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生日赠语——生日赠言古风十个字?

时间:2023-04-09 08:06:4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50多年革命生涯

26年总理任期

他,理想坚定,功勋卓著

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没有子女和遗产

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流泪送别……

2022年1月8日

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纪念日

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他

制图:张新凯(河南科技大学团委)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原籍浙江绍兴

1912年,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前排中为周恩来)

少年时

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

是他立下的志向

后来

他求学南开,留学日本、欧洲

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

他赴日留学时为同学写下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的约定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后排右一)

21岁周恩来的觉悟

1919年,21岁的周恩来

与进步青年成立“觉悟社”

冲破封建观念束缚

把“大家携手作先驱

奋斗、牺牲是精神”写进社歌

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他们追求真理、奋发进取

以爱国热情和斗争勇气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希望之光

20世纪20年代初

他到欧洲勤工俭学

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左三为周恩来

有点甜

他与邓颖超这样相识了

他们相识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

后来,邓颖超突然收到

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

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

周恩来写道: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

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

一同上断头台”

那个年代

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誓言

但两人牵了手就是一辈子

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从此伉俪情深、相濡以沫

成为了众人皆知的佳话

1924年

周恩来从欧洲回国

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同时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应运而生的神秘组织

它诞生于危难之际

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党的卫士

周恩来一手筑造了

这座坚实的“红色堡垒”

它就是神秘的中央特科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各地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摧残

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也遭到破坏

被迫前往武汉

在严峻的形势下

周恩来提议

设立一个以情报保卫工作为重点的

“特务工作处”

1927年11月14日

中央特科在上海秘密成立

这便是“中央特科”的由来

也是党的第一个专门情报保卫机构

中央特科由周恩来直接领导

顾顺章任特科负责人

陈赓协助顾顺章负责特科日常工作

中央特科共设四个科室:

一科总务科,负责设立机关、布置会场、营救安抚等工作。科长洪扬生。

二科情报科,负责搜集情报,专对敌人侦探机关进攻。科长陈赓,化名王庸。

三科行动科,又称“红队”。武装保卫党中央和中央领导,负责惩处对党中央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叛徒内奸。科长顾顺章,化名黎明。

四科交通科,后改为无线电通讯科。主要负责研制和设立电台,培训报务员,编制密码,开展无线电通讯联络。科长李强,原名曾培洪。

周恩来的深谋远虑

使党的地下工作奔腾不息

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

周恩来临危受命

赶往西安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1937年12月

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到武汉

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8年10月

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

中国抗日战争逐步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周恩来转战重庆

秘密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

45岁生日当晚

他写下《我的修养要则》

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原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

驻重庆办事处二楼周恩来的办公室里

宽大的办公桌上

陈列着一张

发黄的信纸

这是周恩来1943年

在自己45周岁生日当晚写下的

《我的修养要则》

《我的修养要则》手稿

当天晚上,办事处的几位同志

为周恩来多准备了几道菜肴

周恩来面露不悦:

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缺衣少粮

怎么如此奢侈?

这时,有人提醒

今天是他45岁的生日

他才恍然大悟

但仍让人把这顿“丰盛”的晚餐

端走分给大家

随后周恩来回到办公室

让同事给自己简单下了一碗长寿面

晚上,周恩来独自一人在办公室

沉浸于45岁生日所触发的反思中

他坐在桌前回顾总结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

不论是在思想上、作风上

还是在政治生活中

应时时刻刻严于律己

发挥表率作用

凝思许久,他提笔写下了

《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在重庆

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仿佛一面镜子

透过它,我们能感受到

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所应有的精神境界

1946年11月16日

周恩来在南京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

揭露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

关闭和谈之门

随后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

1945年,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8年5月

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从陕北迁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

1949年10月1日

这一天

新中国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新中国成立后

周恩来先后担任

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

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

科技、文化等各领域

作出奠基性的贡献

周恩来为何要把

这一图案放进国徽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就将国徽的设计提上日程

由清华大学营建学系

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人

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钟灵等人

组成的两个设计小组

对国徽方案的设计竞赛由此展开

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设计国徽图案时合影,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设计的十余种方案

为了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国徽图案

并且能够在国庆一周年时使用

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梁思成卧病在床与林徽因商量设计国徽

在设计的过程中

周恩来总理建议

整个国徽要体现出

向上、响亮、挺拔的基调和气氛

并且还要把稻穗的图案设计进国徽里

周恩来和专家们查看国徽设计方案

电影《国徽》

周恩来:中国的一南一北,主要是麦子和稻子。

新政协筹备组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您是说,不光有麦穗,还应该有稻穗?

周恩来:为稻粱谋啊。

1950年6月23日

全国政协召开一届二次会议

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

梁思成、林徽因等人

设计的国徽图案

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

齿轮和麦稻穗

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央美院方案

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

更符合于应用条件

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

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

清华大学方案

1950年8月18日

高庄塑造的国徽立体浮雕模型

最终设计方案被采用

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

举世瞩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宣告诞生

不要再叫我总理

叫恩来就好

1972年5月

周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

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

周恩来总理在办公室工作 (新华社)

自1974年6月1日住院

到1976年1月8日去世

他共做大小手术13次

约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

只要身体能够继续支撑

周总理依旧坚持工作

住院期间

他会见外宾65批

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

出院开会20次

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

......

在被病痛折磨时他告诉工作人员:

“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

叫恩来就好

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

作贡献的能力了”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75年9月,在医院,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76年1月8日

周总理在京逝世

享年78岁

按照他的遗嘱

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山川大海

这位为了党和国家事业

奉献了毕生所有的革命者

最终在大海中得以永生

翻开旧报簿

感受外媒报道的温度

路透社

他是一个温文尔雅,通达人情,永远是对人面带笑容,彬彬有礼的人。

法新社

周恩来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的一生。他有十分清楚的理解力,对人和数字有非凡的记忆力,有杰出的论据。他虽然在必要时表现得非常强硬,但在策略上也作让步,同时并不忘记本来的目标。

美联社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对于周恩来的评价:“我获悉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深感若有所失……世界失去了当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德新社

“美国的将军乔治·马歇尔曾称之为‘有才华的外交家’的周恩来去世了。”

日本时事社称

“巨星陨落了”……

外媒当年对于周总理逝世的报道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详或略,但无不充满了惋惜、悲痛、哀悼以及对于周恩来总理真诚的钦佩赞赏。

如果能穿越时空与您对话

我们想告诉您:

共和国的千千万万个地方

就像延安一样

粮食翻了一番又一番

面貌变了一轮又一轮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

从北斗组网到火星探测

从空间站建设“大动作”

再到时隔八年

中国航天员再次太空授课

……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中华民族

也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

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实现了中国人民的

千年梦想

百年夙愿

当年送别的十里长街

如今也已是十里繁荣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今日盛世,如您所愿

周总理,多想让您看到今天!

年少时,他写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

临别好友时,他留下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

50多年革命生涯

26载总理重任

他的名字

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1月8日

是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日子

2018年3月5日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

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周恩来,

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

不朽的名字。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

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他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

他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

他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

他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

他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

他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

如今,回眸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片段,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激荡我们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豪言壮志。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了东北,不久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一天修身课上,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2岁时,周恩来来到马克思故乡欧洲,以求寻找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23岁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一名坚定共产主义者。他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事实也正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这是周恩来对自己党员身份的根本要求。

1935年6月底,警卫员魏国禄当选了周恩来所在党小组的组长。一次,周恩来问为什么很久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说小组会开过了,看首长忙,就没通知。没想到,周恩来严肃批评道:“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

“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这是周恩来在自我解剖时说的话。

1951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周恩来向1700多名教师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报告。他以自己思想改造的亲身经历,回答了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改造和如何进行改造。5个多小时里,他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坦白剖析自己的经历,听者莫不感动。

“我是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周恩来“人民至上”的理念。

周恩来经常说:“我是总服务员。”他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都要服务好老百姓,当好人民的服务员。

“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这是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除了13天以外,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直到1974年6月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

“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这是周恩来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1958年1月到杭州视察,周恩来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枕巾中间已经破损。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换了条新枕巾。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坦率地说,他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本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周恩来提出的著名新型国家之间关系。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兼任外交部长8年多,作出卓越贡献。他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不靠关系自奋起”这是周恩来为晚辈立下的家规之一。

周恩来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

他的故事,

还有很多、很多……

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

他和邓颖超同志将全部工资积蓄

都交了党费

他一生没有儿女

他说全中国的青年都是我的儿女

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毫无保留

敬爱的周总理

这盛世,如您所愿

46年了,我们永远怀念您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安放周总理遗体的灵车通过天安门 来源:新华社

46年前,

1976年1月8日,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

享年78岁。

三天后,

北京冬日寒冷的夜幕里,

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

老老少少含着眼泪送别总理。

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来源:新华社

“多为人民干些工作”

“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

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

“三更将眠五更起”,

这是周总理操劳的日常。

1966年5月,

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

忙碌了一整天后,

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

直至凌晨两点十分。

大家劝他早点休息,

他却说:

“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

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

1972年5月,

他被确诊患膀胱癌,

发展到每天便血,

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

1975年,

周恩来抱重病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

他的胸前仍然佩带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周总理仍抱病操劳国事。

他说:

“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我已是七十七岁的人了,

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

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

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

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

周恩来做到了极致。

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

是真正的鞠躬尽瘁。

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一个孩子

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二天,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深情地说:

“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决定下半旗,

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

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

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周恩来住了26年的西花厅,

他始终不许人装修。

有人曾趁他出差时为他添置了家具,

他回京后却发了脾气,

让人把新家具都搬出去,

还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

“我身为总理,

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

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在全中国人民的印象中,

周恩来总是衣着得当,风度翩翩。

殊不知,

他里面穿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

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

周恩来没有子女,

但抚养过很多烈士遗孤和自己的亲属子女,

对这些孩子,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

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

定下“十条家规”,

绝不肯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1968年,

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

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

由于他们表现好,

两年后,经当地群众推荐,

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入伍。

侄女穿着新军装,

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

周恩来一见面就说:

“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

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

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

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

于是,侄女脱下军装,

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

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

痛快地办了退伍手续,重回延安。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五四运动中,

此后,通过书信,

二人“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

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从互相勉励的革命友谊

发展到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

他们携手并肩,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中,

有他们对革命的不懈探索,

也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孜孜追求;

有同志式的关心与叮嘱,

也有夫妻间的情感交流;

有对新朋旧友的关照,

也有对长者晚辈的亲情。

我们看过周恩来总理很多照片,

有青年时期的飒爽英姿,

有建国初期的儒雅沉稳,

有外交场合的翩翩风度。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还有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难忘。

晚年的周总理坐在沙发上,

侧影憔悴瘦削,

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

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

1973年1月9日摄

来源:新华日报

50多年革命生涯,

26载总理重任,

周恩来总理,

您的名字,

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贵州改革综合整理自共青团中央、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广网、环球时报、CCTV国家记忆、人民网、青年湖南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