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大运河申报遗产】春节访运河(遗产小道·国家文化公园)

时间:2023-04-29 12:23:1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春节访运河(遗产小道·国家文化公园)

本报记者 齐 欣

从天津三岔河口向西延伸至杨柳青的23千米河道,都被列入南运河遗产区,也是记者度过小学时光的家乡。在家人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河堤骑行,重新辨识当年的生活场景。

杨启帆摄

堡子村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境内。沿南运河骑行时,这幅宣传画面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记者从5公里外折返,再拍个合影留念。

东光到泊头的许多河段并不位于大运河遗产区内。但在南水北调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双重带动下,河堤上新建成了优质、整洁的长距离通行线路,空气清新、树林环绕,非常适合骑行穿越。

本报记者 齐 欣摄

深入运河腹地,可以真实感受大运河遗产地沿线共同而活态的遗产地精神。河南濮阳市南乐县的元村,是极为普通的一座卫河岸边村镇。恰逢春节,集市上的热闹气氛与沿线各个地方看到的景象完全一样,给人带来熟悉亲切的感受。

本报记者 齐 欣摄

从1月14日开始,在中国春节来临之际,记者用9天时间去看了北方的大运河,为“大运河遗产小道”公众体验描述骑行线路。从河南濮阳北上,我沿卫河进入河北的邯郸、邢台和山东的聊城地区;沿着弯弯曲曲的南运河经过了山东的德州、河北的衡水、沧州。天津三岔河口的“120106-A004”号遗产区界桩是此次远行的北端节点,南运河既在这里结束,随之又进入北运河遗产区继续延伸至北京。这些河段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3世纪;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改变着两岸风貌。在沿线所有重要点段,建设中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已开始展现成果。

2023年返乡过年的人格外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大年初一,我穿越村镇,与沿线千万普通的人们共同经历并感受了近几年来最热闹的团圆时刻……

从2005年全社会关注大运河申遗开始,不断进步的文化认知,将大运河再次连接为一个内容丰富叠加、功能不断演进的真实整体。

随时随地去追寻“黄河”

卫河、南运河水的流向,即是当年漕粮运输的方向。沿着水流去了解大运河所处的地势地貌最为准确。

以“运”为核心,大运河文化遗产描述的卫河(永济渠)、南运河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平原上。表面上看,华北平原一望无际,但仔细辨析水的走向,观察土壤的类型,就能了解大运河形成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黄河、海河、滦河都在华北平原上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扇,所谓“巨大”,是指千百年来这些河流反复肆意漫流,这给社会发展尤其是人工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也由之形成了人类认知自然、改变自然的智慧和手段。不仅如此,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还曾以黄河作为水源分别流向南北。频率极高的泛滥,导致运河需要反复解决水源难题,同时又要提防淤塞。

人们在叙述大运河时,很少提及南乐。我在腊月二十八那天进入了河南濮阳,住在了南乐县。卫河只在南乐流淌了19.8千米。溯流而上,经内黄可去往“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遗产河道和临近黄河的“黎阳仓遗址”;顺流而下,则可抵达同样著名的徐万仓。当代漳河在那里与卫河合一。今日的徐万仓河水湍流,旷野清冷,遗存区内已找不到当年沿岸多仓储、渡口,“百里州县粮秣汇聚于此”的景象。繁华不在,但是大河隐含的危险从未消失。漳卫合流后也称“卫运河”,自此沿河堤路前行,一路上水利部门建立河道“险工”标识仍是一个接着一个。

今日的南乐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繁华感受。高楼林立,夜晚的整条大街依旧熙熙攘攘。南乐县位于黄泛区,历史上曾受黄河反复冲淤。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上,仍可见到出起伏的沙丘。这样的沙岗、洼地也广泛存在于卫河下游、南运河周边。京台高速途经的永定河特大桥长达7100米,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河流在这片北方大地上“摆来摆去”“性情暴烈”的模样。

大运河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斥相依的“平衡”史。

基于文化遗产价值标准,以“大运河遗产小道”在大运河上应该体验多久、应该体验多少次?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要素就是:这样的体验应该包含多少“层”。随着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全线推进,人们开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新辨识荒野、人与河流相互的影响与位置,重新思考“基于自然修复”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大运河遗产小道体验线路也逐渐将自然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类型的关联景观纳入到大运河线路规划中,尤其强调体验大运河,应该先去看“黄河”——既包含了今日的黄河,也包括历史故道。

临清市境内的黄河故道长约70千米,总面积约13万亩。山东省级黄河故道地质公园位于临清市北,记录了黄河自公元前602年改道至今,沉积、侵蚀、淤积的变迁过程,是目前保存完整又容易寻找到的黄河故道遗址。这里已经远离了卫河、会通河。脚下是蓬松、厚实的细细黄土,如果大风刮过,我会立即变成一个“土人”。古沙丘连绵起伏,站在荒野之中,人们更能理解大河的前世今生,明白我们的前辈是从怎样的大自然中逐步改变着世界。

跨越3省的春节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我跨了3个省。

卫河、南运河常是沿途省市县间的分界。这显露出大运河在当地历史和地理中的地位,也使我在途中添了一个新习惯:一旦跨过运河上的桥——无论大小——都要下车问路,询问是否踏上了新的地界。这样的心境唯有旅行者才能体会。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在卫河、南运河上一路反复辨识人文地理的经历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问路是一种交流,常常要多聊上几句风土人情,说说身后的河道,回复人家对我的好奇。鬓上白发和平和的心境帮了我大忙,节日气氛中,沿线遇到的每一位、每一群人都很热情友善,听说我是大过年的来看运河,又会发出各式各样的感叹。不知不觉间,我的语调就有了当地的些许“味道”。即便只相隔一条河道,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风俗、口音仍有差异,城市风貌乃至河堤上的路况水平也不尽相同。我在这片冀鲁豫交汇地带,一会儿出河南,一会儿进河北;刚刚还站在河北的地盘,转眼又到了山东。穿梭往来间,最大的惊奇就是每隔不远就遇到一个热闹、能将公路堵塞不通的春节大集——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密集的乡村集市阵容。经过的那些村镇都算无名小地方,可到了年根儿底下,处处就“膨胀”成了“大地方”。大棚临街搭起,延绵不绝;商铺的果品年货堆成小山,路边也会停满来自周边省份、地区的车辆。如同初一拜年的阵势一样,眼前的这一切,是节日的重要组成。于是年前的集市也打破常规,持续至夕阳西下方才散去。

我一早就赶到了南乐的元村。这里几乎就是河南的最东北端。元村有“大运河市场”,卫河大桥边新落成的大运河广场也很气派。街巷里人山人海。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从来摁不住诱惑,把车草草一塞,举着相机,加入喧嚷的人流。那几天,无论在哪个集市上都丝毫不会觉得冷。从腊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是贡神祭祖的日子,人们拎着大包金黄闪亮的祭品,与鲜艳的红色春联、剪纸、花灯一道把整条街都染得好看极了。据说当地过年的筵席上不能缺了红烧鲤鱼,一条条油炸好的大鱼,也被店家壮观地排开。遇到热气蒸腾的羊汤大锅,我就停下,跟着当地的口音,向老板吆喝来上添了辣椒、胡椒的一大碗,再加一屉必须刚出锅的大包。我坐在冬日的阳光下,享受这平常、久违也难寻的烟火气息,在远离家乡的年味中微醺地看着拎着年货的人群,想象着一年又一年运河边那些忙碌的身影和早先的白帆……

抵达临清的时候,我迷了路。临清位于卫河的东岸,拥有多项大运河遗产点段,有两条河道列入遗产名录,一南一北并排向西抵达卫河大堤,向东则一起贴近或穿过鳌头矶——我在临清住下,又花了大半天才把这简单的事实梳理明白。问题出在哪?大运河还在活态使用中,两岸的变化非常快、非常大!地图和网上搜集的信息各式各样,更新过慢又语焉不详,按图索骥的话就难以轻松完成体验。这也正是我这一路重点观察评估的另一项内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个持续演进的过程。硬件设施布局基本完成后,需要完善的体验细节需求将蜂拥而至。如果与大运河其他段落放在一起评估,就会马上发现:卫河(永济渠)、汇通河、南运河沿线价值传播的水平、体验环境的友好程度显露出很大的提升空间。

融入南水北调的景观

临清邱屯引黄节制闸前的大运河世界遗产区界桩编号为371500-A043。从这里向北环绕着临清老城区,中国大运河汇通河遗产河段中的小运河遗产河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汇通河临清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段中的济津河公园相互叠加,最远可以到达高高的卫河大堤。

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广泛分布在各个河段。核心区编号为“A”,缓冲区编号为“B”。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后,明示遗产区的保护范围成为一件重要的工作。自那时起,这些刻有诸多信息的三角形界桩就引起了在“大运河遗产小道”上行走者的关注,也成为重要的线路规划依据,是沿河长距离行进中值得信赖的指南。在距离运河岸线或堤线5米范围内寻找一个又一个“三角碑”,是公众自发行走大运河时一件积极参与的乐事。

临清在大运河南北运输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在临清能够见到的“三角碑”也尤为密集。

小运河位于会通河的最北端。今日,小运河遗产河道抵达卫河大堤处,树立有A024-A026号界桩和B001号缓冲区界桩。沿着卫河或京杭大运河考察,一定都会找到这个名为“头闸”的交汇处停下。元代开凿会通河后,南北运输成为可能,京杭大运河开始形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格局。天气好的傍晚,卫河宽敞的河面会被夕阳映出暖暖的波光。站在河堤上,眼前是长河落日,背后是沧桑的史迹,让人不禁徜徉而感慨。

小运河这段不到7000米的河道特别有意思,很具代表性。它有一段至今仍保持原样、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修缮;也可以看到失去运输功能后,成为城市灌排水道和公园的当代模样;在邱屯水利枢纽,小运河又与引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成为南水北调线路的重要节点。

如果说“运”体现着大运河的核心价值和文化意义,那今日以南水北调东线为代表的远距离跨流域引水成就,就构成了全新“运”的景观。

2022年12月开始,北方大运河开始启动冬季调水。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卫河都局部成为调水河道。我在大年三十的傍晚到达四女寺村。已是家家准备年夜饭的时分,街上开始沉寂下来,但远处的引水闸坝却水声轰鸣。四女寺枢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中,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的南端就在枢纽附近,这里也是冬季多路调水线路的汇集地。水流自四女寺闸下入南运河,继续在暮色中北流至九宣闸。那里的运河就离开河北,流向了天津。

……

夜幕降临得很快。我在除夕夜进入了沧州。

我还是紧挨着大运河住下。走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想象着万家灯火中家家户户的团圆场面。我到过的沿线都不是网红打卡地,许多地方甚至一直受制于大自然的侵害。可就是这些平常段落,构成了大运河的历史,延续了共有的认同,又形成了当代新的整体,展现出生动、朴素、向上的风貌。一路上我已渐渐习惯了一个人开车和骑行,习惯了酒店只有我一个人在吃早餐;也接受了每在沿途小酒馆里插缝落座,邻桌会将自己的酒推到我的桌前。临近节日的欢聚震耳般喧哗,浓浓的团圆气氛中,他们不忍身边还留下默默和孤独。我喜欢这种感受,怀念在大运河沿线度过2023年春节所经历的每一个情节,它给人带来更多的相信和期望。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沿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远行。我愿他们的感同身受,都和我一模一样。

延伸阅读

卫河(永济渠)从中国历史上曹魏时期(公元3世纪)的区间运河,演变为隋代时期(公元7世纪)贯通华北平原南北的永济渠历经约400年;自永济渠到宋元御河(公元12世纪)又经历了500年;作为元明清时期(公元12世纪至19 世纪)大运河的南运河运用至今约700年,其连续运用的时间长达1600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