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大运河申报遗产】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

时间:2023-02-16 01:16:4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典型代表,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其衍生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目前在建设中面临着缺乏统一和专业化管理、在保护和开发游戏下过度开发等问题。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在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案,政协委员张梅智、张泽熙也结合河北、浙江等实际提出了建议。

有什么问题吗?

大运河文化大学的建设包括8省34个城市,其业务涉及水利、文物、旅游、交通、环境保护、国土、住宅规划、文化等多个部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立法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属地、各部门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各属地、各部门难以达成一致,对大运河文化大学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国家层面没有形成专业化、多层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团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要求。大运河文化普遍存在解说系统不科学、系统化、不标准化、不统一的现象,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

民进中央研究表明,过去对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的重视不够,目前保护的呼声很高,但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等问题。此外,大运河文化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不明、缓冲区预留空间不足、不合理等问题也改变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环境,并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从哪里开始呢?

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是不少委员的共识。

民进中央建议加强制度设计,推进协同管理。第一,开展大运河保护立法工作,制定符合国情性施政的《大运河保护条例》。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运河遗产点为核心、运河水道为线、保护范围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捆绑运河保护和管理网络。第三,完善大运河综合管理体制,理顺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关系,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奠定基础。

同时,确定中国大运河生态空间控制范围,构建大运河走廊系统。确定生态空间规制的范围,使管理者能够依法科学地指导管理、保护、城乡开发建设,创建历史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大盟中央副主席张泽熙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长张梅智着重提出地方的实际建议。张泽熙表示,要加快创建浙江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及时编制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地区整体性保护的实施体系和政策框架,建立以传统戏曲、民俗、传统技艺等保护为重点,以世界遗产和文化生态合作保护为重点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张梅志针对大运河河北段,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强调文化定位。强调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统一,明确了做好强调历史风貌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恢复历史风貌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尺度。

委员表示,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是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大运河文化的有效途径。

张泽熙建议,充分发挥大运河浙江段沿线历史古典产业的集聚和先发优势,以丝绸、黄酒、茶叶、胡斐等历史古典产业为重点,建设非特色村庄,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非遗产保护和活胎化传承。张梅志建议立足河北,规划文化特色鲜明、主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运河边上建立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郑海大运河博物馆等许多博物馆。因此,民进中央建议形成了联点线,建立了覆盖国家级、省级、市级博物馆的大运河文化大学博物馆联盟,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内涵,完善了大运河文化解读解说系统。

委员们对此还提出了在线数字建设方案。加强数字整合,推进网络体验平台和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记录、大运河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记者王琳琳陈妍玲)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