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俊毛泽东同志在纪念1961年鲁迅老师诞辰时写了两首7言诗,后世的人按抄写印刷,并取名为《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诗句是: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两首诗表达了毛泽东对鲁迅的崇敬与颂赞之情。在世界近现代的杰出人物中,毛泽东最敬仰鲁迅。1937年,当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延安举办了纪念会,毛泽东发表了专门的演说,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精神,称赞了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后来毛泽东多次提到鲁迅。1961年他写的纪念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的两首七言诗,再次高度评价了鲁迅的功绩。
第一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解说:鲁迅博大精深,有胆有识,他伟大坚强,在敌人的文化围剿中,如铜墙铁壁,坚如盘石,岿然不动。任凭敌人的诽谤、恐吓,甚至寄来要暗杀他的子弹,尽管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他依然在火热斗争的刀光剑影里如暴风雨中的海燕高傲的飞翔盘旋。1932年2月7日的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的龙华屠杀了包括左联的柔石、胡也频等五烈士在内的23名革命青年。就在那样险恶的时刻,烈士的鲜血在流淌,鲁迅仍不停止战斗。他在不眠之夜,“怒向刀丛觅小诗”,写出《为了忘却的纪念》,揭露敌人,不畏艰险的搏斗。鲁迅的“小诗”,内容博大、震憾人心,是大手笔的钜制。小诗不小,它吹响人间最壮美的音乐,传遍中华大地,唤醒着警觉的中国进步青年。
第二首的意思是对第一首的升华。如果说第一首还仅就鲁迅战斗精神而言,则第二首向历史纵深开拓,揭示鲁迅精神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鲁迅是绍兴人,绍兴是出历史名人的地方,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传说夏禹治水后大会诸侯于绍兴会稽山。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筑起高台招贤纳士,以求复国。晋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写下有名的序文。绍兴西南四里有座秀美的鉴湖,它又叫镜湖。李白诗中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南宋大诗人陆游是绍兴的爱国志士,他“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年近古稀,做梦也要“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近现代,绍兴又出了如秋瑾、鲁迅这样的名人。秋瑾,号鉴湖女侠,是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组织光复军,起义未成而英勇就义。秋瑾不仅是民主革命的烈士,而且也是著名的女诗人。她在被清政府杀害前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成为千古绝唱。她的诗词的爱国精神与陆游的《剑南诗稿》中的爱国精神,一脉承接,加上鲁迅的诗篇,显示绍兴以至中国,伟大的诗作之兴盛,一律均可收入诗囊,成册传世。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诗人毛泽东用短诗来纪念和评价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真是珠联璧合的诗坛佳话。鲁迅先生只活了55岁,尚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经过了1/4个世纪,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如果健在1961年,当庆贺八十大寿。面对深广如海洋的鲁迅的其人其文,两则(56字的)短诗,究竟如何来下笔?
鲁迅这所以伟大,不仅在他留下几十卷的《全集》,写了那么多的小说、文章、论著、诗歌以及翻译的外国文学名作,也不仅在他投身斗争,扶持文学青年,支持共产党人从事的革命,更在于他贯通于著作与活动中的鲁迅精神,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毛泽东把握了鲁迅的爱国精神与斗争精神这个核心,突出一点地用极简约的诗句对它加以概括。使读者立刻会从诗篇中体会和领略着这种伟大的精神。的确,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从他青年时代立誓“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他后来面对“万家墨面没蒿莱”(毛泽东曾手书鲁迅此诗),他“忧忡为国痛断肠”。鲁迅又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行动上的英勇、坚强、不怕牺牲,舍命爱国,来自他深邃入骨的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毛泽东简约准确概括鲁迅这种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时,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不眠夜”,一个是“名士乡”。
写诗不是写论文,不能抽象地议论鲁迅精神。写鲁迅精神又不能写他的一生或宏大的斗争场面与漫长的斗争过程。诗要形象思维,画面应是可感触的,激起读者的想象与共鸣的。“不眠夜”便把人引进鲁迅携妻抱子避难隐在客栈时的情景。鲁迅的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所勾画的“不眠夜”是黑暗旧中国的一幕。毛泽东突出“不眠夜”,形象地展示鲁迅的精神。为此,在第一首中,先用前两句综合概括(第一句是静态写鲁迅“博大胆识铁石坚”,第二句进而动态写鲁迅“刀光剑影任翔旋”),之后,再展示“不眠夜”的具体画面。深夜之所以不眠,在于龙华喋血。“喋血”是背景、是社会政治环境。黑夜漫漫,忧国忧民的鲁迅,在客栈月光下低吟,其不眠之状跃然纸上。这个不眠之夜,并非思虑个人安危,而是在朋辈被屠杀之际,怒火中烧,迎着敌人的屠刀,犹制小诗。“犹制”显示了鲁迅坚强不屈的“韧的战斗”精神。 “名士乡”则拓展了时间空间。空间上说,不眠之夜不过囿于小客栈之中,而“名士乡”则广及整个绍兴,那里平静明丽的鉴湖、古朴苍凉的越王台遗址,显示了绍兴的丰饶与古老。时间上,不眠之夜,只是短暂的一夜,而“名士乡”历代出名士,上至勾践(再早还有大禹),下至秋瑾、鲁迅,上下几千年。地灵则人杰。几千年间绍兴名士如云。这皆因为在这块苦难的土地上,不仅出了祥林嫂、阿Q,也出夏瑜(影射秋瑾)。江山代有才人出。毛泽东在诗中着重提到的“名士”、“才人”,无论是陆游、秋瑾,还是鲁迅,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诗写得有才气、有名声,而更在于他们“忧忡为国痛断肠”。岂止一时忧忡?而是陆游终生至死也让儿子“家祭毋忘告乃翁”于王师北定中原之时。岂止肝肠痛裂?秋瑾把头颅也搭上了。鲁迅才不过55岁,便积劳成疾一命归天。“名士乡”如编地方志,历代绍兴名人、名诗,可以汇成厚厚的几大册。鲁迅是时代之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包括绍兴历史文化)熏陶成的。写了“名士乡”,在广阔的时间空间里,则升华了鲁迅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这两首诗,从首句连用六个仄声字,宁可视为古体,而不标为绝句。小节不必究求,但这两首诗确是纪念名人诗的典范,值得认真学习。
(原载《唐都学刊》1998年第3期)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