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牢记苦难的历史,前进力——写于第八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追悼日来临之际
新华社记者江芳、邱炳清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共济日。当天凄凉的警笛将再次以整个国家的背景音场名响起。
祭祀我们的国家,山河平安无事!死者已行,生者奋进吧!
建党100年之际,举国哀悼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慰问死者,更加提高警惕,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是不可阻挡的。
镜子是国家的弱者一定会受到欺负的
华一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负一楼展厅内,整个墙上挂着幸存者照片。活着的幸存者的照片后面都亮着灯,幸存者离开了世界,灯就灭了。
2021年,杨清英、蔡丽华、李如福、陈文英、戚振安、金东华、马季武、徐家庆、黄禹锡、扶植、马秀英等11张“脸”非常清晰。
纪念馆内的“万人坑”遗址前还有另一道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从1995年初开始,刻有3000名遇难者的名字,随着研究的深入,名单墙艰难地延长,至今刻有10665个名字。
参观者经常问为什么只能找到一万个以上的名字。这也一直是史学研究者们的心结。《遇难同胞名录》的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对记者说:“收集范围有限、档案保存不力、许多家庭被报告惨遭灭绝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战后遇难同胞的调查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国城民强,国弱有民阵。84年后,从灭亡到重生经历的人们以生动的人生处境展示了家国童心的力量。
南京沦陷时,幸存者成福宝的父亲郑海带着家人出城避难,被日军杀害,留下了孤儿寡妇的艰难生存。1949年南京解放后,征服者博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光荣地成为了解放军战士。现在安享晚年的老人感慨地说。“家和国家永远相连,国家哪里有家。”
和平、命运、共同负责
952套(套装)!这是一年来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招募的文物数量。其中日军步兵第36团第11中队《阵中日志》、步兵第33团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等古籍尤为珍贵。
捐赠者是日本爱贤原光寺住持大同人老师,自2005年以来,向纪念馆公开征集并无偿捐赠的史料超过3000件。
"这些战斗详细报道都是日军当时、当天记录的日志,史料价值很高。"大同人每当遇到高喊“南京没有大屠杀”的右翼分子时,他总是沉着地拿出饲料,说:“不逃避,不争,用证据说话。”
最近纪念馆结束了一年多的“大历史”,对2019年至2021年累计的221939个纸质评论进行了电子化和数据分析,结果出人意料的——“和平”一词比“仇恨”频繁得多。
在这22万多个评论中,表达“记住历史,珍惜和平”的评论达6.7万多个。其中还包括经常使用“同感”一词表达“反对战争”、祈求“人类和平”的1564条海外观众留言。
“以国家的名义祭祀受害者的目的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所有善良的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坚持。”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饱受苦难的南京有更大的责任提倡和平。
奋进的话,只有踏实,才能建立国家
“叮,叮,叮。”每天早上8:30,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每天第一次入场的12名观众分成两组,撞上了和平大钟13声,这意味着要牢记12月13日,不要忘记国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兴奋剂。
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活动。13日上午,来自江苏、重庆、云南等8省市的30多所小学学生也通过网易云教室一起上主题班课,一起朗读《和平宣言》,一起观看国家共济会。
84年前,仅长江旁的一处燕子旗就屠杀了约5万人,现在战争烟雾消失了,在燕子江滩遇难的同胞纪念碑在寒风中静静地矗立着。 (记者严锋)11日上午在这里举行了《难忘的记忆3354南京大屠杀事实》阅读寻访行动。
一边看着燕子扎的强硬,一边朗读《南京大屠杀史》的相关节选,历史和现实摆在眼前。参加活动的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深有感触:“中国人被屠杀和欺负的时代已经消失了。”
重温昨天的历史耻辱是为了获得今天奋进的动力。
“体会到民族岌岌可危的皮肤痛后,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对强大的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中国抗战史学会副会长周星山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从黑暗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也必将走向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