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还要手机发祝福短信吗』最爱的人过生日送什么祝福短信…
手机被公认为目前讨论最多的话题。孩子的恶魔,家长的噩梦,学校的痛苦。
在手机身上,发生过太多的悲剧。手机,仅就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有人为它荒废学业,有人为它纵身跳楼,有人为它变身为盗,有人为它亲情割裂,有人为它杀人犯罪。机不离手是常事,似乎无手机,有人就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端正思想,有节奏、有步骤、渐进式的推动进程。首先要明确,这种事急不来,要改变他,必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做到这一点,是基础。家长在思想上有了这种准备,那才能够开始改变。我们不是要孩子,明天就说不用手机;我们也不是,让孩子从此以后,都不用手机;我们更不是,让孩子觉得,手机就是敌人。这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是要改变孩子对手机的认识,以及对手机的使用方式。沉迷手机——发现手机的害处——理解手机的真正用途——感受手机对自己的帮助——合理使用手机,这才是清晰的思路。
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家长做好反思。这是孩子改变的前提。有时候我们只看到,孩子迷恋手机。我们却从来不思考,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其实,多数沉迷手机的孩子,是因为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关爱,觉得自己和父母无话可说,开始时用手机替代父母,到后来根本离不开。父母就应该思考,自己有什么没有给予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还缺这什么,找准了再弥补。家长淡化对手机依赖,立好标杆。很多时候,孩子是向家长学习。我们很多家长,自己一天到晚都是在看手机,这就是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引导,更糟糕的是,你没有教育孩子,停止用手机的说服力。所以,改变孩子,从自己改起,用事实说话,用行动影响。教会孩子全面了解手机的功能,改变孩子对手机的片面认识。
多数孩子都认为,手机是用来玩的,不是拿来“用”的。他们对手机的认识,区域化单项化。孩子遇到生字词时,用手机查查字典;孩子遇到难题时,用手机视频做做讲解;出现新鲜新闻时,让孩子看看报道;爷爷过生日时,让孩子拿手机发发祝福短信;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让孩子向慈善平台捐捐善款等。家长要找准机会,拿捏时机,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手机的多种功能。
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渐渐寻找手机的替代物。孩子爱用手机,最直观的说明,他们生活的单一性。我们必须带着他们,走走大自然,用心体会大自然。看到流水时,我们来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看见月光时,我们讲一讲李白《静夜思》的来历;看见橘子红了,我们回忆回忆小时候,与伙伴偷别人家橘子的事;看见春雨时,说一说接下家农田里的事,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相信孩子会发现比手机更有意思的事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