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前媒体记者、刘秀秀杨洋
有一个名字,她在高中流行了30年,成为了几代人激昂青春的集体记忆。
在一次比赛中,她积累了15次,与时俱进呼吸,共同成长。
她是“挑战杯”,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风靡30年的解码方程
2019年,“挑战杯”也是成立的一年。全面扩展到香港、澳门、海外地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技创新大会,广东省运动会每届参赛高校数量和作品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
“挑战杯”保持了30年的学术本色,不仅不会凋谢,还在高校扎根,风味更加盛行,拥有她的特殊密码。
解码1:青年范儿
年轻人具有特有的原始创新力,也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大学生也把这样的青年范儿带到了“挑战杯”的成长过程中,给比赛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
“挑战杯”不加限制,鼓励原始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80多岁教授、博导六龙生是第10届挑战杯国家历史特等奖获得者,在训练学生参加比赛时特别强调“原始型创新”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介绍、消化、吸收、模仿,而是结构、布局
朱文杰、唐勇、陆龙生师生三代“挑战者”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小李选择了“不同寻常的道路”。对于任何数学方程,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在研究这些系数之一B1的情况,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研究不受多数人关注的B1的情况,成果不仅将参加“挑战杯”比赛,还将发表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上。东电电力学院本科生王章是电子游戏狂。他受游戏《安全路径》的启发,通过对核电站维修时放射性环境的分析,设计了辐射剂量最小的“安全路径”。“挑战杯”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青春无限”,鼓励大学生启发智慧的潜力。
“挑战杯”与时俱进,立下了助手。
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华南农业大学学生曾华成及其团队在项目《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基于8市22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中获得了第14届“挑战杯”国家史特等奖,研究成果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也被相关部门采纳。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总趋势下,“挑战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理工项目以生产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一些大企业积极参与获奖项目。
对接、促进成果转化,有的项目已经孵化出多家中小企业,成熟项目还可以登陆青创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卢晓中十几年来一直参与“挑战杯”的评审工作,他欣喜地发现:“ ‘挑战杯’的选题更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与国家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前沿、不甘落后。”大学生以“挑战杯”为平台,想时代所想,为时代所为,这样的大赛永葆“年轻”。
解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选拔项目相比,‘挑战杯’更重视的是育人的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团省委副书记武一婷分析,“挑战杯”30年来坚持开门办赛,打破了过去大学生以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注重课外科研实训与社会调查,注重校内体系与校外资源的连接互通,注重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和团队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
本届“挑战杯”参赛高校
这个“开放性”体现在广泛连接资源。既连接院士、学者等顶级科技专家为学生做导师、引路人,又连接学科之间、高校之间交流融合,还连接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在这个赛训体系中,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开放式的,与课程教学链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得益于‘挑战杯’的经历,我在‘想’和‘做’之间搭建了现实可为的桥梁,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这是单纯从课堂学不到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莫浩明曾经以室内自动测绘与建模系统拿下“挑战杯”奖项,今年将此作为一个模块,参与到消防机器人的设计中,要统筹数学、机械、光学多学科的学生一起参与,在跨学科合作体验成长,其中一项专利还被企业买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任荣伟介绍,在长期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中山大学创新性地探索出了 “战略性创业学习模式”,这也是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核心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们创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来提升创业的实践技能。经过10年的实践与总结,大批的学生走向了自主创新创业的舞台。
今年“挑战杯”竞赛优秀作品展现场
解码三:构建机制链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广东工业大学短短十年间,迅速成长为承办国赛、拿下重磅奖项的一匹黑马,靠的就是机制体制的助力。广工团委书记许泽浩介绍,学校2011年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对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后来又针对“攀登计划”设立攀登班,教授大拿对学生予以有针对性的辅导,不仅帮助学生在“挑战杯”上斩获佳绩,还孵化出一批优秀成果,像药品追溯区块链项目、API接口项目,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除了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设置了完备的校内扶持机制。
本届“挑战杯”广东工业大学参赛学生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光军介绍作品。
广东团省委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构建“1+2+3+N”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完整工作链条。
“1”是指联合省内相关厅局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
“2”是指打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3”是指推动建立以“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为前端培育、以“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为中端实践、以“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后端孵化的三大平台;
“N”是指推动开展包括“攀登大讲堂”“青创空间”“青创100”等N个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项目,打造从“学校培育-竞赛提升-落地孵化-推介成长”的链条式服务。
其中,“攀登计划”实施5年来,申报项目数翻了一番,累计资助全省136所高校5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已完成3000个项目的结项验收,平均结项率达92.2%,累计发表论文3261篇,其中SCI、EI、SSCI论文57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14篇,获得各类专利和著作授权1673项,项目成果获各类国家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奖项近200项。
新时代的“挑战者”,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圆梦人”。
“挑战杯”从历史走向未来
近30年来,“挑战杯”播洒的点点星火,已燃成燎原之势,成千上万参加这一“挑战”的学子,由此走上创新、创造、创业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信息时代知识、技术、产业日新月异,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竞争与合作格局深刻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不断落实,这些都为“挑战杯”发展注入时代元素,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挑战杯”在广东也将升级更新,与时代共舞。一是将“挑战杯”办得更加开放,以“挑战杯”为载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创新创业中同频共振,互动融合;二是推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力争扩大实施第二期“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的规模,支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三是推动“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为优秀的“挑战杯”项目建档,跟踪作品的成长落地。
团省委副书记武一婷指出:“‘挑战杯’竞赛接下来一要在评价标准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更加强调成果转移转化,从“获奖捧杯”向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二要在评委组成方面,更多引入科技型企业一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倒逼‘挑战杯’作品的转型;三要在活动组织方面,更多吸引企业家、投资机构、融资平台的进入,真正搭建起‘挑战杯’竞赛成果与社会资本的对接平台;四要建立跟踪机制,对‘挑战杯’签约项目进行跟进调研和跟踪服务,助推成果转化落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挑战杯”三十年来变的是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不变的是这个开放的舞台和年青人的热忱,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新时代的“挑战者”,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圆梦人”。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莫群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