,用风华绝代形容也不过分。

考上博士后,她就踏上了评副教授的艰苦征途,和前面那位神通广大的同事不同,她每天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午夜把孩子哄睡后写论文。

科研成果足够了,却每次在评选环节被淘汰,被淘汰后就要把自己喝醉一次。


体制内的人都知道,评职称除了硬性条件外,更要靠关系,挨个打点,私下疏通,有关系的评职称和拿课题很容易。

任何体制内机构,拿到副高和正高职称的,不一定是学术水平最好的那拨人。

终于在第三次参评时,她学会了找关系办事,才评上了副教授职称。

我发现她的头发没光泽了,发量没以前多了。她对我说,妹子,哪有好的中医,姐姐想调调身体,补补气血。


评上副教授后,她开始全力做实验,写博士论文。我有两年没见她。前年夏天,她说博士答辩结束了,约一下吧。

见面后,我被震惊了,当年的大美发全然无存了,现在的发量是之前的三分之一,稀稀拉拉,条条缕缕,像杂草一样挂在脑袋上。眼皮松弛趿拉着,脸色灰暗,两颊瘦的陷进去了。

她说:“这个博士读的,这四五年真把我操磨坏了。”

我真的很敬佩她认真工作,踏实做科研的态度,尤其带着孩子,四十多岁的女性,还这么拼。

这种上进的,有追求的精神我很认同。


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这几年来我也执着于博士,刚申请到蒙古国留学博士,办了入学手续。但看到她的遭遇,让我重新思考了。

三十多四十岁,是最年富力强的时间。

经济能力和体力达到最平衡的状态,在这么好的时光里,理应创造价值,或者享受生活。


看到她被折磨后的憔悴样子,我非常心疼,就问她,你热爱你的专业吗?体会到快乐了吗?

她说,嗨,拿了职称和学历,就是为了以后提升待遇呗。

我又问她:那你评上了教授,拿到了博士学历,待遇提高了多少?

得到的答案:极少。

我很钦佩她,起码她不是弄虚作假,实实在在读了博士,做了实验,写了论文,她的学历和职称完全和付出匹配。


之前,我有从众心理,看到周围的人都读了,优秀的读书人就应该读个博士;

也有功利心,有了博士学历,发论文和评职称会优先;

当然也有求学心理,认为能得到系统的训练,对以后读书和思考都有益。

但现在,我觉得一定得不偿失。


做一件事,要么获得物质回报,要么获得精神回报,如果二者都没有,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就是盲从。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其实很多人都在盲从的路上走着。

大多数人拿学历,评职称,到最后,的确是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都没有,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罢了。


当然,高校里有很多特别优秀,热爱科研,学术能力很强的学者,他们热爱这条路,也适合走这条路。写论文拿博士对他们来说很轻松,并且到处讲学授课。

对这些人来说,职称和学位,只是他们在做着自己的热爱的事情的同时,额外的馈赠品。

无论他们有没有职称和学历,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

比如广受大家欢迎的薛兆丰、罗翔,等。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自己享受的过程中,获得的额外礼物。

荣誉、等级,应该是登山的过程中,意外抓到的那只蝴蝶。


所以,首先人生是个过程,我不能为了某个目标牺牲其他方面的内容;

其次,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学历,职称,应该是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生命体验;

第三,我不能盲从,如果一件事不能给我带来和付出对等的物质回报或者精神回报,不能因为看到别人都在做,我就无脑的跟上去。


人生是个过程,不能舍弃过程,只追求结果。

一件事,能够让我更加活力迸发,神采飞扬,必然是适合我的。如果它让我变得萎靡不振,人鬼不分。

这样值吗?

我不会为了事业献身,我不是事业的工具,事业是给我的生命锦上添花的。

我努力奋斗,追求事业成功,也是为了使我的生活更加完整,充沛。

很明显,我更想找一个平衡,不想舍本逐末。


蒙古国的博士我已经办了入学手续,我的重点变了,不再对学历执着,但想去看看蒙古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开开眼界,帮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思考,这比做个论文,拿到学位对我更重要。

但疫情起来后,被对方通知要上网课。

于是我办了退学手续。因为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职称荣誉”成了自欺欺人的工具


事实上,在生活中,职称早已变成了欺骗别人,欺骗自己的工具了。

我有个妹妹,是某国企人事处的办事人员。此国企和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不一样,评职称非常简单,论文没有要求,只要提交资料,人事处审核即可。

于是她在网上花了800元买了一篇论文,自己提交,自己审核,评上了副高。

一次,她和我去医院看病,面对显示屏的很多大夫介绍,选择该挂哪位大夫的号,主任医师还是副主任医师?

她讲起一个故事,领导对她说:“找大夫别看职称,你还不知道咱们的职称是怎么评上去的?职称能代表实力吗?”

即使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比如我妹妹,待遇没涨多少,生活没有变化,人还是那个人,不见得提高了水平,但是逢人便说,我是副高。

自己得意,旁人艳羡,其实一交流,几斤几两大家心里都明白。


去年,内蒙电视台的一位栏目负责人和我约稿,见面几次后话不投机,我不想再多说了。

对方感觉自己受到了忽视,说:“我这里名作家很多,找你写是因为这个活简单,报酬少,不需要请他们。我主持的节目,每年都能获奖,都能拿到央视的奖。”

说完用两个鼻孔看着我,我也面无表情的看着她。其实那一刻我心里在想:“体制内的这些奖,只能代表人际活动能力,不能代表真有水平。”


她不知道,在她自以为拿获奖可以镇住我,向我炫耀的时候,我早在几年前,就彻底看透了所谓“荣誉”。

再后来,她又恭维我有才华等,想让我继续写,但我发现她连文章好坏都分不清。

我拒绝了她的约稿。


做点实事,对得起自己


毛姆曾这样说:“我这里说的伟大,不是平布青云的政治家所取得的光环,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将军赢得的英名。

那是一种凭借个人地位而显赫一时的盛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那种盛名就会大打折扣,名不副实。

首相退下官位,人们屡见不鲜的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演说家;将军脱下戎装,不过是集镇上的一节草莽英雄。”


当我认清了自己的虚荣,不再期待他人的肯定,才能真正的善待自己,去做真正的,真实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命多么短暂,只有几十年时间,全部用来取悦自己都来不及,还要去盲从或者取悦他人吗?


众所周知,人和人的悟性,智商差距巨大。

花一分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透本质的人,人生绝对不可能相同。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特别聪慧的人。

一次他和我聊起他的创业经历,他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顺利的考上了公务员。

当别人还在为自己的公务员身份沾沾自喜时,当大批人在削尖脑袋想挤进公务员队伍时,他辞职了。

因为,他发现这一年的公务员生涯,没一天在做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工作,一直在荒废生命。

他说,我把自己抛进市场里来吧。

今天,他的企业发展不错,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价值,本人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在想,如果这个社会上,其他人都不存在,没人看见我,评价我,目前的事,我还会去做吗?

如果我没动力去做了,说明那些事都是为了别人才做的。可别人对我就那么重要吗?

想到这里,就发现,大多数事情,都是毫无价值的虚荣。

我也经常在想,如果我在弥留之际,回忆起这一生,想起眼下的生活状态,和我做的事情,我会满意自己的选择呢?还是后悔荒废生命呢?

想到这里,我发现,眼下的道路,哪条是由心而生的热爱,一下子清清楚楚。


的确,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真正拥有什么。

房子,车子,衣服,珠宝,甚至爱人,都会在死亡面前随风而逝,只有自己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属于自己。

想到这里,就不会盲从了,也不会被虚荣驱赶着,用宝贵的年华换取不值当的东西。

这些年,我天天泡在图书馆,苦思冥想,查资料,分析数据。走家串户,做访谈。住在青年旅舍学英语。

但在37岁的某个下午,我把这几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做完的课题,编的教材,出的书,拿的奖状整理了一下。


最后,把奖状和课题材料都扔掉了。


看到了真实,脱下了虚荣的枷锁,终于自由了。

天地如此广阔,没有什么评价体系值得我去迎合。

我的喜好和追求,就是自己的评价体系。

曾经有人问我:“你这人怎么不要面子?”

我说:“是的,我不要。我不要人前的面子,我更珍惜独自面对自己时的自尊。”


我只想自己自由,轻松,真实的,充沛的体验这几十年。

也许有一天我写作成功了,真的写出了有价值的作品;也许写不下去了,去开了一间面馆,那都说不定,都是体验。

想等着看我笑话的人,你不必操心了,因为我不在你的评价体系内。

如果哪天我去开了面馆,那也是我心中一直想做的趣事之一。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部分


我辞掉大学老师的工作有半年多,经常收到同事们的信息。

一位同事,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但在心底把对方当作知己,彼此都爱写作,所以惺惺相惜。

她说:“那天看了你有关《缠缚》的文章,我流泪了。

体制内的工作一眼看到头,却看不到未来,身在权势的缠縛中,却又无能为力,是不是我太矫情了?

其他人怎么在这种环境下怡然自得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全然接受呢?”


我能体会她的痛苦,因为我并不是勇敢的人,在体制内工作时,内心煎熬了十年,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了无数遍,才下的决定。

每个人境遇、性格、牵挂不同,做什么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一位长期联系的妹子,家境优越,在国企工作,效益不好,业务不多,每天喝茶看报纸上网。

对我说;“心中总是很郁闷,你说我是不是抑郁了?

后来发现,很迷茫,找不到方向,每天似乎很空虚,又不知道干些什么,非常不开心。

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眼看到头,但是又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在迷茫和局促中很压抑,无趣。”


因为文字功底强,有一个机会可以调到出版社去做编辑。

她问我:“姐,我都三十岁了,重头开始学习编辑专业是不是晚了?”

正好我最近也要去出版公司做兼职策划编辑,对她说:“我也正准备重头开始学习编辑的专业知识呢,这些专业知识不难,对我们来说能学会。”


人要活80年左右,怎么可能一直用着二十多岁学习的技能满足一辈子呢?

一定得一路上边学习边往前走的。


曾经的工作给我的痛苦总结起来就是四点:

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消耗感,和与真实自我剥离带来的焦虑感。


01

无价值感


十年前,我在学校行政岗位工作,当时是科员。

一次全校环节干部选拔考试,大约有四百多人参加了考试。

我首先猜到了题型,既然是选拔干部,应该会模仿申论的考试方法,答一道作文题,来考察思维能力。

至于题目,出于对选拔干部的能力考虑,应该是和如何做好新岗位的工作,以及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如何考虑为本行业及本单位提供价值的。

所以,在考试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多角度分析,本来就有了很多思路。

到考场上一看,果然是一道写作题,而写作对于我来说,本来就是看家本事,所以,最后的成绩是全校第一。

这个结果,我和我身边的所有人都不意外。


当时,自认自己读了很多书,这下能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了,结果被现实着实打脸。

和我并列第一的男同事被安排在秘书处做秘书科科长,而我因为是女性,不适合给男性领导当秘书,被安排在了学校行政机关的核心部门担任科长。


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人都认识我了,就连我以往敬重的有些上了年纪的教授见我都要点头问候,当时我感觉很抵触,非常难受。

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心的。

后来想明白了,我即不想管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管。

即不想将别人踩在脚下,也不想被别人踩。


在这一年中,特别忙碌。

见的多了发现,中国官场有的腐败这里也有,而我们做的那些工作似乎都是为了走个过场。

每天写材料,整理资料,填写表格。

很多工作,国家以及区里下发下来以后,单位并没真正的办事,而是把写完材料当做工作做完了。

在我看来毫无价值,对干活的人是纯粹的消耗。


我们老是重复统计职工,干部,老师们的个人信息,基本情况,最后发现和隔壁部门做的是重复的工作。

领导的命令又总是推翻重做,可即使重做仿佛也是在自娱自乐,看不出来任何价值。

每天到晚非常忙碌,不停地打印文件,填写表格,重复的写材料,全部都是官话套话。


在行政环境待久了,发现有的人尸位素餐,混吃等死;有的人能力低下,专门添麻烦;有的人一门心思削尖脑袋往上钻。

而且,人人身上有闲话,整个环境中的人,都在绷紧每根神经琢磨别人,背后诋毁。

表面上办公环境静悄悄,背地里闲话谣言满天飞。

谁都不干净。


至于干部选拔,除非特别突出,大家都知道的人,可以根据规则升职,更普遍的现象是掌权的领导私底下琢磨的。

几个掌握实权的人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衡,互助,培养各自派系的。

刚上任的时候,好几个领导干部和同一栋楼里的人,都或明或暗的问我,是不是有什么过硬的背景,不然为什么会被破格提拔到这个岗位的。

当我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绝望,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过是表面上的虚假门面。


以前,我起码每天有时间看看书,现在完全没时间了。

而这一年下来,发现自己除了学会用套话写材料,怎么防着别人,琢磨领导心思,真正的能力毫无长进。

对社会和自己全无价值。


02

无意义感


工作一年以后,我被安排审核全校的人事档案。

当我带领二十多个学生,把一千五百多份档案看完以后,基本就了解了这么多人的人生轨迹。

我必然是其中一种,于是失眠了一周没睡觉。

觉得我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到最后,必然是无价值。

到年龄一退休,将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也没有一技之长。

我将一辈子在琐事中忙碌,在人员有限的这栋大楼里消耗一生。

生命的宽度、广度、深度将全部得不到拓展,那我不是白活了?


第一,我不喜欢踩别人,也不喜欢被人踩,对等级无感。

第二,我不喜欢命令别人,也不喜欢被人命令,对权力无感。

第三、我没什么心机,也不想把可贵的读书,学习新事物的大脑资源用在琢磨人,琢磨权术上,浪费。


高校里有两套系统,一是行政,一是教学。

于是我想办法转了教学岗,由科长降为助教,从助教开始,从头开始当老师。


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也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意义。

当时觉得,当老师可以,我可以把我这么多年来学习和读书的心得,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给年轻人帮助,也能在教学中同时取得个人进步。

教学环境中,个别老师虽然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心机,但是从行政环境出来,到教学环境后,他们的心机在我看来简单到极致,我不想参与就可以不参与。

而且,大部分老师们由于整天学习,读书,和学生接触,没怎么被社会熏染过,还保留着纯真和善良。

和老师们相处的这几年,我经常被感动到。

所以觉得非常轻松,别人影响不了我,我只要把自己独立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登上讲台的前两年,我认真准备自己要讲的课程。

每一次备课,除了参考学校要求的教材,还要看七八本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其他教材。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我还找了相关社会热点和视频来辅助。

甚至写了逐字稿,因为我讲的是《社会学概论》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不希望课堂变的枯燥。


我带的是大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高中时期的习惯还没消失,上课的时候认真的睁着大眼睛,随时的记笔记。

让我不禁惶恐,下决心一定要把课堂内容讲的准确,深入,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蒙。

国内的教材色彩太重,我还参考了很多国外教材的内容。


学生反响很不错,有的学生本来不喜欢这个专业,计划大二转专业的,但上完我的课程以后,爱上了社会学。

其他老师也告诉我,有的学生说,很喜欢听孙娟老师的课程。

同时,我还把金观涛老师的《兴盛与危机》研发成课程,用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生活化的语言,在学校里开了一堂素质选修课。


学生的反应也不错。

以学生的心态,素选课就是来凑学分的,所以学生们基本上第一节素选课的时候就拿着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资料,或者考公务员的二考试资料来的。

一般情况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刷题。

老师拿到了课时量,学生准备好了考试,互不干涉,互不耽误。


但我讲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己都觉得有趣,学生们都是不由自主的要抬起头来听我讲。

这个时候,内心的确充满了成就感。

但是,没想到到后来,无意义感随之而来。


我最初带的是2012届的学生,那时候的学生眼里还有光。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很多,能感受到每个年轻的生命焕发的活力。

到了2019年,我发现,新来的大一新生坐在下面,个个呆若母鸡,整体气氛非常晦暗,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光了,表情也很生硬。

无论怎么和他们互动,大概率没反应。

这都是上了国家重点线的学生呀。


我的心里充满悲哀。

7年过去了,从14年开始,我发现网络平台的电影开始收费,我当初看的好电影大多下架了,逐渐的,微博上没人说话了,全是娱乐明星的饭圈粉丝在幼稚的叫“哥哥”,就觉得,环境开始变化了。

没想到,7年时间,我们的孩子们的变化就这么大。


这不能怪孩子们自己,他们还是孩子,我从他们空洞的眼神里,看出来他们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封闭单一的中学生活。

外界信息封闭,他们还没有被唤醒真正做人的意识,对人生价值,社会环境的思考火苗全部被扼杀了。


学院开会的时候,领导经常提醒老师,上课时要注意,小心学生录音,举报。

同时,要求我们加大讲课过程中的思政内容,却没人强调对学生思想的启蒙,独立精神的培养。

真个环境都变了,变得这么风雨如晦。

社会学,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本身就是思想启蒙,甚至思想塑造的课程。

人在大学时候,刚刚接触更大的世界,某个大学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以后长成害人的罂粟,还是美丽的玫瑰,都有可能。

所以我很慎重。

担心被举报,我连国外教材的内容都不敢讲了,可是看着国内教材,和社会学本身有明显脱离。我又不忍心给孩子们讲。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对思想的启蒙,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毫无兴趣。

整天被焦虑感驱赶着,从大一就开始想着以后的出路。衡量学习内容和自己行动的终极标准是钱,哪个挣钱快,哪个稳定,就往哪里走。

我遇到很多学生问问题,都是与就业有关的,都是怕失业,眼神中都充满焦虑。

没有一个学生来和我讨论社会学理论和思想的。

现在的学生们太苦太累了,我每天都能看见校园里奔走在教室,图书馆,培训机构之间的学生。

他们疯狂地考证,甚至盲目的考各种证,无论自己是否喜欢,也不想以后能不能用的上,甚至不想自己学的东西是否成体系。


这不能怪孩子们本身,只能怪我们整个教育体系。

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没给他们提供多元了解信息的渠道,却不断的灌输要竞争,社会压力很大等诸多生存焦虑。


既然启蒙思想无法实现,我所讲的社会学的课程已经没多少意义了。

即使有的学生要学这个专业,也直接去看社会学考研复习资料,为的是考上研究生,而不是追求真理。

看着环境和人群的变化,我生出了无力感。

我爱孩子们,也心疼他们,孩子们被中学时期的紧张学习压抑的灵性,我希望能帮他们找回来。

虽然现在要比以前更难。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给孩子们讲课。


03

消耗感


当一件事,价值感和意义感很少的时候,负面因素就变的明显了,体制内的工作主要是消耗感。

经常开会,有时候一开四个小时,从下午2点开到4点,有的说要讨论问题,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

有的就是领导轮番讲话,传达各种精神,必须去,签到不在,就扣钱。

其实去了也没用,我们只是给撑场子的,为了宣传部拍照好看点。


频繁填表,填的老师们怨声载道。

其他的数不清的表就不说了。

单举课时量表,科研成果表。

要在教学系统里录入一遍,还要在办公室发的文档里再填一遍。

这还不算,隔几天就重新填一次。

上次是科研处要,填一次今天的教学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表。

这次是人事处要,重新填一次近五年的工作量表。

明天是组织部要,填一次个人基本信息表,加学历证明和著作证明复印件。

后天是科研处又要,填一次近三年的教学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表,还要附上作品原件和复印件。

人事处又要提交个人基本信息表和资料。

老师们受不了,就问,你们行政部门之间不能互相协调吗?没有答复。

又问:教学系统里我们都填了,你们直接导出就行了啊。答复:不行,系统里不准确。

又问:这些材料,以前交过很多遍,你们应该有底子啊。

答复,没有底子,找不到了。


去年冬天,我回学校办离职手续时,科研处又又又在要过去五年的科研成果统计表,以及原件和复印件。

很多老师因为时间久远,以前也交过无数次,有的原件找不到了,还得联系出版社开证明,自己写申请。

老师们抱怨连连,成天重复准备资料,填表,大家伙这一个星期都把手里的科研教学工作搁置了,专门准备资料,这不是消耗人吗?

就不能让科研工作者静下心来搞科研吗?


不仅是这些表,还有学生签到表,网课表,疫情期间上网课,一天上了两堂课,填了五六个表。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学习思想,写笔记,感想等等,忙的不亦乐乎。

有人说,你们大学老师不用坐班,一周上两次课,上完就回家了,多轻松啊,你为什么还要辞职专门写作呢?


且不说,每个人的言论都要限制,单说时间精力上的分配。

我有写作的想法已经五六年了,每天都在想,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写篇文章。

可是,当填完各种表,开完各种会,发现一天的时间已经用完了,自己连备课和完成科研任务都忙不过来。

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写作。


这些琐碎的事情,对个人,对社会毫无价值,人们每次遇到这些事,没有不抱怨的。

因为老师们都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在做,不是备课,就是学习,要不就是正在做社会调研,正在写书。

但是经常被这些无谓的事情打乱了节奏,占用大量时间。


这些事想起来太烦了,就像一团乱麻缠住了整个人。自从离职以后,我的世界终于清静了,再也不用为纯消耗的事浪费时间了。

我终于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读书,观影,学习,写作,和好友交流,旅行,甚至睡觉了。


在学校里,行政部门的职员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都不知道对方的工作状态,都认为自己很忙。

但工作的这十几年,我在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都呆过,所以非常理解双方的状态和心理。


这些状态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行政化太严重,官僚腐败风气严重,人员冗余,程序繁复。

这是消耗一线工作人员和人才的根本原因。

这个现象希望能尽快改变,给这些辛苦工作的学者,老师们一个清净的环境。

可以心无旁骛的教学生,做科研,为自己,也为社会提供价值。


04

与真实的自我剥离感


我本来也有一颗上进的心,在高校内,教师的晋升途径是评职称,而评职称需要固定数量的科研成果。

为了积累科研成果,这几年我疲于奔命。做了几个课题,发了几篇文章,还出版了一本书。

但是,都不是我自己想写的。


这样内心的折磨同行们一定能理解。

因为科研成果必须有时间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从所发布的课题申报题目中选择,在这些题目中,基本符合自己兴趣的就很少。

想拿到好的课题,需要关系,于是,无奈之下,作为高校青椒,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完成要求的科研量,只能慌不择路,能拿到哪个算哪个了喽。


我是个爱憎太鲜明的人,每天为了凑足科研量,研究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觉得内心如荒漠般枯燥。

可这些工作又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让我永远没办法在自己的喜欢的写作和读书中,得到滋养。


这种感觉就是,真实的自我在那里等着我,等我去拥抱她,我却永远都脱不开身,眼睁睁的看着她枯萎,凋零。


这些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消耗感,与真是的自我剥离感,逐渐像一团阴云笼罩了我。

于是,焦虑日益见甚,眼看着生命的进度条越来越快的向结局滑去,而我还没开始真正的活自己。

对失去的焦虑,对荒废生命的恐惧逐渐的将我拉入深渊。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没挣到足够的钱,所以对未来恐惧。

直到去年的有一天,我开始写公众号,写剧本的那一天起,突然发现自己心理笃定了,踏实了,这是一种幸福感,原来我可以这样活着。


每天兴奋的琢磨接下来想怎么写,并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了,才能体会到活在当下的快乐。

体会到了当下的感受,我才不白活。


05

离职后总收到同事的信息


离职以后,我经常受到五六个同事的信息,我们之间惺惺相惜的。

她们的感受和我一样,在一眼看到头的工作里,却看不见未来。

那个“头”不是生命的未来,而是无奈的结束。


一个文采极好的同事说她不快乐,在行政干着,人到中年,前路越来越模糊,看不清楚了。

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没有力气,对生活丢失了兴致。

可是没有勇气离开。


有个人大毕业的博士说,她现在也开始怀疑评职称,当系主任,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


我们都是心怀理想的人,年轻时候,我们都充满朝气,憧憬人生的无限灿烂。

但是在时间的消解中,生活的重担前,发现走到了瓶颈期。

有迷茫和困惑。


这也不能怪她们,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经历塑造的认知也不同。

每一个成年人困在千头万绪的命运里,很难有自由。


我也相信,没有哪条路一定是对的,或者错的。

凭她们的上进心和资质,必然会突破目前的中年迷茫。

有的时候,需要等待,等待命运的转机,和自己意识的成熟。


而我自己,是经历过死亡的人,目前其实是抱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情,在尽力折腾。


人和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能在安稳的生活中,岁月静好。

有的人却总想着追求点不一样的东西,总在考虑眼前的生活意义,价值,不然就焦虑不安。


没有哪条路是完全符合心意的,我们只能权衡利弊,选择一条痛苦少一点,心里舒服一点的路去走。

最好把选择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

能自己选择了,经历过了,将来的后果是什么,

自己都认。


第三部分


自从我辞职以来,以往的同事和朋友,都在不断的和我联系,其中有一个话题是,也有过辞职的念头,但是又不敢辞职。

辞职,尤其是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离开体制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

总体来说,有重要的三点:认清自己、认清环境、认清发展本质


1

认清自己的性格


有的人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平稳和安全感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而有的人,则喜欢经常有新的东西进来,新的事情做,重复的生活对他们来说非常恐怖。


我有个朋友在包头科技大学当老师,聊起来辞职,他从来都不想,觉得现在的生活非常好。

城市环境好,家庭稳定,每天除了上课,接送孩子,就是做论文,感觉这样的生活节奏非常享受。


谈起来他的一个同事,由于专业能力很强,南方一所学校给他递出了橄榄枝。

但是他的妻子觉得,还要办离职入职手续,孩子办转学,还要搬家,适应新的人际圈子,一个北方人还要适应南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她觉的太麻烦,现在的生活就很好,没必要折腾。

这位同事也无所谓,最后没调动。


但是我不同,我的好奇心太强了,重复的生活我受不了。

每天只要一醒来,我就得吸取点东西,不是看书,就是看电影。

有空了必须出去走走,见识一下没见过的东西。

我对知识和思考,陌生的东西,不一样的生活经历非常渴求。

我不能长时间的享受岁月静好和生活安宁。

如果让我日复一日的过着重复的生活,活了几十年仿佛过了一天,今天的自己和去年的自己没什么不同,我会极度焦虑。


这两种性格无所谓好坏,但决定了你在哪种状态下活的更舒服。

自从离开单位,虽然面临的是不可知的未来,以及每天的挑战,但折磨了我近十年的恐慌和焦虑感消失了。

但是,如果你喜欢安定和不操心,可能体制外,不断变动的市场和风险,反而给了你焦虑恐慌。

毕竟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同。


2

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板


水桶理论是骗人的。

人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板,而不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死磕自己的短板上。

每个人都能力有限,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再找到合适的环境去努力。


当我说我要辞职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你一直当老师的,你到市场上做不了生意,你根本没能力和生意场上的人去周旋,所以你别冲动。

错,千万别认为离开体制,就只有和人们喝酒应酬,勾心斗角,在人群中周旋做生意一条路可走。

一定要有一条技能,并且能凭技能吃饭。


我自认我对自己的认识的还算清楚,毕竟年近四十,也算经历丰富。

我的短板是,在数学能力很差,人际交往太过坦诚直接,完全不会耍心机。

我性格的坦诚,为我收获了很多朋友,但确实不适用于官场和生意场。

我也实在做不出和我价值观相悖的事情。

我不会管理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管。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做生意,也没打算开公司,我不是那块料。


我的长处在于,读了很多书,阅读能力很强,文字能力也相对较好,我能把读过的书,融合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围绕社会学专业。

读书,写作,做一个知识传播者;

学习,创作,做一个创作者,销售我的作品。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绝对不去尝试我干不了的事情。


3

认清以前的成功原因

是自己?机遇?平台?


我的身边发生过这样几个例子。

第一个,以前单位的一名处级干部。

在单位里晋升的非常顺利,混的风生水起,完成了好几个大项目,感觉办事非常容易。

他也对自己很自信。四十多岁时,他觉得手里的项目干一个成一个,都给单位挣钱了,还不如自己干,就辞职去开公司了。

结果,发现自从离开单位,项目资源也没了,谈事非常困难。

一身混官场的本领,完全没有生意头脑,后来做的很萧条,也没有别的能力

自从不当官后,当初围在他身边恭维他的人也全部消失了。


其实当初让他顺利完成项目的,是所在的体制内单位的公信力;

让他备受瞩目的,是单位给他的资源和职位,而不是他自身实力。


第二个,是一位朋友,某外企公司的采购总监。

平时,总是有合作伙伴的老板对他说:你这么厉害的人才,实在太优秀了,来我公司上班吧。

对他爱的不行。

平时各公司老板和他交往非常多,让他感觉自己朋友遍天下,个个有头有面,自己有点困难,这帮朋友们总是尽全力帮助。

他也觉得自己有很多跳槽的选择。

在这些人的鼓动下,自己也想试试新的机会。

没想到,当他和自己的东家辞职以后,那些合作的老板们都散去了,当初想挖的老板也含糊其辞,推脱开了他。

这时他发现,当初和他肝胆相照的老铁们,又对接任他职位的新的采购总监肝胆相照去了。


市场就是这样,在交易场上,大家看中的是你背后的资源,所在的平台,并不是你这人。


第三个,我妹妹公司的一位同事。

在2015年牛市时,买对了股票,一下子赚了四五百万,这是普通工薪阶层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他觉得自己真有炒股的天赋,于是马上办了辞职手续,决定专职炒股。

没想到,夏天股市崩盘,赔的血本无收,再想办法也回天无力了,只好又想办法找领导回单位上班。

如果说,之前的两个人,把平台错当作自己的能力,这个人就是错把机遇错当作了自己的能力。


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但毕竟是风,只是一瞬间的事,风停了呢?

炒股是一门专业的技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做的明白。2015年时,是一波大牛市,任何人都能在股市里挣到钱。

所以,偶尔的好运气,不能错当成自己的能力。


而我自己呢?我曾经当过一段时间小官员,人们恭维我,我知道恭维的是那个位置,不是我本人。

后来,人们一听说我是大学老师,请我去讲课,我知道图的是我背后那所大学的名气。

但有人要和我约稿,不需要我的真名和职业,只看稿件质量,能不能帮他们扩大影响力;

有人和我约剧本,也为的是他拍的电视剧受欢迎。

我知道这是看中我个人的能力,绝不是我的身份。


我的长处就是写作,小学三年级时,写的文章就常被老师当作抄的。

初中时候,写的作文就在县城的两所学校传阅。

初二时候,连写的检查,都被贴在黑板上当范文。

高中时候,就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

大学期间,做晚会主持,给每个主持人写稿。

工作后,也是因为一篇文章,在干部选拔考试中拿了单位第一,被破格提拔。

参加北京大学社会调研,写的散文也被收录文集。

群学南开的公众号,也邀请我做社会学专栏作者。


我自己也爱写,上大学时,就在天涯,贴吧,msn,qq空间,新浪博客写文章。

那时候根本没有自媒体意识,只是想写想表达,后来转到公众号写作也有很多年,只是后来突然火了而已。


当初第一次提出辞职的想法时,那个习惯拿我和她女儿比较,总是否定我的姨说:

你以为你是谁?认不清自己,人们和你约稿也是看你大学老师的身份。

但是我心里知道,绝对不是。

对方是商业行为,只看稿件质量和传播率,甚至不需要我冠名,怎么可能是看我的名头?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和我约稿的机构和人们,听说我辞职后,并没有冷淡下来,反而认为我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写作了,约稿更加频繁了。


我一直都在写,以前在写作上获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做的还是写作,以后也只能走这条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长项。

因为以前获得的成绩,不是靠外界的人脉,位置,平台,机遇的,都是我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知识积淀支撑着。


4

一定要在熟悉的领域深耕


我身边无数辞职后发展的不错的朋友,全部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自身有专业实力;

二是从没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需要专业实力的项目中,人们只看你个人的能力,不看你背后的资源,主要看你能不能真的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有专业实力的人,走到哪里,需求者就会找到哪里。


我有一位朋友,以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做制片人,理想就是做出好的电影。

30岁后,从体制内出来,到北京,一直在电影行业努力,二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国内本行业的佼佼者。


我家先生,是资深的程序员。

以前在国家单位,担任技术总监。从体制内出来创业后,依旧在做老本行,开发程序,做技术顾问。

承接项目,做的仍然是技术开发的工作。


今天得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院的一位老师50岁,辞职了。

他从事艺术设计多年,在广告,雕塑,壁画,电影,空间设计都有涉猎。

曾主持多个企业的VI导入项目。曾为多部电影创作分镜脚本,如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吴宇森《赤壁(上)》等。

主持监制多个大型标志性雕塑项目:大连市星海湾广场浮雕、呼和浩特市《中国乳都》、南宁市《五象泉》、北京电视台《生生不息》等。

辞职以后,依然在承接这些项目。


我的一位读者,是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博士,在部队医院工作。

去年也辞职了,出来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依旧干的是自己的专业,我相信他一定能办好。


38岁的周昆,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曾是知名花卉报的记者,和我同龄。

在29岁就辞职了,9年过去了,如今月收入达10万元。

你以为他是随便辞职去做一个没有经验的行业吗?

不是的,他是在自媒体行业一直做着自己的专业,花卉行业。


先知书店的创始人,也是从公务员辞职。

但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自己又通过了司法考试,还在出版社干过几年,熟悉做书和出版业。

他现在经营的书店,销售的也基本是政治和法律书籍,因为这是他的本专业,他懂。


写公众号的西塞罗,曾是某知名报刊的记者,复旦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毕业,你看一下,他现在写作的内容,全部都是围绕世界历史的。

其实他依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运用做记者锻炼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再加上自己的历史专业的学养,所以才有今天的成绩。


而我自己,在辞职的前五年就开始规划了,我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写作,但还是读了很多有关写作的专业书籍,一直在学习写作技能。

同时一直大范围的学习各种知识和素材。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么多年,我一般都在家里读书,有时候出去旅行,随时都带着书。

逛街,朋友聚会,玩耍,基本没有。


我也一直在留意各种写作平台的生态,一直尝试在不同的平台发表作品。琢磨平台特色。研究书店里的书籍品类流行变化。


但即使这样,我也没敢轻易辞职。因为写作是个大的领域,领域中还有细分。

直到我掌握了社会学专业的基本理论,认为自己的写作可以集中在这个专业了。

又尝试在平台认真写,直到文章终于获得市场认可,我的账号能站稳了,也有很多人开始和我约稿了。

迈出去的第一步路已经铺好,我才敢走的。


5

别依赖风口和行业

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实力


最近,有很多人辞职做自媒体,我建议要慎重。


自媒体只是渠道,是工具,是平台。

但不是具体行业,更不是专业。

比如写文章的人,自己赖以生存的能力一定是写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以前这部分人出版书籍,报纸发表,后来博客发表,现在通过公众号发表。

他们做的一直是自己的老本行,写作,只是发表渠道变了而已。

过几年,也许又有新的渠道出来,这些人再通过新的渠道施展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


有人看到我写公众号,就以为我做自媒体了,纷纷给我支招:

有人说,去拍娱乐小视频吧,有人说在微博上写追星搞笑小段子吧,还有人说,让我写鬼故事吧。

我只能说,那不是我的专业,我也没能力搞,也不打算向那个方向去发展。


小视频现在是很火热,但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能短时间做出成绩的,大多数是本来就在影视行业里,甚至很多是导演,摄影本人。

所以,他们是本来就有拍摄影视的能力,只是今天进入了这个渠道而已。

胜出的,还是早已在本领域深耕很久的专业人士。


风口,稍纵即逝,行业也基本十年一次兴衰,

只有自己的技能,专业实力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

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现在写文章,办知识星球,哪怕录制小视频,都是围绕社会学专业开展的。


我现在并不担心公众号某一天衰落,因为我的历史已经证明,我总能够靠自己的写作能力获得成绩。

这个平台不行了,我还可以去别的平台,依然用写作的技能传递社会学知识。

写作是技能,社会学知识是我的专业内核。

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学习社会学专业知识,阅读本专业学术著作,学习研究方法。

我比以前更勤奋了,我相信,不同于投机和吃青春饭,专业知识能力,随着积累只会越来越深厚。

所以没什么可担忧的。


其实你可以看看,在任何一个行业,最后能在行业中分一杯羹的,绝对不是今天辞职,明天就能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获得成绩。

任何一个取得哪怕一点成绩的人,背后都有数年的专业深耕。

他们的成绩,只是长久的实力积淀遇到了对的平台表现出来了而已。


6

明确自己的目标


之前我在体制内当老师的时候,每天都特别焦虑恐慌。

因为我担心这一辈子就这么做着不喜欢的事,被外界的规矩要求着,为难着,逐渐老去,还要花费精力去讨好讨厌的人。

自己想画的画一直没时间画,自己想写的东西一直没精力写。这样的状态似乎要持续到老年。


难道我也像别人一样,等到退休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爱好?

到时候精力脑力全部跟不上,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随便玩几天蹬腿走人?


我一想到这辈子就这么消耗掉,我就这么把自己草草的交代了?

心里就生出巨大的恐惧和绝望,让我夜不能寐,痛哭不止。

我真的不要这么活!!


自从离职后,这半年来,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幸福。

虽然现在比以前还要忙碌,早晨7点就开始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准备材料,列提纲,一直忙到夜里11点。

虽然社保等一切都需要自己交了,而现在的收入只比上班时好一点点。

但是我真的很满足。


因为我真的开始真正的活了,真正的活自己了。

其实,最后能否做出成绩,能否挣到多少钱都已经是次要的。


今天我还在想,以前每年生日都会写一篇日记,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可是今年,好像没有了,今年的日记可以写:

没想到我的人生理想在40岁之前就实现了,我进入了真实丰富的人生轨道,我终于在自己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了。


此后的人生,工作强度再大,也全是享受,

享受读书,享受画画,享受工作,享受创造,享受不被人打扰,享受只和喜欢的人打交道。

在这个享受中,我终于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也不在乎了,因为我活过真实的自己了。


蔡澜说,一次飞机颠簸异常严重,旁边的人吓的半死,他却坦然自若。

别人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

他说,不怕,因为他真的活过。


我深以为然。


感谢您读到这里,

阅读更多好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孙娟的书房。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