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迎春花开了。
郑焕宁
电影本来是伊克拉村的村民,由于家庭原因,带着儿子和女儿在村里租房子打工,维持了一家三口的生活。
永花说,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记得那时候房租交不上了,就只能投靠在亲戚家中,两个孩子越来越大,长久住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就带着两个孩子走出村子,去城市打工。德令哈、格尔木、乌兰……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已经成了永花一家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十几年来永花带着两个孩子走遍了海西州的市县,也吃尽了苦头。永花说:“在外面打工的时候,经常手里只剩十块钱,到市场觉得哪个菜都贵,不知道买什么好,因为今天的钱花完了,明天就没有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两个孩子慢慢长大,面临上学的问题。把钱掰碎了花,把日子往细里过,省下的钱供孩子读书,是这位母亲对两个孩子的责任和担当。“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一定要让孩子学知识”就这样,每月100元房租都难负担起的永花,“硬”是把两个孩子供到了大学。
儿子巴根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母亲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人读完大学。”2012年读完大一的巴根选择了辍学,和母亲一起打工供妹妹读书。“妈妈一个人实在困难,不得不这样做。”
2015年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脱贫攻坚的战役在德令哈打响,永花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后,第一书记和村社干部专程到格尔木市叫回了一家人。村干部考虑到永花一家属于无房户,又联系蓄集乡领导为她们解决了临时住房,并列入了易地搬迁户。
这些年在外打工,永花练就了一手做酸奶的好手艺,驻村扶贫干部在了解情况后,把永花安排在了合作社负责奶制品加工,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让永花更高兴的是,2016年7月,德令哈市林业局将儿子巴根纳入了生态管护员的队伍,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儿子每个月也有了2500元的固定工资。永花说:“真的没想到自己和儿子也能端上‘铁饭碗’。”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就在同一年,女儿大学毕业回到永花身边,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女儿顺利进入到德令哈德都酒店做起了出纳工作。曾经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的永花一家,现在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13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合作社每天做奶制品的永花,也有了进一步致富的想法。“因为以前有过养殖牛羊的经历,就想着能不能养奶牛,为合作社提供奶源?”想法有了,但因为没有资金,一直没有实现。
村里的得知情况后,鼓励永花放手去做,政府为她“撑腰”。2017年,永花通过“530”贷款项目(5万元贷款3年还清0利息)获得5万元贷款,加上家里的一些存款购买了5头奶牛,在柯鲁柯镇租赁草场做起了奶牛养殖。
脑子灵活的永花,售卖鲜奶的同时还自己加工奶制品销售。现在永花一家通过发展养殖业,加上护林员工资、低保收入、资产收益、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85元,这个数字是他们一家人精准识别前的近十倍。
2018年再走进永花的草场时,永花家的奶牛已经有13头了,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稳定,永花说:“现在市场好,我今年还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笑容在永花的脸上绽放。
原载于《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编辑:刘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