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甘肃,你会想到什么?
刘裕千年的河西走廊,古代丝绸之路?还是黄土高原的地道风物,壮阔的风景?
进入甘肃,深入甘肃,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找不到文明和艺术的诞生如此繁荣、灿烂和繁荣。
甘肃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开拓土地,同时开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位于定西的通渭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渭位于农中,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深厚,从汉元征三年(公元前114年)开始设置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对通伟的这种称赞令人印象深刻。人的繁华在于长安,世界的书香体现出通威。
隐藏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千年古县,后世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的香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香香”、“中国书法的香香”、“中华市的香香”等。
打开了通威的辞书,文化热情扑面而来。东汉时期的“夫妻诗人”陈家、徐淑;明代政府尚书赵英、四川安察寺优秀梅、清代“禹宇振宇”李学界、开封知事王灿等历史名人都对通威书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人万历到清末的360年间,通渭县共有进士8人,举人102人,共生338人,门洞学者数万人。这些人能做好诗文和书画,很多人的书画墨水流传至今,被民间珍藏。
到目前为止,这一影响还在持续。位于通渭县的热心国际书画村是了解通书绘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地方。
59da?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87490&x-signature=xqDhJo8F5Sb0CdLWnVvHk9wLZAI%3D&index=7" width="640" height="427"/>书画村由书画长廊、悦心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园林度假酒店四个子项目组成,现为国家4A级景区。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画长廊(通渭书法协会楼里面),里面不仅有数百家书法家、画家的等画室、画廊,还能见识到通渭人对书画文化的专注与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当地人介绍说),在通渭的30余万人口中,就有10万余人从事书画产业工作,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著名作家贾平凹以此还撰写了长篇力作《通渭人家》。全国各地通渭籍画家数不胜数,通渭也吸引了全国书画家纷纷来通渭。
对于书法家、画家、雕刻家等艺术大师的形象,往往充满了“不食人间烟火”、高于生活的艺术状态。
但在通渭,却没有这种生活与艺术所拉开的强烈距离感。这里的书画艺术与文化氛围,在高于生活的同时,还融入生活。
近年来,书画产业在通渭县蓬勃发展,书画艺术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这里,农民也是艺术家、收藏家、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刻得一手好雕塑……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更是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说法,甚至至今还流传着“家有冷字不算穷”的俗语。
可见,书画对通渭人的影响有多大。“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这十个字是对通渭耕读文化的最好写照。
如今,全县有3000多名农民“职业画家”,他们用书法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用书画装裱着自己的理想,以陶渊明式的田园文人的态度,在书画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画长廊里还有这么一位当地有名的书法收藏家,他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字画陈列其间,堪称是一个私人书法收藏博物馆,游人可自由进出参观。
这里收藏的每一幅字都是真迹,包括有李鸿章、左宗棠等历代书画大家的真迹,真是教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深深融入了通渭人的书画世界中。
从古到今,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通渭人始终以一颗朴素的心灵发挥且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文化,不论是为一时生活生产,还是因历史习俗之沿袭,当地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通渭的人,每一个走进心悦国际书画村的人都会跟我一样:叹为观止、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