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湖南工商大学)
8月3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声明称:近期,我校对陈春花老师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8月3日,我校国家发展研究院收到了陈春花老师的辞职申请。学校按程序终止其聘用合同。(8月4日 澎湃新闻 )
近日,北京大学老师陈春花因博士学历备受质疑,最终离开北大。但对于学历的追问以及高校教师考核的标准讨论,不应随着她的辞职而就此画上句号。
与前段时间某地方院校引进菲律宾的“水博”不同,陈春花读博的爱尔兰欧洲大学虽被证实是野鸡大学,但其除却“水博”这一名头外,她还是南京大学的博士后,以及拥有着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与一线经验,也曾四次被《财富》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因此,在质疑博士学历之外,我们更应关注其是否其能力,去追问其才能是否配位。
呼吁大学教师的能力应先于学历,其实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回归。中国历史上,至圣先师孔子便没有任何学历可言,但门徒弟子满天下;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却“大胆”招了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任北大哲学系老师,招了没有学位的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期间,此类破格招录事件不一而足。
可见,中国教育有着唯才是举的传统,而“唯才是举”与“唯学历论”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利于学术的百花齐放,后者虽方便了老师的筛选与管理规范化,但同时也导致了人才选用模式的僵化与不正之风,例如,便有许多乡村教师辛苦教书数十载,却因学历等因素评不上职称。
但网友质疑陈春花的学历,仅仅是因为将学历放在能力前面的“唯学历论”吗?非也。近几年来,学历造假比比皆是:翟博士不知知网、国外贩卖博士文凭的野鸡大学猖獗、高校大学生请枪手代写毕业论文……一个个负面事件,无形中在不断地加深人们对于学历问题的高度敏感与刻板印象。同时,在对高校教师普遍祛魅的当下,公众会更为普遍地参与到高校招聘的监督中来,甚至以舆论倒逼改变高校具体决策,这股舆论力量既能推动高校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或也有可能因盲目而误伤到部分有才却缺学历的教师。
据媒体最新报道,陈春花当初是被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推荐至爱尔兰欧洲大学就读,依正常程序毕业,但其博士学位在2003年因《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出台而认证失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知晓其博士学历问题的情况下,专门讨论后决定继续聘用陈春花。因此,究竟是北大延续“唯才是举”的传统,还是部分网友猜测的“有关系”,我们可以继续关注探讨。
综上,从本质上来说,网友主动关注监督高校招聘与学历公平的正面意义要大于负面,但若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化、形式化,则可能“好心办坏事”。我们不能一边批判“唯学历论”,一边又仅以学历去衡量每一位高校教师,而应注入更为多元化的要素,比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