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建国
光明日报4月3日曾发表《在人民中永生——焦裕禄迁葬兰考追记》一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焦裕禄逝世56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再度刊发文章,讲述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前后的故事。在兰考,在面临组织对其工作能力的考验时,焦裕禄展现的坚强党性和赤诚初心,犹如璀璨星辰,辉映历史天穹,烛照世道人心。
“他不怕死,危险关头敢于往前冲!”
在河南省开封地委书记张申的记忆中,没有哪个县委书记的任用和调整,比兰考县委书记更让地委领导头痛和焦心的了。
焦裕禄带领兰考除“三害”调查队勘察沙丘
这是1962年10月,正是金风送爽、万物结实的丰收时节。可在豫东兰考,人们期盼多年的丰收却躲得远远的,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这年春天风沙肆虐,21万亩麦子被打毁,入秋洪水漫漶,23万亩庄稼被淹死,盐碱地上10万亩禾苗绝产。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斤,背井离乡的逃荒要饭大军像破堤而出的水,拦都拦不住……
兰考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是豫东有名的重灾区。1477年到1885年408年间,黄河在兰考决口29次,改道3次。多年来,内涝、风沙、盐碱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得兰考人喘不过气来。
焦裕禄到兰考上任时手拎的布包和装在包里的毛泽东选集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兰考迫切需要万众一心抗灾夺丰收的关键时刻,偏偏一线指挥部县委的第一书记难孚众望。没有抗灾的旗手,哪来抗灾的队伍?开封地委开始考虑兰考换将……
开始,地委征求了几个干部的意见,但他们都吞吞吐吐表示不愿去。最后,地委确定,调一位县委书记到兰考领班。讵料地委领导跟他一谈话,这位书记就哭了,不服从组织调动。后来他去了其他省。
焦裕禄在兰考下乡时骑的自行车
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难产之际,张申想起了老部下焦裕禄。
张申1938年参加革命,当过3个县的县委书记、两个县的县长和睢杞太独立团政委。1948年1月,焦裕禄从山东南下来到河南尉氏,迅即投身土改和剿匪斗争。尉氏县委书记兼县长张申,见证了焦裕禄带领民兵同土匪恶霸斗智斗勇、屡挫国民党匪军数番来袭的惊心动魄过程。1948年8月,张申提议焦裕禄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兼武装部部长,主持大营区党政全面工作。张申晚年谈到任用焦裕禄,说过一句戳骨扎筋的话:“他不怕死,危险关头敢于往前冲!”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的办公室
一语中的,道出了“老革命”用人的战斗力标准。
1948年11月,张申统领尉氏、扶沟两县支前大军奔赴淮海战场,出征前点将焦裕禄任尉氏县彭店区支前民工大队大队长,率2400名民工顶风冒寒挺进苏北,圆满完成前送军粮后送伤员的任务,受到豫皖苏军区后勤司令部表彰。
1949年8月,焦裕禄在“大营九岗十八洼,洼洼里头有响马”的土匪窝,带领民兵三擒两纵匪酋黄老三,顺藤摸瓜肃清转入地下、啸聚山林的余孽,公审处决黄老三,使阴霾笼罩的大营晴了天。
1953年6月,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副书记焦裕禄调洛阳矿山机械厂,9年苦学实干,从门外汉成为生产管理专家。1962年6月,焦裕禄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名列书记之后、县长之前。由于他谦和务实善于团结,赢得“一点五书记”的美誉,意即一人顶一个半人用。一将难求之际,善打硬仗的焦裕禄进入了张申的视线。
与张申不谋而合推荐焦裕禄的,还有地委书记处书记赵仲三。
1949年3月,张申从尉氏调任陈留地委宣传部长后,赵仲三接任尉氏县委书记。8月,赵仲三提议,焦裕禄任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焦裕禄调洛矿工作,又与时任厂办公室主任赵仲三有过交集。
贤者知贤,能者任能。张申和赵仲三的知人善任,为焦裕禄走向兰考这片苦难多舛但注定要孕育伟大精神的土地,打开了通道。
1962年11月3日,开封地委召开会议,听取赵仲三对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问题调查情况的汇报,定下了兰考换将的决心。会后,开封地委给河南省委上报请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任开封专署林业局长,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
这份盖有开封地委红色大印的请示报告,落款时间为1962年10月31日,文后所附手拟稿,有赵仲三11月2日的签字。
“现在正是兰考困难的时候,组织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
1962年11月6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干部,在审阅开封地委上报的任免请示时,发现焦裕禄在工业战线时间较长,回县工作时间太短,于是在任免干部审批表上写道:“该同志据说已离开农村十年了,刚又回到农村才两三个月,马上任第一书记,需考虑。”
当天,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开会研究开封地委上报调整方案,根据初审提出的异议,对焦裕禄到兰考任职,形成了“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先任第二书记,待熟悉一段后再任第一书记为好”的意见。
鉴于初审存疑,省委组织部11月7日办公会提出再酌意见:“部办公研究,与地委联系,×是否需马上调离,再研究焦的任职。”
接到省委组织部的反馈,张申和地委领导认真分析兰考县委班子现状,统一了坚持调整的思想,决定再向省委反映自己的意见。
1962年11月29日,开封地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贺廷瑞,给河南省委组织部打电话。任免干部审批表记载的电话内容为:“地委意见,焦裕禄任县委第一书记还能担负起来,还是批第一书记。”
但是,开封地委反映的意见,未能得到省委组织部认同。
应当说,河南省委组织部根据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对脱离农村较久且未主持过一个县工作的焦裕禄,直接任县委第一书记提出疑问,是有道理的。焦裕禄确实也不是到兰考领班的第一人选。不过,张申对焦裕禄心里是有底的。忠诚、无私、富于献身精神,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保证。这些特质,正是焦裕禄思想的灵魂和骨骼。
时光飞逝,灾情日甚。鉴于兰考换将刻不容缓,焦裕禄又难以一步到位,1962年12月2日,开封地委经河南省委同意,明确焦裕禄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即日赴任。
焦裕禄在副县位置上已蹲了11年。他对平职调整和到艰苦地区工作,没有丝毫畏难和消极情绪,而是充满跃跃欲试的出征冲动。
赵仲三找焦裕禄谈话,他表示:“现在正是兰考困难的时候,组织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相信,那里有党的领导,有36万要求革命的人民,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赵仲三知道焦裕禄在洛矿患过肝病,问他身体咋样。焦裕禄说:“病这个东西也是欺软怕硬,没什么了不起,我能顶得住!”
张申给焦裕禄“打预防针”说:“兰考是个重灾区,最苦、最难也最穷。到兰考任职,要有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其时,焦裕禄肝硬化腹水虽经中医治疗有所好转,但肝区还时常疼痛。然而,当进军号角吹响的时候,焦裕禄毅然扶病出征。
焦裕禄妻子徐俊雅撰文回忆,焦裕禄赴兰考前一天,一进家门就对她说:“咱们还得走哇!”“上哪?”“去兰考。”“我还以为是啥好地方呢,看你高兴得那个样儿!”徐俊雅虽没去过兰考,但知道那是个遍地沙丘盐碱、因讨饭的多而出名的穷地方,嘟囔说:“在尉氏工作不是好好的吗?还挪啥来!”焦裕禄开导妻子:“党叫我去兰考,就是兰考需要我。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嘛!”
尉氏县委领导看到,时令已近大雪,中原大地滴水成冰,可焦裕禄还没穿上棉衣。兰考北临黄河,风疾沙大,冬天没棉衣怎么行呢?大家动议给焦裕禄做套新棉衣,可又担心他不接受。入冬后,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找有关部门给焦裕禄批了50尺布票,可被他谢绝了。县委书记夏凤鸣满怀深情对焦裕禄说:“老焦,你家庭困难,同志们都知道。现在已是深冬了,可你还没穿上棉衣,大家心里都不是个滋味。县委决定给你做一套新棉衣,请一定不要拒绝。”
焦裕禄感动之余,诚挚地说:“夏书记,同志们的心意我领了,可这个决定我难以接受。冬季,我可以抗过去,请放心。”
尉氏县委只好请示开封地委,得到支持,要求尽快办好此事。棉衣做好后,按地委领导同志要求,给焦裕禄送到了兰考。
离开尉氏之前,焦裕禄给洛矿党委副书记赵祥庆写过一封信:
我已接到地委通知调我去兰考县委了……到那里人地两生,水平又低,没做过主要领导工作,担心搞不好。但地委说那里需要,组织已经决定,那就坚决服从,有困难和大家共同克服,不懂的向原有同志好好学习。我从洛阳走时,你告诉我,到县里要搞好团结,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这两条我经常注意了。
“不战胜‘三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烈士、父老乡亲和党的重托?”
1962年12月6日傍晚,焦裕禄戴一顶火车头帽,身穿半旧黑色棉大衣,手提办公用的布兜,悄然走进兰考县委机关大院报到。
当晚,焦裕禄就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始熟悉兰考的情况。
焦裕禄了解到,黄河频繁决口,故道废堤纵横,是兰考风沙频发的渊源;地表凹凸不平,导致排水不畅,是兰考内涝成因;黄水泛滥使地下水含碱量高,形成大片盐碱。全县有灾民近20万,5万多人口外流,以致形成了以逃荒要饭谋生为标志的“兰考道路”。
县三级干部会议一结束,焦裕禄就骑自行车下乡了。冬日的旷野,满目蒿莱,一片肃杀。荒村颓屋间,几个倚门窥望的孩子,个个头大、腿细、肋瘦,挺着个圆鼓鼓的小肚子……
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没有长出丰饶的果实;人民把命运交给党,我们却不能保证其温饱!凛冽的寒风袭来,焦裕禄不禁打了个激灵,油然想起在兰考听到的“十愁歌”:吃也愁,穿也愁,烧也愁,住也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晚上愁,出门愁,进门愁,愁来愁去没个头。有人这样形容兰考:千人千条心,各想各的路。
兰考的灾情是严重的。但焦裕禄认为,比灾情更值得忧虑的,是人心涣散。人心贵比黄金。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凝聚人心!
风雪车站夜,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人满为患的火车站,实地体察衣衫褴褛、拖儿带女逃荒灾民的苦楚,午夜回县委开起了车站观感交流会。委员们流着泪检讨自己不安心兰考工作和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错误思想,反思自己忘了本,忘了群众,对不起党的信任重托。焦裕禄趁热打铁,引导大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抖擞精神带头实干,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抗灾夺丰收的主心骨。
焦裕禄有备而来,组织干部重温兰考悲壮的斗争历史。兰考县系1954年由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而来。解放战争中,我军3次攻克兰封县城,两次解放堌阳,800多名烈士英勇捐躯,包括一任县委书记和一位游击队司令。考城县委四区,1个月内牺牲数名区长。第5任区长马福重,受命之日就向组织交了党费和个人物品,上任几天就壮烈牺牲,敌人将他破腹,拉出肠子挂在树上……焦裕禄深情说道:“兰考这块地方,是许许多多好同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而是寸土必争同敌人斗。那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啊!党派我们来兰考,群众盼着我们带领他们打翻身仗。不战胜‘三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烈士、父老乡亲和党的重托?”
情理交融的教育引导,严肃热诚的思想斗争,唤起人们源自内心的政治自觉。后来人们忆起,兰考之变是从风雪车站夜开始的。
天降大任前的磨砺执拗而绵长。1962年12月30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办公会确定:“焦裕禄的任职,迟一迟再批。”会后填写的任免干部审批表,留下了“焦裕禄在尉氏是否为第二书记”的疑问。
这些疑问和延宕,焦裕禄自然无从知晓。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满腔热情给县委这个火车头添煤加水,奋力打开干部群众抗灾图强信心的闸门。全县149个生产大队,焦裕禄跑了120多个,在走村串队、访贫扶困中,发现并树立了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四面红旗,热情誉之为“兰考的新道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县委带领下,兰考人民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站了起来,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除“三害”浪潮。
兰考这厢热火朝天,省城郑州又生插曲。
1963年2月14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经过遴选,向部里建议:“可调张汉儒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焦裕禄任第二书记。”
张汉儒1925年生,小焦裕禄3岁,1939年参加革命,早焦裕禄7年,任过温县、沁阳两县县委书记,时任省委农工部办公室副主任,曾任省委农委调研处处长。
1963年2月15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办公会议审批兰考县委第一书记配备方案。会议斟酌再三,最后决定:“部办公研究暂不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焦裕禄赴任兰考3个月,又经历了一场“刮分风波”。1963年3月,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带毗邻兰考的开封、杞县、民权、东明4县县委书记到兰考吹风,准备把“对省地拖累很大”的兰考,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县。兰考自西汉起即设县。焦裕禄等县委领导坚决不同意兰考从中国县治中出列,向省委立下3年改变兰考面貌的军令状,表示兑现不了诺言,就辞职回家种地,不劳省委分配工作。何伟深为焦裕禄等人的决心和精神所感动,主动下乡看望受灾群众,考察治沙成果,越看越有信心,提出帮助兰考解决困难。焦裕禄提出要40万元经费,用以封闭沙丘、挖河排涝和安排群众生活。何伟表态:“我马上汇报协调,上级能解决更好,解决不了,我就是当裤子、卖鞋、押袜子,也给你们凑够!”
“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63年3月29日,开封地委再次报请河南省委组织部,任命焦裕禄为兰考县委第一书记。地委组织部在干部任免呈报表任免理由一栏写道:“原县委第一书记×××有错误,需处理调动;该同志(指焦裕禄——作者注)现已在兰考县委负责,有能力可以胜任该职。”
河南省委组织部同意焦裕禄由“代”转“任”,但仍囿于“分两步走”的思路。1963年4月25日,河南省委组织部通知开封地委,省委批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开封地委组织部将省委组织部的这一通知转发给兰考县委,已经是这一年的5月6日了。
从代理县委第二书记,到担任县委第二书记,焦裕禄创造了兰考县委历任领班人中从未有过的任职记录。他却坦然视之。共产党人的职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承。没有第一书记之名,却负第一书记之责,这不是组织上一种更大的信任吗?
焦裕禄身居第二书记之位,却恪尽第一书记之责。1963年7月起,他带领风沙勘察队千里跋涉,41天查明全县共有风口84处,标定沙丘1600座,测得沙荒地24万亩、受风沙危害耕地30万亩。
这年8月2日开始,白帐子雨连下7天7夜,兰考大地一片汪洋。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日夜组织抢排积水,赈灾安民。宵衣旰食,焦裕禄肝病明显加重,医生要他马上住院。焦裕禄说:“救灾如救火,别说住院,休息一天都不成!”他带上勘察队冒雨查洪水,在截腰深的水中察看洪水走向,蹲在泥水中歇息和吃干粮。那个淫雨连绵的夏秋时节,烟蓑雨笠的焦裕禄,浑身上下总是湿漉漉的。
焦裕禄亲手掂一掂“三害”的分量,使科学治理“三害”成果丰硕。到1963年底,兰考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涵养了弭灾丰产的生态。
兰考的天蓝了,地绿了,水宁了,庄稼人重又鼓起心劲,在世代生息的家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1963年7月,兰考县委出台《关于切实制止人员外流的意见》,确定以思想教育树立信心,实行统销包工结合,落实包工责任制与凭证购粮挂钩,成为非常年月稳心安民的灵丹妙药。7月15日,省地工作组在兰考火车站清理三趟西行客货车,共清理下来外流人员3800人,属于兰考的只有34人。
1963年冬,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认为,兰考工作走上了轨道。张申在地委会议上,表扬了焦裕禄深入调查研究和县委吃透情况、善抓关键、领导包点的工作方法,号召各县学习“兰考新道路”。
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第二书记何伟,副省长王维群,到兰考视察时充分肯定县里的工作,鼓励焦裕禄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穷则思变的兰考开始引人注目。《河南日报》刊发反映兰考面貌变化的综合消息和韩村精神的长篇通讯,总编辑刘问世还亲自捉刀,撰写了论述“兰考新道路”的社论,兰考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11月24日,开封地委报请河南省委免去焦裕禄兰考县委第二书记职务,任命其为兰考县委书记。任免理由是:“兰考县委缺书记,该同志去兰考这一段工作搞的尚好,可以胜任书记职务。”
1964年1月27日,开封地委接省委组织部通知,经省委批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此时,县委已不再设第一书记。焦裕禄从1962年12月2日受命主持兰考县委工作,到名正言顺成为县委书记,差6天就是1年零两个月;若从1962年10月31日开封地委首次报请任命算起,则长近1年零3个月。
后来的历史证明,焦裕禄上任分两步走,不仅是在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的稳妥步骤,客观上也是砥砺和成就焦裕禄的硎石。
实至名归时,距焦裕禄病逝仅3个月零17天时间。焦裕禄不是命运的宠儿,其前行的路并非坦荡如砥、鲜花盈野,而是充满困难与挑战。无论顺与逆、畅与蹇,他都宠辱不惊,心无旁骛,一如雪落无声,风过无痕。为期一年的考察式使用及其衍生的插曲,同焦裕禄在兰考所遇到的各种考验一道,汇成了彰显英雄本色的沧海横流;而他面向特殊考场所展现的风范与情怀,则成为永远的焦裕禄最能打动人心的背影。焦裕禄以杜鹃啼血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把负重前行的上任之旅,演绎成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壮歌。
焦裕禄逝世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松的气节,杨的生机,柳的品格,桐的情怀,这是焦裕禄情之所至的自我写照,也是夫子自道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系作者根据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其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改写,本书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8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