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介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大赛”(以下简称“挑战杯”大赛)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中央、中国科学协会、教育部、全国学联、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指导性、示范性、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大赛。“挑战杯”比赛在中国有两个并行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另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比赛轮流进行,每个项目每两年举行一次。竞赛官方网站www。
北京大学“挑战杯”是校内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最高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北京大学影响力最大的学术奖项。设立该奖的目的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迎接挑战。
近年来,每年有300多件作品参加评审,这些作品包括理工大学农学医学类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发明制作三大类,经过学科初评、校级复评、决赛答辩三个部分,最终颁发了专项、一、二、三等奖。部分优秀作品将参加首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比赛。
北京大学第27届“挑战杯”系列比赛包括“挑战杯”——五四五四青年科学奖比赛、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比赛和特殊贡献奖。三个项目相互独立,同一个作品只能申报一个比赛。(有关详细的参与内容和要求,请参阅附件)
1。“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大赛
参加程序
参加类别
A.科学、工业、农业、医学学术论文(“理性”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工程”包括石油、化工、仪表、能源、材料等。题目举例:马尔可夫过程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B.社会调查报告和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题目例子:在《申报》广告上看中国早期立体电影。
C.发明生产(包括化学、机械和控制、计算机、电气、电子、通信等)题目例如:多关节智能人工下半身。
参加者身份要求
截至2018年9月1日,正式注册并仍在读的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加者不受专业限制。
参加者作品内容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申报日前两年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学技术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比赛申报日前两年完成”是指作品完成最终工作的时间从比赛申报日开始不到两年,而在两年内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往年参赛的作品禁止重复参赛。
以下五种类型的作品不在申报范围内。
1.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论文);
二年级论文或论文;
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作品;
4.获得国家一级的赔偿结果。
5.关于暑期实习活动的调查报告。
参赛作品形式规范
1.所有参加比赛的作品的资料必须是中文
文本)在A4纸(句子布局大小14.5厘米22厘米)上用4号楷体印刷,并附在申报单上。
2.发明制作类作品(C类)申报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外观(照片)等。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以一并附上。
本科“研究过程”项目作品
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术科研热情,繁荣校园学术氛围和科技文化,本科生的“研究课程”项目和“挑战杯”竞争最近建立了合作机制。基本合作方式是在第一期本科生“研究课程”项目结算后(第一年9月),除“新政基金”外(“挑战杯”比赛是因为作品语言是中文),其他项目有资格参加“挑战杯”比赛,具体工作请参阅附件。
2。跨学科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参赛程序、参赛作品要求和申报人
式同上。•研究内容
参赛作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跨学科的问题,必须从多个学科角度来加以探讨和研究。“跨学科”的“学科”认定标准为国家2011年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见附录)。即提交的跨学科作品所探讨的跨学科问题必须是至少从两个一级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的问题。
•参赛成员
基本要求与上文“挑战杯”的相关要求相同。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考虑到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本次竞赛须以团队形式参加。团队成员须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系(元培学院内按不同院系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也可组队参赛,但不能与所受培养院系的同学组队),最终提交作品的第一、第二作者须分属不同院系。为鼓励本科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参与本次竞赛的团队成员至少有1名在校本科生。
•奖励说明
未能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根据修正得分分别授予“跨学科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鼓励奖;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书面评审得分和决赛答辩得分,被评为“跨学科奖”特等奖,同时授予“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进入决赛答辩的其他作品为“跨学科奖”一等奖的,同时授予“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一等奖。
3.特别贡献奖
参赛流程、参赛作品要求及申报方式同上。
•开题
10月份,“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将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征求实际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并在是否适合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考虑并确定北京大学第二十七届“挑战杯”特别贡献奖的重点课题。重点课题确定后,由“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面向全校发布。
特别贡献奖作品开题,可以从公布的重点课题中选取。也可自行选择重点课题之外的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
•申报方式
时间与“跨学科”竞赛基本相同,方式参照“挑战杯”竞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一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院系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签章齐全)。参赛作品申报后,还需在本院(系、所、中心)将对申报作品进行初评。作品需要提交给第一作者所在的院系进行初审,提交方式届时将通过BBS学术科创部(XSKC)版面和部门公众号发布。
•奖励说明
1.未能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根据修正得分分别授予特别贡献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鼓励奖。
2.在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专家评审得分和决赛答辩得分,以及本专、硕、博比例和学科作品数量比例确定一定数量作品为特别贡献奖特等奖,同时授予“挑战 杯”竞赛特等奖。
3.特别贡献奖获奖作品均有机会被选入当届特别贡献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