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秀宰

十一,除夕

忙得开心,转眼除夕就来了。

这一天人们继续忙碌着,白天将一切安排到位;继续快乐着,将快乐除夕夜推向高潮。

1.贴年画

年画,顾名思义,是专为过年时张贴的图画。其属于装饰美化环境,祝福新年吉祥,烘托过年喜庆气氛,一年一换的传统民俗艺术品。新买的年画,扫尘后就陆续张贴了,最迟也要今天张贴上。

有反映庆贺新春的内容的如:后边是大人在大外门贴春联、挂红灯,近景是小女孩挑灯笼,小男孩半弓半蹲姿势一手捂耳朵,一手点鞭炮,形象可爱的画面。有反映“有子有余”的金童抱鲤鱼潍坊杨家埠木板画。有反映神话传说的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五福临门、麒麟送子等。有山水、花鸟草虫类的如:山高水长、竹报平安、松鹤延年。还有反映经典戏剧、小说的人物画。

每家每户都有的一张年画是“耕牛图”。画面上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春暖花开,燕飞柳舞。农夫扶犁扬鞭,耕牛前倾拉犁,一片春意盎然闹春耕的景色。该图内容延用了好多好多年份。最下边是公历、农历各月份天数及二十四节气对照表,便于掌握日期指导农事。现在则用挂历代替了。

贴好的新年画,映射的室内熠熠生辉,焕然一新。

2.贴灶君、门神像

灶君和门神也是必须贴的,一般都是传统木板画。

旧灶君像小年时已焚化,现在灶神已回宫要换上新的。画面上部灶君中间正襟危坐,端庄富态,中下部是下层官吏和骑驴信史,两侧则是忙活蒸馒头人物灶房情景,还有佣人普通百姓,全幅人物不下二十口。

门神手持兵器,二目圆睁很有威武霸气。以前门神是神荼、郁垒,传说是上古黄帝派来管理鬼蜮的。住在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一旦有作恶鬼出现,就会把他们捉住,捆起喂虎,所以成为辟邪捉鬼的门神,连桃木辟邪也流传至今。后又有钟馗门神,既捉鬼又吃鬼。再后来,就是人们熟知的秦琼、尉迟恭了。这与唐王李世民有关,李世民被恶鬼骚扰无法睡觉,有二将日夜把门守卫才得以解除。由于二将太辛苦,就把俩人画像贴在门上,也有同样效果。后来,就在民间流行开来。贴门神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3.贴窗花

除了贴年画,人们还喜爱在窗上贴窗花。

以前,农家很少玻璃门窗,都是木窗棂,有着几何图形的窗格。糊上洁白的窗纸,再贴上红窗花十分抢眼。

大部分心灵手巧的妇女,都会自己剪。通过折迭,绘图案,再用剪子剪,刀子刻,展开后一幅漂亮的团花就出现了,再配剪一些角花。图案大都以福字为主,配以花、鸟、鱼和吉祥文字,很有喜庆氛围。

早些时候,窗花大公鸡形象的较为普遍。相传公鸡是玉帝派往人间降吉祥的吉祥鸟,后来降到曲阜一带,在那里生活开来。雄鸡有高昂火红的鸡冠、红中带黄的油亮羽毛,黑紫间绿的弯曲大尾巴,金黄挺拔的腿脚。尤其那站在尾脊引吭高歌的雄姿,深得人们喜爱。雄鸡还是“五德”之禽:冠冕堂皇有礼代表“文”;腿后长有短足趾突起,站立挺拔威风为“武”;遇敌来袭迎战不惧叫“勇”;找到食物呼伴同享是“仁”;天天守时为人报晓是“信”。在人们的传统文化认知中,鸡还是金乌,太阳的化身,可以带来光明驱走黑暗。雄鸡一叫妖鬼消遁。《西游记》就有金鸡高叫妖魔现形的描述。又因鸡“吉”谐音,有吉祥、吉利之意,这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大公鸡的崇拜喜爱了。

4.贴春联

贴春联是过年节事的标配,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城乡皆是如此。古时候人们在门上挂的是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此事了,后来就演变成了红纸书写的春联。

以前大都自裁红纸,找会写毛笔字的老先生书写,自己一旁打下手。由于来找的家数较多,一写一老天。虽然累些,老先生依然不计报酬乐呵呵地愿意帮乡亲们这个忙。内容大都是有关“春”“福”的吉祥喜庆内容,较传统的如:“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都工整对仗,朗朗上口。不同家庭、行业还张贴体现自己特色的春联。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依据“上仄下平,仄起平落”很容易区分开来,这可能与以前古书的从右到左竖排版有关吧。

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艺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

除了春联,还贴“斗方”“春条”。斗方是将纸裁成稍大的正方形,写上大大的福字。按四角分别朝上下左右贴在影壁墙上或门板上,门板上斗方还可写四字吉语,按上下左右顺序对称排写。春条是比春联较短的单条幅,如大门外写“出门见喜”,院内写“满院春光”粮囤上写“五谷丰登”,睡塌所靠墙上写“身卧福地”等等。

除上述这些外,还时兴贴“酉”帖。裁成小正方形,写上“酉”字。大都是草书体。家具器物上均可贴,范围较广。“酉”五行属金,有万物成熟,企盼丰收之意。另外酉与十二生肖鸡对应,图个吉利。

比较富裕家庭还要堂屋门大外门挂红灯,室内挂带红丝线或黄丝穗的各种饰物。

经过张贴、布置后,放眼室内外点缀的到处红红彤彤。与窗明几净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院落,虽寒青翠的松竹交相辉映,让人深深感受到那浓郁的新年和喜庆氛围。称作中国红的红色,属于暖色调,有着热烈、红火喜庆吉祥的感情色彩,是婚嫁、祝寿等喜庆的主色调。现在国家重大节日都要挂红宫灯,悬拉红条幅,插红彩旗升五星红旗呢。

5.包水饺

家庭中的婆媳、姑婆、姊妹都忙活包水饺。乡下人叫“包包子”,而通常称的“包子”则叫“菜馍馍”。和面的和面,调馅的调馅,馅还分“荤”“素”两种。荤的是白菜猪肉粉条,素的是胡萝卜炸豆腐粉条,(以前没有塑料大棚,吃不到韭菜)。年夜饭吃荤的,初一早晨吃素的,意在一年素素静静,没有糟心事。

把面切下,揉滚成适当长条状,左手持面上一扭下一扭,右手持刀配合上一切下一切,形成整齐的“二路纵队”,洒上面粉一拌,按成一个个小面坯。擀皮者右手驱动小面轴一进一退快速滚动,左手持面坯随面轴滚动快速旋转,配合默契娴熟,一片片中间厚周围薄的圆面片从手中飞出,一人可供好几人包。

包的左手拿皮,右手放陷,然后右手从右至左顺序捏拢成半圆形,边缘处形成匀称漂亮的褶皱。更熟练的则两手拢在一起,一捏即成,叫“挤饺”,速度很快。

包好的饺子摆放在用高粱莛子做成的圆形锅板上,放置还有讲究,不能对放,要一圈一圈的朝一个方向顺放,形成一圈圈的同心圆,有团结一心,和顺之意。把年夜饭用的和年初一早饭用的全包出来。把初一用的还要用黄裱纸盖好,可防干边。老人家说还可防老鼠糟蹋。

就这样合欢围坐,擀皮的擀皮,包的包,有说有笑,欢欢喜喜好不热闹。

6.布置堂室请先人

下午,把祭祀用放了一年的卷轴,叫“先人轴子”,展开拂干净,在堂屋正中面南墙上,端端正正挂好。由于以前冬季农村在室内点柴火取暖,被烟火熏得墙面发黑,就贴墙挡上一领用新秫秸编打的苇箔再挂上,也挺新亮的。卷轴上画面祠堂家庙样式,门台高砌,石狮把门,青松翠柏,赤门红柱,卷檐突脊,很有庄重感。从上到下按辈份写有高祖、曾祖、祖辈及父辈去世先人名讳的神位,类似族谱。卷轴两旁挂有缅怀训导方面内容的对联,如:“慎终追远人德厚,勤俭和睦万事兴”。再两边是画有瓜果梨桃等水果的彩联,俗称“果对”。可能有供奉之意吧。备好神牌、香炉、烛台,叠好纸锞,一切准备妥当。

傍晚时分,女性在家准备年夜饭,男性则去请去世先人(小孩要过三岁)。端着长方形木制“托盘”,上面摆有所请之人的神牌和燃着香的香炉。其他人带着奠酒纸锞,到林地方向村头路口,奠酒、焚锞、磕头,口中祷念老人称呼,让其回家过年。然后端起托盘,引领先人回家。

到大门口,为两边门神各烧一只纸锞,并说:“门神爷爷别拦挡,老人回家过年了。”进入大门后,将早已备好的细长木棍或粗壮秫秸杆横在门下槛,俗称“拦门棍”,据说能阻住非请之人及荒魂野鬼进入。大概能起到孙悟空在唐僧周围画的一道圈那样的作用吧。

进入堂屋,安放到正中八仙桌上,按辈份摆好牌位,就算把先人请回了家。然后点上蜡烛,不等焚香完全燃尽就再续一柱,一至不停,即“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之意。按着沏茶,第一杯先洒祭老人,并放置桌上,让老人喝茶休息之意。

稍倾,开始上供品。一般是单数五碗,其中鸡鱼肉是必须的,涵盖飞的、走的、游的,放置位置还有讲究,有“鸡东鱼西肉当中”之说。每碗贡品上都插有洗净的菠菜,谓之“菜帽”。前排则是蒸的年糕,果品点心,碗上斜放有竹筷。把酒洒祭后,连同酒壶酒盅一同放在桌上,意在让老人坐席夜宴吧。桌子两旁的椅子家人不可再坐,要等初一傍晚送走老人后才可。

请先人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伦理情感,不仅生者之间也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团圆,一起同过新年。应该说,在过年节事活动中,是一种比较富有意义的一种仪式。是我们这个民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体现,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

7.团团圆圆年夜饭

自己一家人则坐在另一侧桌,高高兴兴地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啦呱。只说吉祥话、喜庆话、文明话,不许训斥孩子,大人和颜悦色,孩子尽兴玩耍,营造出一派欢乐喜庆的氛围。

接下来便是全家人围坐一起,享用这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年夜饭比任何时候都要丰盛,有鸡(寓意吉祥如意),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肉丸(寓意团团圆圆),有藕合(寓意和和顺顺)……满满当当热气腾腾一大桌。当然这也是生活稍好以后的事了。全家按长幼顺序围坐一起,丢下一年的辛劳杂陈,全身心的放松,尽情的享用。

往往是长者先说几句吉祥祝福语,算作开场白,然后斟上酒,共同举杯。即使平时滴酒不沾,也要少抿一抿意思意思,连小娃子们也盛上糖水,举着小手在那里叽喳乱叫,共同感受这年味,品味这浓情。那真是:饭桌摆祝福,酒杯盛吉祥,喜气盈庭院,浓情溢华堂。尤其是常年在外的游子,喝口家乡酒,吃筷家乡菜,香在口中,甜在心里。在这老少团聚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身心都醉了。这就是中国年回家返乡潮的魅力所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干什么,无论多忙都要放下,赶回属于自己的家,人们图的就是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这顿年夜饭,承载着全家团聚的喜悦,农酽亲情的温馨。这顿年夜饭寄托着平安健康的祝福,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顿年夜饭需时很长,全家喜笑颜开,慢喝细嚼,边吃边聊,直到午夜时分。

8.敬天祀祖祭神灵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祭祀在古时放在了与军队国防的国家层面,可见重视之高度。

子时时刻,新旧交替时间到来,人们便开始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供桌前铺着拜垫,由年长的家长带领,按辈份排开祭祀祖先。恭敬虔诚地先焚香,再奠酒,接着燃纸锞,然后下跪叩首,起立作揖,口中祈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护祐全家幸福平安。接着院中祭祀“天地”。天地神牌安放在天井北边的“香台”上,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也就是玉皇大帝之位。俗称“老天爷”的第一尊神,所辖天上仙,地上人,地下鬼三界,统治四面八方,是一切的主宰。也是同样的程序进行。除了天地还有其他诸神每家每户都有安的俗称“保家仙客”,是护祐消灾避祸人口平安的保家之神。厨房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灶神。都有供品,都要一一祭拜。不同家庭还有不同祭拜,木匠祭鲁班,大夫祭神农,先生祭孔子,商人祭赵公等等。有的连白蜡条编的背筐也要哑叩,据说可一年不长疮,有的还到打粮场上给碌碡叩拜,因为穷人家孩子难养,为了让孩子结结实实,认石为“干娘”。从给孩子起名也可见一斑,什么“石头儿”“铁蛋儿”……。还有为了象猫狗小生灵一样好拉扯养活,取名“狗子”“傻子”……同为一理。

所有这些确实有些可笑,甚至荒诞离奇,我们也大可不必以“迷信”二字全盘否定。在那生产力十分低下,科技水平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现象无法理解,太多太多事物无法解释。以为有什么神灵在掌握着这一切,想象所有事物都有神灵在管理。物由天生,人由祖衍,所以敬畏天地,敬畏祖先,就有了这种敬畏情怀,神灵信仰。于是乎,虔诚祭拜,祈祷护祐。这其实是人们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与希冀。不仅庶民百姓,连达官贵人也都做同一件事。《红楼梦》中就有宁荣二府除夕祭宗祠的详细描写。北京的太庙,就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天坛及泰山之阳中的岱庙,都是皇帝祭天的场所。

9.鞭炮声声贺新春

这时刻,过年的另一重要程序就是放鞭炮,老百姓叫“发码子”。鸣放鞭炮,将过年气氛推向了高潮。人们用放鞭炮来辞旧迎新,表达过年的喜庆与欢乐。

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在这同一时间里做着同一事情,到处是噼里啪啦乒乒乓乓的鞭炮声。整个大地震颤了,沸腾了,空间激活了,鞭炮声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孩则点燃了小礼花几儿,挥舞着小手,在夜空里划出椭圆、波浪、数字“8”的红线条图案,并开心的笑着。富有人家还放大礼花,随着声响高空中绽放出彩色礼花。有的还放“地扑拉”,放出火花并在地上转圈,有的燃放“二踢脚”,地上一响,飞向空中又一响。天上繁星点点,地上亮光闪闪,将这大年夜装点的有声有色绚丽灿烂。可真是“普天共庆”“六合同春”啊。随着鞭炮声,人人的好心情进一步迸发,精气神更加升华。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禁放了,出于安全环保的考虑,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研发出既安全环保又助兴节日的鞭炮来。

10.家庭拜年压岁钱

接着是“家庭拜年”,自家的晚辈依次给长辈拜年。对着老人下跪磕头,并口呼对长辈的称呼,说:“我给您拜年了,祝您新年愉快健康长寿。”小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用那不太标准的动作给大人拜年,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小孩嘻嘻哈哈,全家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

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斥之为封建。试想:一个人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会说会走到长大成人,从供上学读书到成家立业照看孩子,“给了你生命给你一个家”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说“父母之恩天高地厚”一点不夸张。所以跪拜是完全应该的,连小羊还懂得“跪乳”呢。其实:你跪下并不矮,你站着也并未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崇敬感恩的情感和理念。你说呢?

晚辈给长辈拜完年,老人则拿出“压岁钱”,分给孩子们。由于“岁”与“祟”谐音,意思可以压住邪祟,护祐孩子健康成长。关于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是说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除夕夜出来摸睡着小孩的头,导致小孩发烧,痴呆。有一人家把铜钱压在枕下,祟来正要摸,枕边发出一道金光,把祟吓跑了。这种做法都来效仿,祟就不敢来了。日久天长,这“压祟钱”就成了“压岁钱”流传了下来。当然传说归传说,由于以前日子很清苦,只有到过年,孩子才有点零花钱,这体现了老人对孩子的爱。拜年与压岁钱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记得小时候老人给了“两千”(两千即两角)的压岁钱,高兴的舍不得乱花,等开学后买白粉纸,自己裁剪,用纸捻装订成写字本用;买石笔在石板上写字。(石板是用墨绿色的板岩加工成长方形,四周镶上木框,用来写字;石笔是用滑石加工成的细长硬笔,与石板配用写字)所说的这些均已消失,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

11.更岁交子吃饺子

接下来,全家人再次围坐下来,吃美味可口的饺子。在这新春到来之际吃水饺,取“更岁交子”之意,不吃饺子不算过年,吃了饺子才算又长了一岁。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饺子被看作最好的美食,而且饺子外形颇象“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用吃饺子作为除夕饮食“压轴戏”,表达团聚合欢和过年喜庆再合适不过了。

直到现在,有节庆或喜事仍包水饺庆祝,有客人来访仍包水饺招待,表达对客人的情意。到如今吃饺子更是平常之事,难怪人们觉得没什么年味了。

12.火焰熊熊照门庭

在这欢乐的除夕夜,除了以上各活动仪式外,还有一项仪式活动,那就是“照庭”。

抱一些玉米秸、谷秸、豆秸、芝麻秸之类,凡结实结籽的均可,堆在院中点燃,火势较大。再丢入年前家族林地采来柏枝,柏枝吱吱作响,柏油香味扑鼻,火焰熊熊,映照着全家红润的笑脸,映红了房舍庭院。其用意表达的是新一年里,五谷丰登,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习俗其中也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到除夕夜就出来祸害人间,凶残吃人,要不过年又叫“年关”呢?但它有个弱点,怕红、怕光、怕爆响,时间长了,人们掌握了它这个弱点,就燃起大火,并投入竹子发出爆裂声,吓得“年”再也不敢来了。这与张贴红春联,放鞭炮都是同一目的,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这一风俗仪式。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本性使然。这种形式表达的是追求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13.熬夜守岁到天亮

“守岁”,就是除夕夜整晚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俗称“熬年”。自晋代就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午夜,孩子们由于各种仪式和氛围的影响,也了无睡意,饶有兴致,青年人拨弄着烤火盆,陪老人拉呱守岁熬年。老人则说:“忙活了一老’年’了,带孩子打个盹吧。”只有老人还在坚守(客观上讲,老人对睡眠时间要求也不算高)。也许是为了与一年一次回家的先人多陪守团聚一会儿,也许是留恋珍惜这渐逝的年末时光,亲自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许是在回忆一生中的往事,憧憬新一年的美好,或兼而有之吧。就这样吸着自卷的喇叭旱烟,直到金鸡报晓五更天。

理论上讲,子正以后,就已经是新的一天了,到子正时刻已经是守岁了,子正举行的各种活动也可以说是守岁的一部分。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天亮后才是新的一天。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可能与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关吧,所以守岁要通宵达旦。

壹点号实验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