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微信公众号:记忆携带,欢迎阅读全文。

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是在网上看到的以下片段。

这是一篇论文的节选,2013年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作者是研究员,而文中提到的师娘的先生,就是他的导师,正是该期刊的主编。

很不好意思的向读者坦白,第一眼,我八卦了。

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古今中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此处省略五百字。

你们不要想歪了,我浮现出的,都是好故事。

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个爱情故事。

111年前,有个外国的白胡子老头,他叫勃拉姆斯。

那一年,六十三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躯从瑞士赶往法兰克福,等他赶到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墓中埋着他再也见不到的一个女人。

他在墓碑前,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倾诉四十三年的情愫与四十年的思念。

四十三年前,勃拉姆斯作为音乐家舒曼的学生,第一眼就爱上了师母,克拉拉。就是墓主人。

此后,他与师母一起照顾病重的师父,三年后,师父撒手人寰。

暗恋了三年的勃拉姆斯在舒曼的葬礼上不告而别,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师母。

此后的四十年,他做了下面几件事。

1、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

2、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

3、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

4、一八七五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二十年;

5、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

6、他一生未婚。

最后,就是开场的那一幕,他在克拉拉的墓前拉了那首不知名的曲子,第二年,撒手人寰。

说实话,这就是我看到这篇报道第一眼脑海里浮现出的东西。

人都说西方人奔放,东方人含蓄。

人家勃拉姆斯忍了四十三年,直到临终都一言不发,只是拉了首曲子。

咱们这位研究员,相当于教授级别,这是咋了?

咋写的这么直白,而且就在导师主编的刊物上公开发表?

Oh, My God!

我忍不住用了李佳琦的口头禅。

抱着一颗八卦的心,往下看,越看越是一脑门子黑线。

他不仅对师娘表白,还对师父表白......

Oh, My God!

他不仅对师父表白,还对师父的父母表白.......,篇幅所限,我就不摘了。

Oh, My God!

这瓜实在太大,我hold不住。

但是看着看着,我忽然看出门道来了,我看到这位作者,赋诗一首。

说实话,我确实有一点呆若木鸡。

这该不是发错地方了吧?

他这是要投文学期刊,编辑出错?

发现也不是,因为我看到了一张表,一张肯定是理工科的表。

然后我就沉默了。

大概的原因,我已经猜出来了,好歹咱也是读过研的,学术嘛,知道一点。

我看到网上很多文章把当事人骂的狗血喷头,说实话,这位研究员,确有不当。

我们后面分析。

但我相信,这里面没啥八卦。

因为我看到论文中一段文字,贺导师与师娘结婚四十周年。

你就算一个人二十岁结婚,四十周年,该多少岁了?

想看如何个风姿绰约的网民们,还有兴趣么?

那你说,这是不是拍马屁呢?

肯定有这个成分,但我猜,事情大概是这么回事。

读过研的都知道,自然科学基金,很多时候,是养士用的。

研究生跟老板,都不乐意跟那种只能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老板,因为确实相对清贫。

那种研究,大都是基础学科,即使计算机这种工科,涉及自然科学基金的也往往是理论研究。

啥意思呢?

就是说这东西,企业是不要的,因为无法落地,无法变成产品推向市场。

可是理论也好,基础也罢,总得有人去研究,所以就成立了这类基金,用以资助此类研究。

实际上,最终往往只要交一篇论文上去就行了。

至于这个研究成果,未来真的有用,或者被束之高阁,很难为外人道。

大众听到这些,肯定觉得这是浪费,甚至这就是某种不正当。

但实际上,你读过研就能体会这里面的无奈。

知识分子他也得吃饭呀,如果你不设立这一类的基金,那都去跟商人混了,谁去研究基础学课或者理论呢?

有人要说,研究你就好好研究嘛,你写这都什么跟什么呀。

把师父,师娘夸两句得了,还没完没了,一夸就是几万字,你这个科研项目拿了200万,都干这个去了?

辛弃疾说“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人家一代文豪,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帮皇后陈阿娇打动汉武帝的,也不过卖了千金。

这个千金到底是一千两黄金还是一千斤黄铜,姑且不论。我们按贵的,就算它一千两黄金。

西汉的一两是16克,一千两就是16000克。

按照今天的金价折算,大概550万。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才卖了550万,这一个普通研究员,瞎掰了半天,也卖200万,确实,贵了。

这么指责的人,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你按照文章来计价,的确是那么回事。

但我前面说过了,基础基金,很多时候,是养士用的。

说白了,那就是在资助你这个人从事科研行为。

最终你也可以用术语扯那么一通,似模似样的交上去一篇,别人也没法指责。

这在学术中是很难较真的。

就像我昔日也写过、发过一些论文,除非我自己站出来,自己指责自己,否则你很难真的去说我曾经发表过的那些论文,究竟算是有成果的,还是瞎BB。

科研毕竟不是富士康的生产线,不可能安排一堆人去研究同一个方向,然后大家彼此互为印证。

很多时候,你研究的那一个点,全球就没几个同行。

这就是我所谓的如果你自己不站出来,别人也很难证明你到底在干啥,到底干了没干。

因为证明的成本太高了。

出于成本起见,对于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只能靠信任。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期刊对于文章本身,乃至对于文章引用过得那些文献,都是不复查的。

因为查,也只能是走个过场。

除了EI、SCI这种也许会让全球同行彼此检验,很多时候国内的核心期刊,它没有足够的成本去做这件事。

这意思就是说,主编未必有空去一篇一篇的看,就算看,很多文章,也看不懂。

学术学术,已经走到人类文明的边界了,它是没法量化的。很多时候,只能靠单纯的信任,但信任这东西,太没谱了。你懂得。

我相信这位研究员,对这里面的弯弯绕,门清儿。

何况他从事的又是个极其冷僻的专业,什么冰川。真够冷的。

我怀疑那期刊除了他,师父,师娘,也没有第四个人会看了。

或许正因为如此,他觉得,那就是张纸嘛,版面浪费也就浪费了,与其掰扯一些自己也觉得是凑数的,倒不如为师父和师娘写一篇见证四十年婚姻,甘守清贫坚持基础科研的祝福。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完全相信他的师父与师娘,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风雨携手人生路,肯定是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为了这个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相信他歌颂的那些师父身上的品格是高尚的,师娘追求的爱情是感人的。

这些我都信。

但是,这毕竟是个互联网社会了。

一切都联网了,再冷僻的东西,一旦联网了,那就肯定有第四个人看到。

你让网民们怎么想?

是觉得你师父师娘喜欢听马屁?还是觉得你师父主导的期刊,从来不校勘?

甭管找什么借口,这位作者本人的行为,极其不负责任,而且,事实上,他给他的师父,师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晚节不保。

在娱乐至上的当下,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不会给你任何解释的机会。

和其它媒体相比,我隐去了当事人的姓名单位,还替他们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解释。我相信,其他自媒体,绝没这么好心。

做人,要自重,尤其做学术。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这点小学生的道理不至于不明白。社会给予信任,就要自己反省,对得起这份信任。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