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馆员申报理由】古籍保护十年:让古籍“活”下来,流传下来。

时间:2023-03-12 15:28:1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新的征用、建功、新的时代、伟大的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刘斌

草长莺飞,春风拂柳。今年春天,古籍修理师李英和边社没有像其他退休人员一样去赏花,而是安静地坐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大办公室里,几千年的敦煌遗书慢慢修复。

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老战绩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老中国故事从黄色的旧书页中走出来,通过银幕广为人知。

传承文化级佛,讲好中国故事,古籍保护一直在行动。

1.了解家里的情况:继节存镇之后再往前走

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1920年,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碎片,在记录和运送方面下了功夫。东汉元兴元年,蔡伦用树皮、马头、宽阔的布、渔网制作的蔡富士在这个千年文明的传承中唱主角。

俗话说纸的寿命是一千年。我们跟着千年前的那一页,就能探索过去的繁华。还有那张,卷,时隔一千年,今天碎成碎屑的纸片,一块纸砖,散落在西域、江南、云贵的徽记上,也是不得而知的。为了掌握古籍家的底层,仅在2015-2017年三年间,就有来自全国70所高校的数百名大学生作为中国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利用暑假克服交通不便、山路街道、收藏单位分散等困难,帮助100多家接收机构整理了古籍约100万册。

据悉,“十三五”计划”后,经过多方努力,基本掌握了全国古籍资源的分布和保存情况。全国古籍调查完成了270多万份另外18000封信函,30个省基本完成了汉文调查工作,占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有2861家机构完成古籍调查登记工作,占存款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1160家是藏文古籍收集单位。

通过人口调查,新发现了珍贵的文献。孔子博物馆收藏为《乾隆御定石经》,是2019年国家古迹保护中心举办碑帖调查目录培训班时发现的,被确定为清代干隆初拓本,在嘉庆元年授予学习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张明超拓本《汝帖》度碑帖调查目录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调查时发现的松阁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墙。据统计,《全国古籍调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公布了217个单位的古籍调查数据744.7万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个馆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省(区、市)完成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编纂完成,国图权、湖南权、浙江权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

历史悠久,文明灿烂。面对一页古老的古书,厚厚的家底,这就是我们自信的原因。(萧伯纳)。

人万历苏州剧本《断缘集》修缮前。资料照片

名万历苏州剧本《断缘集》修复后。资料照片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前批准杜卫生正在修复敦煌遗书。回答者公岛

2

斗田由于星星的移动,在过去的几年里,那张纸的繁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褪去了原来的光彩。(《永别了》)字迹模糊,书页的边缘破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也成了连体的“方块砖”。古籍医生眼中,每一张纸都是宝物。如果是宝贝,又有“伤口”的宝贝,就要竭尽全力治疗。

古籍修复领域有改旧的规则。“就像《雅典宣言》倡导的那样,恢复后要保持整体的总和。”

谐一致。”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杜伟生说,为了修复特殊的古籍,需要找来颜色、厚度、手感等极其相近的纸张,以尽量复原。所以,现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有了自己的小型造纸作坊,工作室的年轻人自己造纸,以“贴补家用”。

作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崔志宾是幸运的。2013年走出校门进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工作的她,正好赶上国图启动清宫“天禄琳琅”专项修复项目。苦练两年基本功之后,崔志宾拜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为师,开始实兵操练,加入“天禄琳琅”修复项目。2021年,历时8年,“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终于大功告成,乾隆当年置于故宫昭仁殿的宋、金、元、明版旧书得以修旧如旧。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馆藏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古籍修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云南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多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古籍修复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全国掀起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热潮。建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一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转化利用。此外,全国协同完成古籍修复设备、工具、材料的系统研制和配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环境,为开展古籍修复创造了条件。

3.再生性保护:嘉惠当代泽被千秋

纸虽寿千年,但长期束之高阁也实现不了传承和利用的价值。让古籍“活起来”,更要使之“传下去”。

一直以来,学者们都期待着将古籍善本尽快上网,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盼望着,盼望着,近年来,很多传世稀少的刊本、钞本和孤本通过影印、点校、数字化等形式,得以露出“庐山真面目”,使中华文脉得以传承,实现了嘉惠当代、泽被千秋。

2016年搭建的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已经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改变了古籍整理研究的生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赵城金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资源,总量超过2.5万部1000余万叶。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6284部;2017年12月28日,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赵城金藏》1281部、善本古籍影像1928部;2018年3月5日,在线发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300余号。

此外,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发布点校本古籍。上海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以及镇江市图书馆,都积极将本馆的古籍实现数字化。云南大理国写本《护国司南抄》、元官刻大藏经《大宝积经》等特色古籍文献,也都实现了数字化。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开放共享古籍数字资源超过两万部,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1982年,任继愈先生曾写信给中央领导,提出采用微缩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时至今日,微缩技术安全性强、稳定性好,仍然是保存文献的重要手段。”杜伟生介绍,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基本上实现了微缩技术的再生性保护。

2016—2020年,一批古籍影印出版成果也影响重大。完成《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工作,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古籍编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累计出版91种619册;国家传统典籍整理工程推进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一带一路”古籍文献,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徽州文书等古籍整理与研究,累积出版近200册;《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中国古籍书志书目丛刊》《书目题跋丛书》《中华医藏》《中华续道藏》、“国家珍贵古籍题跋整理”项目有序开展,《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广州大典》正式出版。

在时间的长河里,华夏文明传之无穷。古籍保护,任重而道远。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