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间患者带来一个病号加诊,小助理还笑着说:“卢医生,您吃饭的时间都用来看诊,医术更好没错,但怎么还胖了!”言归正传,说回正题。
患者是一位年轻妈妈,刚生完孩子四个月,本该是满心欢喜的时刻,却患有严重抑郁症,一直在吃西药控制,说期间找了某名中医调理过,方子开的是柴胡剂,但是中西医都效果不佳,导致更加抑郁。
诊脉前我先看了一下患者的舌头,红而瘦小且舌面干,典型的阴虚内热(舌头瘦小代表阴虚,舌色偏红代表有热,舌面干代表津液不足),这种症状开柴胡剂当然无效,只看这一眼,我告诉她大致处方有了,用百合知母地黄汤加减即可。
患者双眼直视一脸懵懂的说:“怎么没有诊脉就下定义?”觉得有点神奇,但认识我的朋友应该晓得,其实这很简单。
我告诉她不着急,看病易懂病难,且吃且讲解。吃饭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她的病情起因非常简单,就是产后身体虚弱;然后自己看到汗蒸宣传,去汗蒸了几次,消耗掉很多津液;又恰好遇到一件事受惊,刺激到神经。
从她的经历看与前面舌诊情况非常符合,因此之前看的医生用柴胡剂加大量龙骨之类镇静药物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里要给大家讲讲“百合病”
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翻译成白话来讲讲百合病,患者经常把症状描述的非常细腻,或者夸大症状。因为很多症状都是主观意识非常强烈,你如果不去迎合他的话,他会一直跟你说下去。就比如这位年轻妈妈自己说的,为什么自己现在这么絮絮叨叨。
另外,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过度敏感,喜欢过度的观察,包括观察我们医生的面色啦,说话的神态啦。
所以前面中医调理无效,我朋友和她开玩笑说起这事的时候,她立马就很绝望,问是不是没救了,自己要死了。这类患者舌质往往是偏紫暗或者欠润,因为虚热灼伤津液,津液凝滞以后会产生瘀热,她目前舌头就是红而瘦小,舌面干。
方子为什么这么开(其实我开了五味药,但是有两味保密)。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三味药的作用,百合这个药甘平近凉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日华子本草》记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百合既能清热,又能养阴,善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瘥”(《本草经疏》),为治疗精神性疾病安神定惊之要药。
生地黄,可以养阴生津清热。味苦甘,气寒,沉也,阴也。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长于滋阴清热,又能凉血,“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
知母,除了能滋阴降火,还能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
方子解释清楚了,宝妈跟我说效果太好了,当天晚上就睡的很好了,很容易就睡着了,心情也莫名舒畅了很多,不那么害怕难受了。
前几天她还跟我打电话说,最近一直都很好。
说说汗蒸的事
其实我不是盲目反对,我只是希望大家谨慎。汗蒸并不是一种传统疗法,更不是一种古代就有的中医疗法。
汗蒸究竟好不好呢?中医治病有一种方法叫做汗法,也就是发汗。
汗法适用于表证,若表邪未尽,又有里证,须使用表里双解法,若病邪已全入里,则不宜再用汗法。
我们中医用汗法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个,发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是让你长时间的发汗,如果长时间发汗,就说明药物的计量开的过了,我们中医治病讲的是用药要恰到好处,凡事不可矫枉过正。
第二个,发汗之后,腠理疏松,宜避风寒。
第三个,发汗一定要明白病人的身体情况,体虚的人,除了用药要轻不能用过于辛散的药物之外,还要注意去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小柴胡冲剂里面,里面有一位重量级的成分是人参,为什么呢?那就要说你为什么会有外感,因为体虚了呗,必须要补你的元气,但不能一味开表。
再比如近代名医张锡纯,他给体弱的病人治疗外感发汗的时候,一般让病人在汤药里面加入大量的新鲜山药,我们知道山药是补虚的好东西,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注意补。因为你本身体弱,正气不足,即使症状调理好了,也容易反复。
所以现代汗蒸之类的疗法,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但绝对不能滥用。
啰啰嗦嗦说了一堆,就是告诉大家,有病看病不要盲目所谓养生,不然身体造成大病,花钱还遭罪。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如果你也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疼方面的问题,欢迎和我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