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浦东债权申报】15部“浦东新区法规”给出响亮回答

时间:2023-04-28 19:11: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三十而立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得到最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1年6月23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由此,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诞生了。

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如何让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开拓性创新得到最有力保障?迄今,现行15部浦东新区法规给出响亮回答。

昨天(7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聚焦“浦东新区法规”。

浦东航拍图

从“95”到“5”

立法驱动营商环境优化

在浦东,餐饮店、便利店……,开业需要多长时间?

“一业一证”法规自2021年10月1日施行后,浦东新区已在餐饮、便利店、健身房等10个行业试点实行综合许可单轨制和统一有效期制度。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共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1241张。较之改革前,办理时限从9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压减95%;申请材料从53份压缩到10份,压减81%;填报要素从313项压缩到98项,压减69%,办证效率大幅提升。

水蜜桃也受益

立法驱动创新发展活力

“知识产权”法规自2021年12月1日施行后,浦东新区成功入选“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南汇水蜜桃”产区获准筹建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其中,法规第7条创设地理标志行政处罚。截至2022年8月31日,“南汇水蜜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者同比增加315%,专用标志的使用量达到38.9万个,线上监测各大电商平台涉嫌侵权线索同比下降57%,浦东地理标志的品牌认可度及种植企业维护品牌的自觉性明显提升。

“生物医药”法规自2022年1月1日施行后,已成功吸引一批高能级企业在浦东选址入驻或加大投资。新规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能级、产业规模、产业生态、产业集群效应4方面的突破提供了法治保障,预计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困境企业救治

立法驱动经济发展韧性

“企业破产”法规自2022年1月1日施行后,浦东法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法院破产审判庭,截至12月31日共受理破产清算、强制清算、衍生诉讼案件864件,涉及债务人及被申请人注册资本76.6亿元,确认债权总额138.9亿元;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小微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破产费用最低为1.3万元,审理周期最短为57天。

破产重整,就是新一轮招商引资!法规系统性地优化了“困境企业救治机制”,率先全面打造支持破产重整的全流程制度链条。在救治路径上,开拓性地构建了“庭外重组”“预重整”“破产重整”有效衔接配合的救治体系;在救治程序上,创新性地规定了“简易重整”,降低危困企业寻求重整挽救的门槛;在救治保障上,首创性地推出了“重整保护期”和“恶意不申报债权失权制度”,更好保护重整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非现场执法

立法驱动治理效能

“非现场执法”法规自2021年12月1日施行后,截至2022年9月30日,对于跨门经营、占道设摊、工程渣土不规范运输等5个首批非现场执法事项,共审核办理非现场执法案件7024件。

非现场执法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各环节实行全方位电子化、线上化,办事的时间、成本均可大为减少。过去,办理一个传统城管执法案件平均需要27天;现在,非现场执法案件从发现到审核到履行完毕,平均耗时小于4天。街面实效有效提升,市容面貌持续向好,城市秩序更加规范。浦东首创的“街面秩序智能管理”模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广的25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

立法,作为法治源头,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浦东新区法规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制度工具,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

上海,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浦东新区法规向世界昭示——未来,上海将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让重大战略实施更有底气,让改革更有穿透力,让高质量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摄影:徐程

稿件来源:新民晚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