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金课申报这边有资源】西安翻译学院二级分院文学及媒体学院简介。

时间:2023-03-11 03:34: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是人文技术学院,是学校文化深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突出、就业前景好的重点建设院校之一。设有中文文学系、戏剧电影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大学语文系和写作中心,在校生4200多人。

学院本着双一流建设和新闻与建设精神,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文化与文学、应用语言学、多元文化与文学、戏剧电影、新媒体五大教学研究中心,帮助文全院教学、提高科研能力、提高办学水平。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丰富、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培训,近130名管理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为30人,中级以上职称为58人。博士、在校博士12人,90%以上的教辅人员具有博硕士学历。4名博导,10名硕导;省级教师2人;很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研究会兼任理事、副会长职务,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社会学科审查专家、学位审查中心专家。

1办学理念和目标:

继承已故著名教育家郑州西校长“让无助者帮助,让有志者成才,让进步者发光”的办学思想,使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成为学生成才的摇篮和奋进的阶梯。

2学院风格:

努力学习,努力研究,认真的教室,青春校园,踏踏实实放飞理想。

3学院训练:

逃教人文,培养媒体英才。

专业介绍

中国语言文学与

在中国语言文学系设立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国际教育两个学科,开设我省民办同类大学中时间最快的一个,是我院的核心专业、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批准省级一流建设专业。两大专业结合“专业外语现代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中心、太乙书院导师制推进教育。为了选拔优秀学生,设立优秀班进行个性化教育。重视实践导向、产学研结合,开展听、说、读、写、教系列活动,全面培养从事语文教育、创造性写作、行政实践、社会文化、语言文字应用、国际中文教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1。教员力量

教师队伍凝聚力强,梯队合理,现有教授7人,是各课程组的佼佼者。

其中,外国文学专业领导人项瑞敏教授是终南学者、博士生导师、省级教授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

外国文学组成员李嘉宝教授是教育部汉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建立评审专家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李贵森教授担任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梅晓云教授是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印度文学学会理事。

王海勋教授是古代文学学科的带头人,曾任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艺术协会专业图书馆会员、全国民办大学学报理事、全国高等专科学院学报研究会理事、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

语言学领导人申国华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图书馆成员、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图书馆成员、中国逻辑学会和汉语学会成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价委员会方言组评委。

剩下的副教授9人,讲师10人,助教4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7%,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2名(包括阅读),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25名,硕博费占93%,分别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

2。专业技能

几十年来,伴随着“专业外语现代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地缘优势、实践优势、创新优势,完成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第一,作为研究良学。

目前,著名学科前沿教授领导建设语言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和文学理论课程小组,成立文化间和文学、区域文化和文学、应用语言学三大教学科学中心,以书院导师制进行人才培养,在终南学士、非山文化研究中构建文化体系,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

的培养。

二、卓越分层教学

目前由知名学科前沿教授带领建设语言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及文学理论课程团队,成立有跨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应用语言学三大教学科研中心,并以书院导师制落实人才培养,与终南学社、非遗文化研究中共建文化体系,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单位,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拥有西安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保障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

专业教学注重实践过程导向,专业实习有教学实习、文化考察等,特色突出,成立有文化创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团队,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开展听、说、读、写、教“五大系”活动,从职业需求出发,强化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记者证、导游证等,拓宽就业渠道;先后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终南文化科普基地”“西北地区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培训基地”“陕西省散文学会创意写作中心基地”“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与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等,更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就业,学生先后在“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省级金奖、银奖等多项;依托西安翻译学院国际部优良的涉外资源,陆续与韩国、俄罗斯、匈牙利、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展开留学生交换、游学及进修等各类项目,保障学生的提升需求。

3.就业情况

两大专业的学生在各类学校、媒体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及编辑、宣传等相关工作。主要岗位为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文员、中小学教师、国际中文教师、各类创意与媒体工作、职业创作者。学生普遍吃苦耐劳,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较强的文化传播和中文教学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岗位适应性,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85%。不少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显示出该专业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优势。

先后有学生考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戏剧影视文学系

1.专业特色

文学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为2020年新增设系部,下设戏剧影视文学、表演、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及空中乘务高职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及表演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运用“专业+外语+现代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英语四年不断线、人文基础必夯实,实践技能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西安话剧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等多家专业剧团,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及就业保驾护航。在专业建设方面颇有成效,每年均有同学考入国内知名院校进行更进一步的深造。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及空中乘务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与航空公司签订《订单定向培养协议》,真正实现入学即就业、上岗即高薪、入职即高端的目标。

2.师资力量

现有在校生1000多名,具有高水准的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5人,占教师总数的21.7%,著名演员1名,具有三十多年行业经验的空乘专业负责人1名,高级舞台设计师1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突出、教师梯队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过硬。

李强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戏剧戏曲科研教学中心主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三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方向带头人;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新疆艺术》副主编,《新疆文艺志》主编。

王星荣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曾任《蒲剧艺术》主编,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博士一级学科民间戏剧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民间戏剧。

王卓慈教授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带头人,自2003年以来,王卓慈教授专注于陕西影视文学与影视文化产业化研究,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陕西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完成上海复旦软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金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四个单位七个横向项目。

空中乘务专业负责人赵小妮老师,高级乘务员、主任乘务长、客舱经理。1985年7月1日至2002年在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第八飞行大队乘务中队从事乘务工作,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客舱服务部从事乘务工作。2002年至今,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客舱服务部从事乘务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公司级先进工作者。

表演负责人梁丽教授为著名演员,1984年首次主演电视剧《兰花花》。1987年和李玲玉合拍电影《奇情侠侣》而为人所知。1995年在古装历史剧《武则天》中饰演太平公主。1996年在古装剧《水浒传》中饰演孙二娘。1997年主演的电影《惹事生非》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2年主演古装传记剧《神医喜来乐》 。2009年在魔幻神话剧《西游记》中饰演观音菩萨 。2011年出演爱情喜剧《钱多多嫁人记》 。2012年参演历史剧《凤游龙门》 。2014年出演都市家庭情感剧《妻子的秘密》 。2015年出演都市爱情剧《想明白了再结婚》。2016年出演都市情感剧《幸福又见彩虹》。2017年出演都市情感剧《我是幸运儿》。2020年8月19日主演的医疗现实题材电影《信念一生》上映。

戏剧影视文学系在专家教授们的带领下,牢记立德树人,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思想,始终遵循丁院长“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的方针,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专业+外语+现代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新闻传播系

1.专业特色

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前身为文学与传媒学院传媒系,新闻传播系于2010年6月成立,目前有专职教师20人,教授3名、副教授3名,在读博士3名,讲师6名,助教4名,现有在校生600余人。新闻传播系目前下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新闻系注重发掘学生个性,确立“强实践”教学体系,对接媒体行业需求,达成高效地行业人才输送。在多年的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中,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新文科思维,配设传媒行业前端设备,并不断完善融媒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高质量运行;大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方向,全方位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及企业方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服务,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适应融媒体环境的采编播一体化人才;秉承“以赛促学”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齐越节”朗诵大赛、“夏青杯”朗诵大赛、丝路朗诵大赛等省市级大赛,打造“以赛促学”的积极氛围。

2.详细介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于2014年开始招生,现有五届毕业生。该专业坚持“以播为主,播说并重,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培养学生“播、说、诵、演”的四项专业核心能力,积极探索“专业+外语+现代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第二届、第三届陕西省经典诵读大赛、陕西丝路朗诵大赛等比赛中都获得了佳绩。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为普通类高职(专科)专业(文理兼招),学制三年,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西安翻译学院的老牌优势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新闻采写、编辑、摄影摄像、影视节目后期剪辑与制作能力,在报社、广播、电视台以及企业宣传部门能从事新闻的采访写作、摄影摄像、大型活动宣传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是2021年获批的新专业,实行“新闻传播”和“信息技术”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播学为基础,以网络产品策划和设计为核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特色,培养“通传播、懂技术、精设计”的文理交叉,复合型传播人才。本专业凸显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内容生产优势,以内容生产作为教学培养的龙头主体,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作为教学发展的双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融合新闻生产、数字内容生产和政务信息生产能力。

构建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新闻传播系的优势和特色。各专业注重专业实践和应用技能培养,建立“课堂教学+项目锻炼+实践学习”的培养方式;借助各种实验室,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培养体系,凸显“实战性”。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创新创业项目,重点打造成熟的专业自媒体孵化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跟我校签订校企合作的机构单位,以项目合作制为牵引,开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3.师资力量

新闻传播系首席教授张金柱教授,曾任语文报副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山西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等职。兼任山西省出版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版权协会主席。所策划责编图书10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政府出版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教育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全国性奖项;所策划主持出版项目多次入选“十五”、“十一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三个一百原创”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出版基金等基金资助;所策划图书经版权贸易多次被日本、英国、法国、亚美尼亚等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出版社出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之“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肇庆市人才绿卡杰才卡等荣誉称号。

新闻传播系学科带头人杨讲生教授,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报刊社副总编、总编、社长、新闻中心主任。

杨教授有36年媒体从业经验,曾担任20年报刊社社长,多次担任全国人代会陕西团新闻联络官。也是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新闻协会常务理事,主管传播学会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杨教授还是《传播》杂志编审,中国人大新闻奖、陕西人大新闻奖评委。

新闻传播系学科带头人骆欣副教授,现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副院长。

2014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先后获得西安翻译学院“三个一”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课程《传播学》获得学院“优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传播与地域文化,陕西新闻史。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6项。

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心

1.专业特色

本中心是文学与传媒学院成立的教学实践单位,是本院的特色教学部门之一。主要开设全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和文传院的写作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由中心教师自编的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入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写作类课程包括创意写作、虚构性写作、非虚构性写作、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等,其中创意写作金课正在申报省级一流课程。另外,中心下设创意写作工作坊,创意写作工坊是依托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课程,与西安翻译学院创意写作班联合培养,为全校学生搭建的一个写作实践平台,培育适应新媒体时代,具有专业创造力的优秀写作人才,为创意文化产业输送新生力量。

2.详细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内容设置包含“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敬畏生命”、“高尚情谊”、“工匠精神”等内容。它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人生境界为主要教学目标,以鉴赏优秀文史哲作品为教学重点,横贯古今,兼修中外。同时,它又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通过修辞练习、主题演讲、应用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输出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皆学有所长,业有专攻,从而发挥了团队合作的最大优势。

专业写作课程

专业写作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创意写作、虚构性写作、非虚构性写作、小说写作理论与实践和散文写作理论与实践等各个门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不只是培养作家,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

创意写作工坊

创意写作工坊依托大学语文与创意写作课程,以创造文本、创新人才、创意教育为理念,以培养不拘泥于传统写作、解放固有写作思维模式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凝聚思想情志,捕捉写作灵感,深入现实采风,激发思维,让学生在此扬帆起航。

目前,创意写作工坊已成为我校特色的一张教学实践名片。它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团结队伍:这里有畅流文字海洋的文创部;有团结就是力量的秘书部;有针砭时弊,推陈出新的宣传部;有任期有限、责任无限的外联部;有针砭时弊,推陈出新的宣传部;有与时俱进,技术高超的编辑部;更有和蔼可亲的教师们进行专业化指导。

工坊针对不同的学生爱好,下设小说创作、诗歌创作、剧本创作、新闻评论、新媒体写作、吟诵团和读书会等工作室,让学生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不同领域展现各自的风采。现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面向全校各类学生的创意写作活动,如:创意婚礼模拟大赛、应用文语言模拟表达大赛、剧本表达大赛等,并组织开展了各类全国和省级写作大赛且取得了优异成绩,成功举行读书观影活动十余期。同时,创意写作工坊创办有学生写作期刊、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让知识与实践结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也让学生的作品有展现之地。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