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民,湖北省委政研所(省改革处)副处长,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爱民曾累计发表新闻稿500多篇,多次获湖北新闻奖。近10年主要从事农村问题调查研究,撰写农村调查报告200多篇,获省级以上领导重要批示肯定140余篇,其中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批示肯定25篇,主编和参与编写三农著作10部,很多调查报告被批给省市县领导参阅,转化为农村政策,有的报告被省档案馆作为永久史料保存、被省委党校作为辅导教材。
今日推荐这位有着30余年经验的“笔杆子”写作的两篇《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体会》。
充分研究人 深入研究事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一些体会(上)
写领导讲话稿要弄清三个问题,给谁写、写什么、怎样写。所以要做到“三研究”,研究人、研究事、研究文。这里,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深刻揭示了文稿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性。起草领导讲话稿是秘书人员服务决策和辅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品、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夫的重要途径。
让领导满意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首要标准。只有领导点头了,才算是“大功告成”。想让领导认可,就一定得研究领导。可以说,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是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关键环节。
(一) 跟领导。把握领导意图最好能跟随领导。
跟会议。领导的思想系统地“晒”在会议报告中,所以我们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时,总是说主要精神在主要领导的讲话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领导的思想还往往流露在脱稿讲的那些话里。
跟调研。领导的闪光思想很多“露”在调研考察中。一如水遇石而激起浪花,领导思想与基层实际一“碰撞”,常有“金光闪烁”。
跟接访。领导出访接访,常有新的思想“进进出出”。包括餐桌上、茶几上、处处留心必有所获。需要强调的是,跟着领导跑,不能“甩手甩脚跑”。不管领导安排没安排,要求没要求,相机、录音笔、笔记本都是应该带的,只要没有特殊交代,领导“开讲”就“开录”,回来后整理成文,特别是对领导脱稿发挥的内容,要进行“再消化”,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对把握领导意图很有帮助。同时,跟领导的过程中,精彩的观点要记,典型的事例要记,重要的人名地名事名要记。这是跟领导的责任。
(二) 找领导。很多写领导讲话稿的秘书尤其是一般秘书不可能总是跟着领导跑,接受的是来自领导们二传甚至三传四传过来的指示。这种情况下必须自觉主动地“找领导”。
找动态新闻。领导“讲”到哪里,秘书就“追”到那里。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网络新闻,特别是领导下基层的当地媒体新闻,一定要看。找会议资料。自己不能参会,就让会务组的同志留套会议资料,会后仔细学习。
找讲话文件。重要讲话肯定会发文件或者发“通报”,有的还会在网上发布,这些必须找来学习。特别是遇到新领导上任,要想熟悉人,必先熟悉文,应该主动寻找领导原来任职时的讲话材料学习研究。平时注重积累,建一个资料库,把所服务领导的资料都放进去;建一个思想库,把领导的思想整理后放进去;建一个思考库,把自己学习领导讲话的心得体会连同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思考都放进去。
(三) 帮领导。秘书工作者的参谋助手作用很大程度体现在帮领导上。
帮领导准备思想。有位老政研人教导我,“要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要把最好的思想贡献给领导”。准备的不一定有用,但多少给领导以参考、以启发。
帮领导发掘思想。领导要讲话了,稿子怎么写是给办公室的一道题。这种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地请示领导,求得更多、更明确的指示,然后按照领导指引的“大方向”前进,向领导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发掘。如果能和领导坐下来商量研究最好,当面接受领导意见,大胆提出自己想法,互相交换、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一起深化思想、细化内容、具体化提纲。
帮领导扩展思想。领导有指示或者批示,其思想可能来自一个点、一件事、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阶段,这种思想需要秘书进一步做好点和点的链接、事和事的整合,需要方方面面通盘考虑、短期中期甚至长远谋划。
帮领导完善思想。把模糊的弄得更清晰,把零碎的弄得更完整,把片面的弄得更全面,把断层的弄得更系统。
(四) “当”领导。我们常说一句话“关起门来当领导”,又说“平常学领导,写前问领导,写时当领导”。写领导讲话必须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上,千万不能把自己当秘书。给谁写就是谁,如同演戏,演主席就是主席。我理解,一把手讲话应有“五度”:宏观把握有高度;全局谋划有广度;长远考虑有跨度;理解升华有深度;措施得力有强度。
二、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讲什么事就要研究什么事,但也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应以所讲事情为中心,全方位、立体式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回到事情本身上来,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一) 看上头。上情要看准。主要看什么?
看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些报告中找到大方向、大原则、大目标、大举措、大政策。
看领导同志最新的讲话精神。要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地方晚间新闻、人民日报和地方党报,密切关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行踪及相关讲话,重点关注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看相关会议的文件材料。在不违反保密纪律的前提下,与自己研究工作相对应、相联系的上级会议材料都要尽可能搞到手,认真学习,深入分析,切实把握其重点、特点和亮点,把握其原则、举措和要求。
看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写什么就看什么,很多现实的大问题,早就是专家学者的大课题,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专家”立上头。有针对性的看点理论著作,会增加讲稿的“高度”和“深度”,增加决策的“科学”和“理性”。
(二) 摸下头。下情要摸清。走路只朝天上看是要摔跟斗的,必须看着地面走。下情何处来?
从调查研究中来。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说,“准备会议,准备文件,都应把功夫用在调研上,这是很值得吸取的一条重要经验”。围绕写好领导讲话稿开展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写好领导讲话,是我们以文辅政的必然要求。从平常资料中来。基层刊物、基层简报、基层文件、基层领导讲话、群众来信都要看,并且要分类留存,最好还作些笔记。
从经常联系中来。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基层的朋友,多和主职干部交朋友,多交一些有思想、讲真话的朋友,要写讲话了,提几个问题群发给大家,让基层的“源头活水”欢快的流淌进来。
从专题座谈会上来。可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基层的同志提前做好准备,有个书面材料更好,会让请大家畅所欲言,放开讲,实事求是的讲,既讲成绩,也说问题,还提意见建议。如果不方便召开这样的会议,可以只让下面报材料上来,把要说的都写进去。专题座谈会也可以开成专家座谈会,请市县内外或者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专家们来聚一聚、碰一碰,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这对搞好工作、写好讲话都是极有帮助的。
(三) 观外头。外情要了解。俗话说,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相差万里。写领导讲话稿,要有比较意识,要习惯“观外头”。怎么个观法?
学习考察。开门写讲话,不仅要开门走下去,还要开门走出去。
委托调查。不能事事去考察,可以委托调查。请外地同行就地搞调查,请基层干部外出搞调查,还可以请专门调查机构帮助搞调查,把要求说清楚,“借鸡下蛋”,一样“为我所吃”、“饱我口服”。
调阅材料。这是一种很便捷的向外学习方法。想要了解什么,直接找人家要什么。
媒体查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向外学习的途径。报刊、网络多种平台提供我们阅读学习,尤其是网络,手指轻轻一点,世界尽现眼前。农村有句话:“出门多低头,进门有柴烧”,平常多剪些粘些,分类收些储些,写的时候再查些搜些,大概可以满足一些写稿需求。
(四) 找前头。历史的情况要熟悉。毛泽东同志曾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他提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
找前头,就是要系统地、发展地、变化地看问题,搞清问题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寻找其中的经验教训,挖掘里面的本质规律。查档案材料、看历史文章、访问老同志都是找前头的方法和途径,比这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历史,解剖过程,得出指导当前工作的有用结论。
(五) 想后头。要从长远考虑问题。我们写领导讲话既要用显微镜解剖问题,绝对不能患近视病。有时候要跳出问题想一想,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从多个方面想一想,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几步,不要随意落子。要顺着领导的目光方向,寻找领导的兴趣热点,思考领导未来讲话中的重大事情,尤其是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从长远的角度,自觉地向干部群众请教,主动地向专家学者咨询,广泛地吸引各方面意见,以便写作前、写作中“有理有据”地跟领导汇报和讨论。
(六) 把握好度。度的把握是研究问题的应有之义。把握好对重大事情和敏感事情的态度。需要集体研究决定的事情不要匆忙表态,暂时没有整明白的事情不要急于亮牌,正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事情不要轻下结论。同时,又要有担当、有魄力、有胆识,不能在必要时不敢拿出鲜明态度,更不能关键时候缩手缩脚。
把握好对形势与任务的分析。从整体大局上、从战略高度上、从发展方向上认清情势和态势,看到优势和强势,了解弱势和劣势,看到机遇,也看到挑战。不可高估形势,让人盲目乐观;也不可低估形势,让人看不到希望。
把握好对前任工作和过去成绩问题的评价。这是每位新上任领导都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包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有一个客观准确评价问题。一概否定不会有,一味唱赞歌也不好,恰当地评价、理性地扬弃是我们应取的态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把握好讲理讲情与表扬批评的分寸。领导讲话要有理论性、思想性,要高屋建瓴,但也要有感情、有激情,切忌虚情和矫情。涉及对人和事的表扬与批评,要注意准确把握分寸,不可过重或过轻。大的会议上一般不对具体的人和事作表扬批评,一般表扬只点到集体,批评,只点到现象,特别优秀和特别严重的可点到个人。大会的表扬批评要把握分寸,要注意平衡,要掌控效果。
(七)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勤奋是立足之本,研究是优秀之源,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人往往容易脱颖而出。我认为,研究工作有四大主体----讲话的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还有写作者自己。
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主观的抽象分析”;坚持走群众路线,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孤立地僵化地看问题。
研究工作可以采用“三四五研究法”----在对讲话材料的研究上,去伪存真选有用的材料,去粗取精选典型的材料,去同求异选特色材料;在对讲话思想的研究上,由前到后系统地看,由内到外比较地看,由点到面全面地看,由表到里本质地看;在对讲话措施的研究上,说自己的话有思想性,解决现实问题有针对性,代表前进方向有科学性,指导全局有普适性,“跳起来摘桃子”有可行性。
让领导满意
让听众满意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一些体会(下)
衡量领导讲话稿写得好不好应有三项标准,一是领导满意度,二是听众认同感,三是实际操作性。三项都做好确实不易,要下大功夫,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提升水平,力争做到让领导满意,让听众满意。
一、确定主题
主题如旗。写讲话首先要确定主题,主题是讲话的灵魂。正确、鲜明是对主题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
第一,旗帜是前进方向,必须要正确。方向正确,则走向胜利,方向错误,则走向失败。
何谓主题正确?从大处说应该有“五个符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怎样做到主题正确?我认为至少有“四个一致”:与中央保持一致,与上级保持一致,与班子保持一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保持一致。
第二,旗帜是本质特色,一定要鲜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旗都“各有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旗帜的本质特征。讲话稿亦如此,虽然“年年岁岁讲相似”,但是“岁岁年年话不同”,虽然“上上下下都在讲”,但是“上上下下话不同”。话不同首先是主题不同。比如XX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主题是,把XX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个主题就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鲜明主要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上,其次建立在对问题“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和比较分析上。
二、谋篇布局
写领导讲话稿需要宏观谋篇、战略布局。必须先拟出提纲,而不能随感而发、随意而写,更不能信马由缰、写到哪里是哪里。因为领导讲话常常是代表一个班子、一个集体,讲话提纲须送领导审阅同意,重要讲话的提纲还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领导讲话提纲怎么写?
首先做到“三讲”。围绕上级精神讲。传达不能走样,贯彻不能变形,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精神要原原本本传达。结合工作实际讲。传达贯彻是过程,落实是目的,落实不能“空对空”,而要“空对地”,也就是把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紧扣解决问题讲。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不需开,不解决问题的讲话不必讲。写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其次做到“四要”。一要大处明晰。整个讲话讲哪几点、回答哪几个问题要十分明确。比如有的领导讲话稿第一点讲为什么,第二点讲是什么,第三点讲怎么做。总的要求是,层次必须分明,不能模糊甚至前后打架,逻辑必须严密,不能脱节甚至混乱。二要重点突出。少数讲话需要面面俱到,更多的讲话需要重点突出。三要观点鲜明。讲话是观点的集合,观点是思想的结晶。一篇讲话,主题是最大观点,还需要有众多的分观点、小观点来支撑主题,主题如“明月当空”,观点是“众星捧月”。这些观点可以通过分级标题来体现,也可以随处“闪烁”在讲话中。观点从哪来?从实践中发现,从思想上发掘,领导那儿可得到,基层干群中可得到,专家学者中可得到,个人学习研究中可得到。四要体例统一。通常的做法是,列提纲就应“提前控制”每个部分的篇幅,以求得总体结构的基本匀称。层次基本相同,一级标题下面可列二级、三级标题,根据需要去列,但最好基本相同。同一级标题最好用一样的句式和结构,差不多的字数和语气。因为整齐的标题形式,除了表情达意的明晰外,还特别易于传达贯彻、便于干部群众掌握。
三、收集材料
无论写讲话还是写文章都要用到材料,如果说观点是文稿的筋骨,那么材料就是文稿的血肉。我体会,材料如粮。
一要有“丰收粮”,吃得饱。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写领导讲话要“广积粮”。只有材料收得丰富,讲话才能写得顺溜。
二要有“优质粮”,吃得好。从“丰收粮”到“优质粮”,有一个选择材料的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材料。兵不在多而在精,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
三要有“特色粮”,吃得够味。讲话要有特点,选材需要有特色。比如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全省林业改革发展会上讲到湖北林业的地位,用了这样一些“特色材料”:湖北素有“华中绿肺”之称,要从建设中部绿色屏障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是“千湖之省”,要从保护湿地、调节气候的高度来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有地球上北纬31度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神农架,要从保护地球生物种群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材料唯湖北独有,这样的意义唯湖北能讲,也才更有指导意义和实际作用。
四、量身定做
俗话说量体裁衣,写讲话稿跟做衣服一样,也要“量身定做”。
(一) 要与领导职务相适应。什么职务讲什么话,决不能写了一个讲话稿,这个领导有特殊情况不能去讲,另一个领导可以直接拿去讲。如果一个会议几个领导都要讲,一般主要领导从宏观和战略上讲,从形势和任务上讲,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方向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上讲,可以讲得相对“虚”一些;分管领导从总结成绩与经验上讲,从工作部署与措施保障上讲,应该讲得相对“实”一些;部门领导讲得更微观、更具体、更有操作性,适宜讲得相对“硬”一些。
比方说,在一次以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主题的组织工作会议上,组织部长讲话,对近期任务、培养途径、选拔标准作全面具体的部署,副书记讲话,重点指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对各级党组织的明确要求;书记讲话,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做好培养选拔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做好此项工作的浓厚氛围。三篇讲话围绕会议主题,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形成整体。
(二)要与领导个性相适应。曾经服务过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安德列·施托希说:“给总统写发言稿时,要考虑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举止。”领导各有风格。有的喜欢讲得更实在一点,有的喜欢讲得更理论一点,有的喜欢讲得干脆一点;有的习惯引用马列著作,有的喜欢讲些古代掌故,有的注重数据和推理。如果起草讲话者对这些特点接不上头、跟不上趟,就无法写出令领导满意的讲话稿。
(三)要与听众对象相适应。毛泽东同志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讲话是一定要看对象的。向上级领导汇报,适宜谦虚一点、低调一点;对下级作报告,应该体现权威性、指导性;跟农民群众讲话,适当用些方言土语;跟专家学者讲话,最好具备理论性、思想性;跟文艺工作者谈话,不妨加点激情和文采。
(四)要与会议规模相适应。小范围的座谈会,语气应该更亲切一些;党代会、人代会这样规模较大的会,语言应该更规范一些。
(五)要与讲话场合相适应。如果是祝贺词、欢迎词、答谢词、慰问词,就应热烈奔放、轻松明快一些;如果是研讨会、纪念会,就应庄重、严谨一些;如果是动员会、庆功会、表彰会,就应富于激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六)要与讲话顺序相适应。在前面讲与在后面讲是不一样的,点名发言与自由发言又是不一样的。起草讲话应充分考虑这些事情,以达到讲话效果最佳化。
(七)要与讲话时间相连应。限时讲话,只能短,不能长。一个小时的讲话,准备50分钟就够了,留点时间让领导去发挥,或者留点时间给主持人和听众,切不可写得太长而致讲得超时。
五、锤炼语言
写领导讲话稿,有很多的语言要求,重要的是把握三点:
一是不能错。
观点不能错。必须要讲正确的话,这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第一要求。领导讲话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下级要学习领会,要传达贯彻,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尤其在网络时代,一句讲错,天下皆知;寅时讲错,卯时便知。
政策不能错。领导讲话经常需要引用、宣传、解释相关政策,领导讲话本身就有政策效应,所谓“言出法随”,因而必须字斟句酌,表意精准,有根有据。
概念不能错。特别是有些体现中央精神的重要概念更是绝对不能错。
事例不能错。事例要真实可信,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不一定要写上去.但要查得一清二楚,万不可道听途说。
数据不能错。领导讲话中的数据不可有水分,更不能弄虚作假,否则会让领导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引文不能错。引用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等,不可“随意、大意、任意”,需要“严肃、严谨、严格”。不可“拍脑壳”引用,以为“好像”是这么讲的,“好像”在哪儿听过。
二是不能过。如同宋玉描写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要弄清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深讲哪些浅讲,哪些可以放开讲,哪些点到为止。要注意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使其恰到好处。
三是让人愿听。讲话稿是要让人听的。不管领导讲得怎样,肯定有人听。因为你是领导他是部下,他不能不听;因为你布置工作他回去落实,他不可不听;还因为他的帽子你管着,他不敢不听。有的领导对于开会打瞌睡的干部给以现场处罚。我看一并要处罚的人是不是还有讲话的领导,包括写稿的秘书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强迫受训,比坐牢还厉害”。想要人愿听,就要在思想深刻性、事例鲜活性,语言生动性等多方面下功夫。
鲜活的事例让人愿听。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什么办法使人听了不致忘记?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身边的、最近的、鲜活的、适量的事例是能够让讲话生动起来的。有些同志写讲话稿,一味追求语言的精练干净,很少写事例,为什么不能把精彩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写呢?
生动的语言让人愿听。要学会运用比喻、借代、排比、对仗、拟人、拟物,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和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现手法。要学会运用领导语言、学者语言、诗词语言、网络语言、群众语言等。前段时间网络热捧大学校长“根叔”的演讲——十几分钟讲话赢得数十次掌声,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把网络热词类似“打酱油”、“蜗居”、“蚁族”、“被就业”等用上了,这些新潮语言当然引起当代大学生广泛共鸣。
六、精细打磨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的现象,说这叫“不负责任,到处害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精雕细刻写文章,功夫多在修改打磨上。
(一) 要做到“三堂会审”:先从内容上审视,看思想上有没有问题,主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正确;再从形式上推敲,看层次是否清晰明了,看结构是否合乎逻辑,看各级标题间的联系,看主题、观点、材料的关系,看段落和层次的连接,看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最后从语言上斟酌,看语言生动与否、句子通畅与否、词语准确与否、文字与标点正确与否。
(二) 要做到“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看,第二步大声念,第三步模拟讲。
(三) 要做到“三校”:眼校(看),口校(读),指校(用手指点着查)。
(四) 要做到“三把关”:先是自己把关,然后请同事把关,最后交分管领导把关。
来源:《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