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我们生活中最离不了的东西,大概就要数健康码了。
去买个菜,要出示健康码;去买个口罩,要出示健康码,以至于实在有事必须出门的情况下,地铁也好公交车也好,也都得先出示健康码。疫情期间几乎不出门的小黑,也每天都和健康码难舍难分。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堪称我们“健康守护者”的健康码,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健康码是什么,相信不用小黑再介绍了。特别是在9月初,阿里云研发的健康码系统的第一行代码被国家博物馆列入“抗击新冠疫情实物收藏名单”,就证明了它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但健康码是怎么来的,它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想必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那么今天,小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健康码的那些事情。
健康码到底是怎么发明的?
说到健康码,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物,而且它的诞生,原本只作为阿里巴巴内部的一个企业健康管理措施。
根据支付宝的介绍,“健康码”的灵感来源于地铁站的“人工测温”,而根据曾经在阿里巴巴做开发的小伙伴介绍,阿里巴巴内部早在今年过年前就已经在开发用于在阿里园区通行使用的健康打卡小程序“典座”了。
此后,在余杭区政府的协助下,支付宝的程序员们日以继夜地进行着健康码的开发与更新,而健康码也从开始时靠人工在线下指导居民扫码、申报的方式,逐渐完善成我们现在使用的,在支付宝端自行申请、自动生成的样子。
在差不多时间,腾讯也在其微信平台发布了“健康码小程序”。从此,在疫情高峰过去之后的“复工复产”,有了技术上的坚实保障。
不过,横亘在人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异地健康码不互认。除了支付宝和微信的健康码之外,各地都还有各自不同的健康码系统。
▲ 花桥本地的健康码系统
比如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小黑住在花桥的小伙伴Z君除了支付宝和微信的健康码之外,还需要开通花桥当地的健康码、苏州的“苏城码”以及上海的“随申码”,除了这些码还不够,出入小区时,还需要一张小区通行证。这些都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好在国务院不久之后做出了反应,在4月29日发布了《个人健康信息码》的系列国家标准,有力地推动了不同健康码之间的统一和互认。
健康码如何确定你的风险等级?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行程追踪”。
不过,要说清健康码究竟使用了哪些方面的行程追踪技术,恐怕还得花一些功夫。
传统意义上的行程追踪技术,数据来源的渠道相当之多,包括而且不限于我们的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以及身份证、银行卡等通过芯片或磁条上传身份信息的工具,甚至连车载导航、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等等,都会产生可供行程追踪的数据。
不过,健康码的行程追踪更在意数据可靠性和稳定性,再加上出于对数据完整性方面的考量,健康码的数据来源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我们的手机。
▲ 通过短信,也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漫游记录
在如今,或许还会有人出门忘记带钥匙或者戴口罩,然而小黑并不相信会有人(特别是像小黑这样的青年人)出门会忘记带手机。智能手机的全面功能,也支持从各个方面提供我们的行程数据。
▲ 小黑并不相信还有人出门会忘带手机
在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会持续地发射无线电信号与运营商基站和互联网公司捕捉,而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正是通过分筛这些信号来追踪我们的行程的。
当然,这两者追踪行程依靠的并不是我们输入的语音或者文字,而是一种用户无法感知的信号,叫做“信令”。
信令在我们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涉及到信息的传输,而是起到了控制的作用。举例来说,当小黑的手机在逛淘宝时,手机发出的信令信号就会通过运营商的基站进行传递,此时,运营商就可以获知小黑在一定范围内的实时位置等信息。
▲ 手机随时随地都会与基站交换信息
另外,信令并不是只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发出的,只要我们的手机插了SIM卡,就会定时自动传输信令信号。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的手机连接到一座基站时,同时也会持续搜索附近的基站,当我们离已连接的基站距离较远,信号强度变低时,手机会自动将连接的基站切换成信号更好的那一个——这就是为何我们在开车甚至高铁时,手机不会因为切换基站而暂时断连的原因了。
▲ 基站定位示意图
另外,根据相关科普文章的解释,甚至在关机的情况下,手机也会发出信令信号。从这点看来,电影中那些黑帮成员暴露行踪之后都会取下SIM卡丢到马桶里,似乎还是有道理的。
健康码的误判与隐私问题
不过,在健康码的实际使用当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许多人的健康码莫名其妙地变成红色。
例如,有报道称,杭州市民徐女士的健康码,在她从老家湖南吉首回杭州之后变红,判红原因为“中国移动接口判定”。然而,无论是杭州还是吉首,都不是高风险地区。
中国移动的客服向她解释说,因为湖南吉首与高风险地区湖北恩施相邻,而她的手机曾经接收过恩施的信号,才导致了这样的判定结果。
不过,即便在申诉后,徐女士的错误定位得到了更改,但健康码在4天内都没有变回绿色。
▲ 微博上的相关案例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小黑在微博和知乎上进行搜索,发现有受到过同样困扰的还不在少数。他们之中有些是经过与高风险地区相邻的地区变红的,但也有不少是哪里都没去过就变红的。
根据小黑查询到的信息,出现这个情况,可能是因为当地健康码系统故障,如发生在温州市的这一新闻:
此外,也有可能与各地对健康码的判断标准不同有关,或是像上面的徐女士那样,因为原始数据准确性的问题,由于基站漫游状态而出现误判。
针对这些情况,参与搭建健康码系统工作的中软国际数据业务线总裁贾丕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系统误判导致的健康码异常,可以通过主动申请进行更改。
另一方面,健康码可能存在的隐私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信令信号获取的位置信息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不过,在这一点上大家可以不用担心,因为位置信息、行踪记录等信息属于高级别的个人隐私,在获取和存储时是经过加密的,即便是运营商人员,在没有国家机关的授权时,也不能轻易利用这些信息。
许多国家都在用的健康码,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不只是国内的大家在用健康码,国外的许多国家也同样在使用这一系统,但各自采用的技术并不相同。
在美国,人们目前采用的“健康码”系统同样是基于行程追踪技术,但他们的行程追踪则不是通过信令信号的方式,而是基于蓝牙实现的。
▲ 谷歌还就这个功能和特朗普打过嘴仗
这项技术由谷歌和苹果共同开发。通过蓝牙技术实现行程追踪的原理是,两台手机可以在开机的情况下通过蓝牙自动互传类似“信令”的数据信息。一旦用户的手机与确诊感染者的手机有过通信,就会收到提醒,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地区也可以。
由于蓝牙生成的编码不会被第三方平台识别,因此保密性极强,在隐私方面几乎不存在问题。iPhone上查找设备功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实现的。
▲ 通过蓝牙协议可以让手机互联互通
然而,蓝牙追踪技术的局限性就在于,它过于依赖与其他用户手机的通信,所以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效果良好,但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准确度就会受限。
而日本使用的“健康码”方案则是基于日本人较强的“国民性”实施的。
在集会前,所有人都通过一个二维码进行身份注册,如果参与集会的人中有确诊者,就可以立即锁定参与人员,向他们推送通知。
不过,这一方案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身份注册也全凭参与者主动,因此在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如此脆弱,这也就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配合当地的防疫措施。
不过,小黑也由衷地感慨科技进步给疫情中的我们带来的一系列好处: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码相对安全、放心地出行,也可以通过外卖平台、买菜平台进行“无接触收货”,进一步杜绝了外出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钉钉、石墨文档这一类在线办公软件,也帮助我们在疫情期间完成工作和学习。
或许,这就是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美好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