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哥的一位朋友D总,辞去了阿里P9的工作,回家专职带娃。
听到这个消息我是非常震惊的,毕竟能够做到阿里P9是非常不容易的,既有钱又有社会认同,这不就是打工人梦寐以求的吗?
可是D总不这么想,他属于80后,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红利,拿过几家大厂的期权,价值2千万的样子。后来先后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地段都还不错,又赶上了房产增值的红利,总价4千万左右。算下来总资产就有6千多万了。
即便D总自己不工作,这些证券收益和房租收益,加上他妻子的收入,每年200多万是有的,足够维持一家人目前的生活水平了。
他辞职回家带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all in下一代的教育。
因为前几年夫妻俩的精力都扑在事业上,抓住时代发展的红利,实现所谓的“阶层跃迁”。从结果上看,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算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家娃今年小学5年级,本身不是牛娃,加上他们几乎没怎么花精力在小孩的教育上,导致小孩的成绩和学习习惯都不理想。
虽然他们是学区房,对口的中学很不错,但是以娃现在的状态,大概率是要垫底的。
所以夫妻俩商量,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是发展事业,而是小孩的教育。而D总的夫人是体制内的,福利待遇好,也比较稳定,她手里有几张稀缺的专业资格证书,属于越老越值钱的那种。
相比之下,D总的高管工作压力大,身体也渐渐吃不消高强度加班,而且随时有被裁员的风险,所以还是决定D总辞职,回家全职带娃。
你也许会说,D总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运气好并且吃到了时代红利,没什么可借鉴的呀?
你可别这么想,80后多了去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抓住机遇吧?
D总的成功,究其根本还是认知水平带来的。虽然他只是普通二本学校毕业的,智商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
他看懂了行业发展趋势,在别人都去外企、国企的工作的时候,他选择了互联网企业。他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当别人犹豫要不要买房的时候,他把所有积蓄都用来投资房产。他懂得公司的兴衰,在10多年的职场生涯里,每一步都踩准时机,从一个小县城的普通青年逆袭成为互联网大厂高管。
可以说,这些年他赚到的钱都是通过提升认知水平所带来的。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认知水平的高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借着D总的这个话题,我们来聊聊,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想要提高认知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查理芒格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有一百多种,K哥之前的文章也讲过不少,本文并不打算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先找出那些工作和生活当中常见的认知误区,有效避免这些认知误区,就能够比别人少犯错,避免被淘汰出局,这就已经轻松跑赢80%的人了。
下面顺着这个思路,K哥整理了较为常见的4个认知误区,供你参考:
01
达克效应:我上我也行!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其中“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说的就是达克效应,越是能力不够,越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牛逼、比别人更优秀。
图自网络@侵删
再形象一点解释,明明是很菜的菜鸟,却总以为自己可以像断水流大师兄那样嚣张地指着身边的人说“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这种现象的病根,说穿了就是认知层次太低, “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看你身边的人,是不是见识越少、能力越小、格局越低的家伙,越敢对啥事都拍着胸脯嚷嚷“我上我也行”。
如何避免在自己身上出现这种遭人嫌的达克效应,K哥觉得不需要太多大道理,5个字足矣:“知耻而后勇”。
“知耻”,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一下视野。经历的事、见过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后勇”就是要多读书、多向别人学习,通过各种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认知半径。也许慢慢就会发现,原以为的“个性美”,其实也叫杀马特;原以为的看家绝技,只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基本操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古代先哲的话,看多了学多了,自然就会觉得自己那点料,根本不算啥。
02
幸存者偏差:
卖降落伞的为啥没有差评?
说到幸存者偏差,相信不少人都读过该理论背后“机翼和油箱”的故事。但K哥觉得还可以做一个更生动的类比:卖降落伞的商家一般很少有差评。原因很简单,想留差评的基本都没机会发声了。过度关注“幸存”下来的样本,而忽略那些没能幸存、没有机会显露的人事物,进而得出错误结论,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基本内涵。
这种欺骗性很大的认知偏差普遍存在,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就常听大人夸赞某个老物件,“还是过去的东西好啊,用这么多年都没坏”(坏的早就被淘汰了);某地区70岁老年女性患病率远高于老年男性(也可能该地区老年男性比女性去世的早)。
在职场中也同样屡见不鲜。比如谈到网红行业,很多人都会想到李佳琪,都觉得从业者可以轻松日赚N个w。而实际上,忙乎一天赚不够电费的网络主播们数不胜数;谈起IT行业,不少人就会想到30岁秃头、35岁失业。同样是too young to simple ,K哥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25岁就开始秃头,30岁就已经失业的大有人在。
玩笑归玩笑,K哥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被幸存者偏差蒙蔽眼睛,有时候你看不到的真相才更致命。该如何避免这种既隐蔽又容易带来错误判断的认知偏差呢?K哥就一句话:大脑思考要清醒,样本选择要全面。
K哥不反对鸡汤,但那些动不动“他可以,你一定也可以”、“XX的成功可以复制”一类的无脑毒鸡汤务必谨慎入口。这都是成功学大师、卖课培训讲师,忽悠话术的基本款,挥舞镰刀的起手式。
其底层逻辑就是把那些万(十万)里挑一的“幸存者”,通过精心包装和网络力量的放大,让人形成一种这就是“普通样本”的错觉。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控制住心跳,避免冲动,不但不能轻信,反而要多找些没能幸存下来的样本,反复琢磨。
某种程度来说,知道一个人怎么毁的,远比知道一个人怎么成的更有意义。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离传奇人物更远;离普通大众更近。
03
沉没成本效应:
我是真舍不得啊!
世界上最贵的三个字,就是“舍不得”。舍不得多年感情,即使不再爱了,还是选择走进婚姻,后来遗憾终身;舍不得放弃即将完成的项目,即使市场环境变了,还是硬着头皮上线,结果一地鸡毛。这些舍不得的背后,都有一个叫“沉没成本效应”的幽灵在作祟。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后,即使发现这件事已经不值得去做、不能让自己快乐了,还是固执地选择继续坚持。这样的事听上去明显不理智,但在我们身边却极其常见。
比如,手里有张电影票,偏逢倾盆暴雨,出门必淋湿。如果这张票是别人免费送的,你可能就此放弃了;但如果这张票是你花大钱从黄牛手里买来的,那下再大的雨,你大概都会冒雨前行。
有些沉没成本无关紧要,比如买了就从没穿过的衣服,入手就没看过的书。但有些太拘泥于沉默成本的思考,则可能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影响。
K哥有位朋友,在一家公司做了近10年,越来越觉得无法突破、没有前途。后来有猎头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了两个看上去都挺不错的offer。但这哥们却开始纠结了,而且纠结的重点并不是选择哪个offer,而是对这个经常被自己抱怨的老东家,莫名其妙的留恋:“在这家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付出这么多,真有些不甘心不舍得啊…”
关于沉没成本,K哥的建议是:勇于断舍离。
断,就是合理控制欲望,不该有、没必要的念想最好都断掉。没必要买的衣服,用不到的物件,就不要入手了,不然很可能变成以后让你纠结的沉没成本。
舍,就是敢于停止、敢于放弃。不管是感情、事业还是投资,一旦发现目前现状已经和自己的初衷或预想渐行渐远,且不能改善,就要勇于放弃,敢于做出新的选择,千万不要别别扭扭、拧拧巴巴的留着过年。
离,是指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适当的离“沉没成本”这个概念远一点。毕竟我们生活中不能凡事都量化、都考虑成本。比如我们对亲人、朋友之间做出的某些付出,这都不是简单的数字和算式所能涵盖的。凡事都算计,累心耗神,也会让你失去生活的焦点和重心。
04
能力陷阱:
放我回去,这事我干不了!
K哥的知识社区,曾收到一位网友的问题咨询。这位网友以前是开发岗,刚升职不久,但他总觉得难以适应现在的职位,要做的事也是他不习惯、不喜欢的,他想申请回到以前的岗位,想听听K哥的意见。
我给他的回答是,一个人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要参考他的性格、专长、职业规划等综合因素而定,不是一两句就能得出结论的。但K哥还是给了他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能力陷阱”。对年轻的职场人来说,千万不要轻易跳进能力陷阱中去。
能力陷阱是指一个人太拘泥于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和事情上,完全沉浸于此,以至于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但当他在某一时刻想要转换到另一个需要不同能力的位置时,他就明显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即使抓住了机会也很难适应,这就是能力陷阱。
能力陷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像上面那位开发小哥,不适应新的高阶岗位,总想着回到远点;另一种是已经居于高位,但总觉得下面人做事不如自己靠谱,总想着事必躬亲。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也有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一、自身要有改变现状或向上突破的内在动力;岗位无贵贱之分,自己干什么活,就领什么钱,基本是公平的。做一颗安分的螺丝钉并没什么不好,如果能确保自己可以一直做下去,还能怡然自得,那就可以不想别的踏踏实实做下去。但如果还有别的想法和追求,那就必须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根据自己的规划,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和技能准备。
第二、相信他人,敢于放权 职场中对应的职级都有对应的工作要处理,如果对同事、对下属缺乏信任,总喜欢巨细靡遗的关注、插手,只会把自己的格局越做越小,也会因为浪费太多无意义的时间,而影响自身应该有的提升。放手让别人去做,你要做的是选对合适的人、提出明确的需求,其他细枝末节,根本就不该成为自己的心魔障碍。
结束语
总结一下,常见的认知误区有以下四个:
1、达克效应。避免达克效应,很简单:知耻而后勇。
2、幸存者偏差。卖降落伞的为啥没有差评?应对幸存者偏差,就要:大脑思考要清醒,样本选择要全面。
3、沉没成本效应。做好三个字:断、舍、离。
4、能力陷阱。走出舒适圈,勇于探索未知。
不论人生还是职场,每个人都在修行的路上,中间遇到某些思维误区并不奇怪。通过认知的不断提升,总会拨云见日、看清真相。好好努力吧,为了更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Mr.K,头条号“技术领导力” 作者,从一名普通程序员逆袭成为独角兽公司技术高管。出版过多本畅销书,做过多家大厂CTO。分享:行业趋势、职场经验、团队管理、商业通识等话题。
关注我,看更多职场、个人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