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记者——时代的展望者们仍然需要亲身向社会努力,以专业的眼光和深厚的笔力分析世界,向公众提供权威、准确、深刻的信息,追问真相,分辨是非,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传媒茶话会》特邀32位长江韬奋奖得主寄语青年记者。

寄 语

注:寄语顺序按届别排列

詹国枢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

记者是一个需要坚守底线的职业。如果你太爱钱,最好别干记者。如果你太怕事,最好别干记者。如果你太胆小,最好别干记者。因为,世上还有别的职业,比记者更容易挣钱,而且也不会惹事,不用担惊受怕。所以,年轻人要干记者,最好先想好喽,不要到时后悔。

李洪波

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经济日报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李洪波: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尤强的学科,在这上达天听、下接地气的无垠时空,需要无数善于虚怀而实干、博学而专注、热情而冷静、慎知而笃行、凝思而畅言、厚集而薄发、深入而浅出的实践者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各擅其长、比翼齐飞,最美的青春年华适逢伟大的复兴时代,因而值得中国传媒界的年轻朋友们矢志奋力、毕生追求。

何加正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人民网原总裁,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何加正: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既要有“情怀,责任,担当”,又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新闻人的最大幸运,在于和时代同行。时代赋予你职责和使命。希望新一代新闻人用勤奋、踏实书写好新时代新华章!

李新彦

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主任李新彦:

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对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寄予三点愿望。

一愿作时代尖兵,永立社会潮头。新闻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应作新时代的尖兵。这就要求我们永立社会潮头,练就一双慧眼,捕捉民生焦点;铸就一支神笔,字字切中时弊;热血热心热情,反映民间疾苦;客观公正公平,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二愿多出精品,先声夺人。首先,思想深刻、立意高远,乃是成就好新闻的根本。新闻需要随采随发的急就章,也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文采的精品力作。大部分急就章往往容易成为易碎品,一些重磅力作则往往能留下历史的痕迹。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能够写成重磅作品的素材,决不能敷衍、对付,偷懒、讨巧,急功近利是精品力作的大敌。

三愿精益求精,百炼成钢。新闻的魅力在于新,一篇新闻要有新内容、新人物、新视角、新形式、新语言,才能吸引受众。若要采写出引人入胜的新闻,采访必须深入,要有踏破铁鞋、穷追到底的钻劲,写作则应该卖力气,修改更要有舍得下功夫的韧劲。文章不厌百回改,无瑕之玉方始成。

陈泉湧

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科技日报原总编辑陈泉湧:

耕耘新闻四十载,浓缩笔墨八字铭:“兴趣、勤奋、积累、创新"。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仁共勉共荣。

兴趣是成长的动力,勤奋是成才的阶梯,积累是成熟的底蕴,创新是成功的翅膀。立志在新时代放飞新闻梦想的你,请相信这八个字的力量!

李占鳌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李占鳌: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衷心祝大家节日快乐。同时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要讲政治,宣传工作是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要重操守,传承和发扬优良新闻传统,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要强素质,强化互联网思维,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周跃敏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

创新路径千万条,先从不重复自已做起。

姜春勇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日报副总编辑姜春勇:

身处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能够与新时代同行,为人民讴歌,作为一名新闻人是何其幸运。不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我们必须牢记使命,初心不改,唯有热爱才有坚守,保持敬畏才能担当。不负信赖,“四力”并进,在一个时代的叙事里,必将有我们书写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会留下我们坚实的足迹。

齐淮东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大众日报编委、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网络新闻评论工作室主任齐淮东:

新媒体迭代更新,自媒体眼花缭乱,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效益不佳,很多媒体人迷茫、浮躁,少了认真、执着,多了应付、凑合,对新闻事业缺乏热情,对新闻精品缺乏追求。

作为党报新闻采编一线的老兵,我认为选择了新闻事业,就应坚守初心,把这项事业做好,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我、奉献社会,做一个有价值、受尊重的媒体人。就像那个挖井的故事,浅尝辄止、老是换地方,是挖不到甘甜的井水的。当然,你还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好融合转型。我在负责报纸经济报道的同时,也负责本报客户端的财经评论专栏《海岱财评》。两者形式不同,但共性是:都要有经济新闻事件和现象的洞察力和采写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坚守才能获得。

退一步讲,即便真的坚守不下去,要跳槽、转行,你总得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啊!采编业务能力,或称“码字”能力,就是媒体人的看家本领,是安身立命的本钱,练不好,到哪里都吃不开、立不住、难成大气候。反之,练好而舍弃,或者用之甚少,等于自废武功,殊为可惜。

谢国明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

新闻工作者身处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既要有万变之策,更要有不变之道。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希望年轻的同行坚守三个有:有立场、有底线、有情怀。

一是有立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信息无是非,传播有立场。每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坚守民族立场,爱国爱党,不为名利所缚,不为喧嚣所惑,赤胆忠心献真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立功立言。

二是有底线。信息传播至少应当真实、客观、公正。真实是最基本的底线。但是,带偏向选择事实虽是真事却不客观。拉偏架则不公正。认知有局限可以理解,偏听偏信偏见有违底线。

三是有情怀。人文情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标志性区别。规则无情、灾难无情、疫情无情,新闻工作者传播信息、评点世事,必须有人文情怀。凡是没有人文情怀、丧失基本人性的举措,传播时要多用用眼力脑力,看见看穿看开。多为真情善行喝彩,不为简单粗暴造势。

任学安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常务副召集人任学安:

自有记者这个社会角色以来,处身人人都是记录者、传播者和言说者的大时代,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的记者。他们记录得专业,观察得细微,思考得深邃,报道得职业,无一不是今时今日信息消费市场中最稀缺的资源。这是记者最难的时代,这是记者最好的时代。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祝福所有身为记者和想成为记者的人们。

舒斌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舒斌:

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政治素养是首位的,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掌握把握大势的能力。我们所写的报道和文章一定要站在拱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服务省委中心大局这个高度,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年轻记者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读原文、学原著,学思悟透,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

江耀明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中国铁建党校副校长江耀明:

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传媒越来越难做,文章越来越难写,记者越来越难当。既然选择了新时代新潮流的风口浪尖,就要带着初心与使命,勇立潮头浪遏飞舟,当好一名“明记者”:明白航向,明确职责,明晰事理,明辨是非,明亮天空,用我们的理想、理性与智慧的光芒,照亮自己的前程,为全速航行的时代巨轮增添一束光亮。

黄雄(右一)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中国应急管理报内参部主任兼广东记者站长黄雄:

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文章中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对新闻记者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在新闻战场上冲锋陷阵最坚固的“堡垒”。我见过很多年轻一辈的新闻人,他们敢想敢拼,有冲劲、有活力、有担当,我也见过一些媒体和记者在时代变革中陷入迷茫,在发展道路和人生轨道上迷失方向,得了“软骨病”。

任何时候,新闻理想都是新闻人的底气和自信所在。有理想,心中才会有梦想,笔下才会有人民。有信念,作品才会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新闻记者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时代在变,媒体记者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不能变。青年记者是崭新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全新时代的瞭望者,应谨记,无论身在何时何地,身处何岗何职,理想不可丢,信念不可弃。

王晓晖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

为国立言奔不息,为民鼓呼死不辞!

张显峰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高级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媒体副总编辑张显峰:

有人担心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会失业,事实上,越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越需要职业记者的激浊扬清、去伪存真。记者永远要对看到的世界多一念反问,对心中的疑问多一步追证。只有我们正念不息、脚头朝下,才可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期望,才可能担得起“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期许。

郑晋鸣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光明日报资深高级记者郑晋鸣:

首先,记者要接“地气”,迈开脚才能有灵气。记者就应该在基层,记者只有在现场,亲身感受、用心体会,才能写出有灵魂的稿子。

其次,记者要有眼力,将不易察觉的细节有机串在一起,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每一个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在岗位上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平凡人物背后都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记者要做的便是去发现这些“角落里的光辉”。

再次,记者要有脑力,经常思考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思考每一个事件背后的影响,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新闻报道没有正面、负面之分,它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推动事情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记者要把为百姓、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报道,只有这样,记者才能被称为社会的良心。

最后,记者要有笔力,关键在于有真感情。笔力可以练出来,但感情却很难造假。写文章、讲故事,记者要先完全融入进去,一定要先把自己感动了,真情流露胜过华丽辞藻万千。只有投入感情,记者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刘万永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青年报原深度调查部主任刘万永:

为受众提供专业且严肃的新闻,应当成为一个记者的业务自觉。

皮树义(前排右一)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皮树义:

新媒体五花八门,自媒体遍地开花,现在做一个记者已经没有多高的门槛,不过,做一个好的记者并不容易。网络时代,记者干的还是专业性的活,专业的活要有专业的人,专业的人要有专业精神。眼花缭乱,心有底线;千变万化,专业当家。坚守新闻专业精神,事实说话,求真务实,迎着问题上,向着基层下,贴着群众走,朝着深处挖,才能写出好报道,才能对得起记者称号。

卜宇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董事长卜宇:

在新时代坐标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在融合传播大潮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生动实践和火热生活中淬炼自己的作风,为增进社会光明与美好挥洒青春的力量。

邓兆安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邓兆安:

这是我一生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2016年11月7日,我作为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时间虽然过去五年了,但总书记深情讲述的“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殷殷嘱托,仍记忆犹心,常常在耳边回荡。

我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要时刻关注和倾听百姓的呼声,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就要沉到基层,深挖和传播闪耀着道德光辉的先进典型;就要勇于创新,百姓在哪里,传播平台就要延伸到那里;就要坚守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徐江善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

在媒体转型的剧烈变革之中,我认为,无论新技术怎样变革,新闻专业精神不能改变。

从历史看,新闻专业精神之树常青,近现代传播史的实践证明,每一次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对传统媒介带来冲击影响,但新闻的专业精神不可替代;从现实看,社会对真正的新闻、深度报道需求日益强烈,互联网技术越发达,碎片化信息越多,人们越希望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深度报道。如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记者王文志,近些年来重磅报道连连出手,赢得广泛赞扬和好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新技术带来的这种变化前所未有,媒体人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变革。一要充分认识智能化、数字化对人类文明重塑的浪潮不可阻挡。二要自觉投身媒体融合伟大的变革中,并在其中坚守新闻专业精神。三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媒体人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王金海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工人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王金海:

成为优秀记者要持“三多”:第一,多与高手直接接触,这相当于当面灌顶,建立信心、开阔眼界。要多参加业界学界的论坛、培训班,见到高手,要聆听、交流+交往。第二,多看经典,无论东西方都要看,国内的研究历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就够了。顶尖的东西看得多了,境界就高,想往下出溜儿都难。第三,在采访、制作、策划的实战中,多做有难度的事。涉水有深浅,收获各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珍珠。因此建议选择笨拙、放弃轻巧,因为这才是捷径。

陈霞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陈霞:

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记者,这个曾经耀眼的职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也渐渐褪去了它的光芒。面对诱惑,面对迷茫,我们一定要坚守初心使命,坚守理想信念,坚守良知底线,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守正创新,践行“四力”,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不负嘱托,不辱使命,彰显记者的尊荣与价值。

范维坚

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频道总监范维坚:

从事采访创作,媒体人首先面对自身意志的考验、品行的淬炼、体能的消耗和情感的煎熬,在艰辛的采访创作过程中,虽然结果未知但也要勇敢坚持,尽管无人喝彩却一直初心不改,忍受危险、困顿和质疑,挑战自身和外界的成规与局限,努力将各种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坚守良知并最终发掘真相。因此,在创作中,坚持和韧性是媒体人最为宝贵的品质。

俞佳友

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浙江日报全媒体服务专刊部主任俞佳友:

在坚守新闻理想的征程中,新闻人更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因为离一线越近,与干部群众越亲,新闻报道也就更鲜活、更有生命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新闻人把职业当成事业去做的时代,只有牢记“48字”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四力”,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与最爱的新闻事业同频共振。

秦杰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秦杰:

胸怀天下,笔下方有风云激荡;心系家国,纸上才见河山万里。寄语青年同侪。

齐东向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经济日报评论部常务副主任齐东向:

马克思有句名言,“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这句话也不过时,我们每个人正在通过各种形态的媒体看待世界、思考世界。

作为一名记者,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在描绘着世界的景象,见证甚至创造着历史,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呢?这个职业,值得昂首奋进!但同时也请记住,这每一个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让脚力更实、眼力更高、脑力更深、笔力更强,才是“如何写出优秀新闻作品”的正确答案。这需要坚守与积累,在拿到高分前,请别轻易离开。

朱国顺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朱国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记者的阵地更为重要了。众说纷纭需要眼光洞察真相,舆情起伏需要专业驭波蹈浪,社会进步需要思想引领航向。媒体人不仅需要记录历史,更需要解读变化,优化表达,在熙攘中瞭望远方,于无声处一锤定音。

邓秀松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邓秀松: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光;以内容为王,以创新为要,用优秀作品释放新闻力量;同时代共振,与人民共鸣,用真情实感提升主流价值影响力;坚守初心使命,激扬青春力量,奋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人。

石大东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石大东:

如大海里的灯塔、如深夜里的寒星、如荒野上的导航,越是嘈杂的时候,越需要方向的引领。而新闻人,便是时代舆论导向的引领者。愿青年记者步履坚定的走在这条大路上,给困惑者方向、让彷徨者坚强、予软弱者力量、为逆行者鼓掌……

刘海陵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书记和社长刘海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年轻记者,思想活跃,观察力敏锐,精力旺盛,行动快捷,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发表高质量新闻作品的最佳时期。

我们一定要紧追这个伟大的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深入基层一线,紧贴时代步伐,获取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事实,选取最新颖的角度,运用最透彻的分析,展示最优美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搭载最精妙的传播手段,为国内乃至全球受众和用户,准确报道新闻事实,传递中国形象和声音,表达中国主张,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