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辞职报告行间距,辞职报告怎么写模板?

时间:2023-04-17 04:52:0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现在小红书上最热门的职场叙事是每个人都在“安静离职”。

“你要离职?别冲动,不如先试试安静离职。”

“工作不开心,安静离职适合你。”

“最近想做回自己,我开始安静离职。”

那么什么是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

关于谁创造了这个词,没有可证实的消息来源。有趣的是,西方有观点认为,安静辞职的思想应该来源于中国的Tang Ping(躺平运动)。

因为中国的年轻群体从 2021 年就开始兴起“反对长时间工作”的思潮,而直到2022 年,TikTok上才开始流行安静离职。

不过,如今中国的年轻人,比起嘴上挂着“躺平”而实际躺不平,似乎更青睐“安静辞职”。

安静离职的主要表现是,不积极接活,不主动揽活,以最小的脑力消耗去面对工作。

出于这种解释,《大西洋月刊》有篇文章写道,安静离职为表面上“懒惰”的工人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释,也进一步为无能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懒政”的托词。

简单来说,安静离职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偷懒”,不过,这更倾向于雇主或者资本阶级的立场。

然而,光是这一层意思,解释不了“安静离职”新冠疫情般的全球流行和群众基础。

我认为,这个词之所以流行,主要源于当工人逐渐对它赋予的多元意义。

1

1

按工资行事

据我了解,有些人认为安静辞职未必意味着懒惰,而是类似于“按你的工资行事”。

电影《办公室空间》(1999),罗恩·利文斯顿饰演的彼得·吉本斯完全摒弃了工作的概念,做了他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工作。

朋友Alice在求职时,从不会落下的一个问题是“工作制是双休还是单休?”

虽然现行《劳动法》中没有关于公司必须实行双修日的规定,但只要不是双休的工作,Alice一律拒绝,像Alice这样的求职者在HR口中被叫做“双休客”。

近期上班以来,Alice又给了自己一个新的标签——安静离职。

当Alice完成本职工作后,便不再主动追求额外的工作,也不愿意再费心思在业绩上向公司证明什么,因为这和公司给的工资无关,而且公司显然提供不了什么上升的机会。

显而易见的是,很多人正在“积极地”摆脱他们没有得到报酬的所有额外任务。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态度可以冠名“安静离职”,不过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就应该是工作本来的样子”。

2

2

为即将而来的离职做铺垫

安静离职的人距离递交辞呈只差一个好的机会。

加里·德斯勒主编的第14版《人力资源管理》介绍过“工作退出”的概念,与安静辞职有较大重合度。

书中非常抽象地谈到,“退出”一词通常含义是指一个人将自己与当前所处的情境分离开来,对于一个感到不满或害怕的人来说,它就是一种逃跑的方式。

具体地说,当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下降到一个阈值,就开始“退出”,自愿离职(裸辞)是最显著的员工退出的方式,缺勤次之,再就是享受一些不必要的公休、假期。

以上都属于显著的退出方式,安静离职则是第二种退出方式,书中称之为“心理退出”。

方法很简单,比如,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避开自己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的各个方面的话题。

还有一些员工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心理退出),或者是人在办公桌旁边坐着却在做白日梦,从而使生产力受损。这个时候员工虽然身体还在公司呆着,但他们的心早已飞走了。

事实上,工作退出的过程是呈现不断累积趋势的,常常会先从做白日梦发展为缺勤,最后也变为离职。

作者写道:“当一位员工发现暂时性的工作退出并不能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他就很容易选择一种更永久的退出方式(比如在有其他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时,他们就会从现在的公司离职) 。”

3

3

用离职的心态打工,上班很快乐

小红书博主@李大爷 过去常常思考着工作的意义。

他每天起早贪黑挤地铁,在公司兢兢业业,可依旧担惊受怕,怕绩效评价,怕裁员;运气不好的时候,还要忍受上级的苛责,对待不喜欢的同事也只能忍。

李大爷觉得工作就是没有意义,然而第二天还得重复每天的动作,他不敢想象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四十年。

直到一次赶地铁,遇到线路故障,李大爷迟到了半小时,突然一个想法从脑海里冒出来:“实在不行,大不了就是离职而已。”

李大爷发现,这样向自己告解,所有的困难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只要我不care就没人能伤我”,“再也没有人能pua我”。

有人质疑这是消极对待工作,李大爷针锋相对,他认为这和"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去做什么?“的心态是一样的。

“如果你想着‘反正我明天就要离职了’,你会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你会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才能让你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4

4

想把时间集中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

有一部安静离职的人,把目光投向工作以外。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有句话说:“工作一半是由无可奈何组成的,另一半呢,是想回家。”

小红书博主@小鹿说:“虽然自己每天都有八百次辞职的想法。我现在每天就带个降噪耳机,干好自己的工作,我就听听书。因为工作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赚了钱我就出去散心。”

上世纪有个传奇摄影师薇薇安·梅耶(1926-2009)。

在薇薇安生前,按照世俗的眼光,她的正经营生是在美国芝加哥当保姆,和普通保姆不一样的是,在休息日她会拿着自己的禄来福来相机到处走、到处拍。

如今,人们提起薇薇安,会说“这个做着保姆,默默的拍照,在死后作品才得以流传的女摄影师”,她做着不占据精神的保姆工作,把思考和一切的物质资源留给摄影,保姆的工作不过是她生命的点缀罢了。

这一类“安静离职”人员认为,人们不停地担心永不停摆的工作,忧心忡忡面对着升职、加薪、结婚、生子,其实没什么必要。

“他们是夸大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是在顽固的否认着生活其他的可能性。”一位网友在#安静离职#话题标签下说道。

5

5

对待安静离职的态度,因人而异,因立场而异。

西方主流媒体正在妖魔化安静辞职,称其为“不公平”和“可耻”,而雇主越来越担心他们会被“懒惰、不关心”的工人困住;社交平台则不断激发那些珍视个人时间的年轻劳动力心中的共鸣。

不过,作为一种非阳谋的行为方式,“安静辞职”的反面是“安静解雇”,或许还有“安静招聘’。

安静解雇通俗言之,就是公司给员工穿小鞋,逼迫员工自离,并且有时还拒绝提供补偿、赔偿。

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故意只提供最低工资和福利,并拒绝任何改善和妥协,有时还会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希望不受欢迎的员工败退。

以上两种“安静”你可能都有所耳闻,但还有另一种更隐秘的“安静”——“安静招聘”。

“安静招聘”本来是谷歌使用的一种鲜为人知但非常有效的招聘策略,谷歌认为高成就者的产出比普通员工高 400%。因此,谷歌用以磨练那些高自我实现需求的员工,鼓励他们承担额外的责任,证明他们的出色能力。

然而,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实行着另一种安静招聘。

伴随着经济的下行和震荡,许多公司裁员以后,积压的工作量不再通过重新招聘来消化,而是直接分配给剩下的“幸运儿”,俗称“加量不加价”。

因此,如果要说公道话,安静离职并没有太多值得雇主或资本苛责的地方,大家针尖对麦芒,半斤八两。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