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步行15分钟,在上海会遇到什么?
咖啡馆,便利店,还是街心公园?
生活的角落里隐藏着更多的细节和可能性。
2022年国庆假期,澎湃新闻推出“一刻钟”特别策划,把目光投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向往诗和远方,也珍惜身边的烟火和日常。10月4日又逢传统节日重阳节,本篇聚焦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的“记忆咖啡馆”。
9月27日,位于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记忆咖啡馆。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为澎湃新闻记者陈少颖摄
看到记忆咖啡馆的店牌,“记忆”两个字直戳彭明香的神经。
她很好奇,即便自己不喝咖啡,还是走上前向店长了解情况。不久以后,她成为了一名咖啡馆的“老宝贝”志愿者。
“用一杯咖啡的时光,邂逅一段记忆。”这是记忆咖啡馆创立的初衷。
该咖啡馆位于上海浦东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20年12月底开始试运营,面向公众开放,不仅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是认知障碍老人找回自信的社交平台。
在这间特别的咖啡馆,老人们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支持咖啡馆运营,尝试共建记忆防线,同时也试图让其他居民更加了解认知障碍疾病。
“我想找回记忆”
每个星期四,彭明香都要在记忆咖啡馆待上一整天。上午上每周一次的店长咖啡课,下午作为志愿者制作咖啡。
对于“记忆”二字,今年74岁的彭明香一度很敏感。这几年,她明显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了。昨天做的事,隔天突然被问起,她有时一下子就蒙了。随手写的字,看上去也觉得写得不对。
老人在记忆咖啡馆(微信公众号“魅力洋泾”)
退休前,彭明香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她形容自己上课时可以“耳听八方”,就算背着身在黑板写字,学生在身后做什么,都能一清二楚。但令她沮丧的是,她发现如今自己经常丢三落四。
有一天,她开完门,钥匙突然拉不出来了,几番折腾无果,只好把钥匙插在门上,先进门想办法。后来她找来钳子,正准备把锁卸下来的时候,恍然大悟,应该把钥匙打回到原处才能拔出。
“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自己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彭明香心里着急,尽管没有确诊认知障碍,但她逐渐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差距,“其实压力很大,确实觉得自己老了”。
转机出现在一年半前,那天彭明香刚在社区学校上完古诗文,下楼时看到咖啡馆吧台,一下被记忆咖啡馆的名字所吸引,“我想找回记忆。”她心想。
记忆咖啡馆是浦东洋泾街道为创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特别打造的友好空间,集合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居民的力量,关爱认知障碍人群。
2019年9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三年来覆盖121个街镇试点。它们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体系。2022年9月,第四批49个街镇试点入列,至此,全市80%的街镇开展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9月27日下午,记忆咖啡馆内,有顾客在学习。
在咖啡馆做志愿者,彭明香接触到不少和自己情况相似的老伙伴,心情倒是放松了不少。她不仅学会了制作拿铁、卡布奇诺、美式等基础款咖啡,还了解了咖啡产地,跟喝咖啡的顾客也有交流。“出来做点事,跟大家说说笑笑,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她说。
在彭明香看来,来到记忆咖啡馆,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一整天在家里容易烦闷,有时找不到东西,就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越把自己封锁,越容易痴呆。”她打了个比方,她现在正努力把自己的记忆控制在坡上,至少不要像没有干预前下滑得那么陡峭。
就算值班期间卖出的咖啡只有十来杯,彭明香也感到很有成就感。她笑说:“顾客经常给我们竖大拇指,就算有时候搞错了,他们也很友好,不会瞧不起我们,来到这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老了也需要加油”
像彭明香一样的“老宝贝”志愿者,在记忆咖啡馆目前有18位,基本上都是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以及热衷公益的“老宝贝”,还有2位已确诊的轻度认知障碍老人。
9月27日,闲暇之余,余行汉和店长杨敏慧讨论国庆假期咖啡馆活动事宜。
记忆咖啡馆店长杨敏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首先会筛查“老宝贝”的整体状态是否适合志愿者工作。平时除了教授老人最基础的配方饮料制作,还会告诉他们咖啡豆的理论知识、食品安全最需要关注的事项,以及如何与客人打交道。
根据每位“老宝贝”志愿者的身体状况,店长会安排不同的岗位。在吧台操作对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记忆都有一定挑战,若是认知障碍症状明确的老人,安全起见,店长不会安排他们在吧台操作,而是让他们与客人多互动、多交流。
在这过程中,志愿者的队伍逐渐扩大。杨敏慧说,“社区的老人看到‘一日店长欢迎你们’,都会好奇什么是‘一日店长’,然后第二天他们就成为了一日店长。”
9月27日下午,正值“老宝贝”志愿者余行汉(左一)当班。
9月27日下午,记忆咖啡馆由余行汉当班。穿上明黄色T恤工作服,围上咖啡色围裙,别上姓名胸牌,他开启了时长2个小时的志愿者值班。当天顾客不多,零星有年轻人点上一杯咖啡,在馆内学习。放学后,也有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写作业。
余行汉平时就爱喝咖啡,在家也会自己制作。他的女儿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青年志愿者,在女儿的带动下,他加入了“老宝贝”志愿者的行列。
平时在家里,余行汉基本每天都会做饭,成为志愿者之后,让日常生活多了一份期待。“最关键的是,每个星期都有事做——礼拜二一定要来值班。”他说。
另一位“老宝贝”志愿者张银宝形容自己是个“好宝宝”。一想到第二天要值班或者上咖啡课,当天就要休息好,保证精力充沛,而且每次上班前都会把自己收拾干净,指甲也要修剪一下,“我很认真的,绝对不会今天报了名,明天又不来了。”
日间照料中心外,老人可以在小花园种植物。
和余行汉不同,张银宝此前对咖啡一窍不通。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做咖啡时,一时紧张,加冰块的时候手不小心重了一些,水“哗”一下都洒在了台子上。
“凡事都需要有‘熟能生巧’的过程,店长很耐心,不怪我们,一次做不好可以再做。”张银宝说,慢慢胆子就变大了,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除了常规工作,咖啡馆还会时不时组织活动,去年就带“老宝贝”志愿者们去陆家嘴咖啡节了解最新的咖啡讯息。“我们希望每一位长者到这里来,都能够更加快乐。”杨敏慧说。
在一次活动中,张银宝的画被采纳制作成了文创帆布包,她开心得不得了,赶紧拿回家给儿子儿媳“显摆”。她坦言,退休以后基本就在家里带小孩、做家务,现在小孩长大了也不需要带了,“在这里重新感觉到了自己被认同。”
在记忆咖啡馆,根据“老宝贝”绘画设计制作而成的帆布包、马克杯都被陈列在义卖区,该区域还有各种与认知障碍关爱有关的文创产品,所有的公益收入都会进入“万欣和·传家宝——洋泾认知友好社区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用以持续支持认知障碍家庭。
更让老人们欣喜的是,咖啡馆还会给每个志愿者颁发“咖啡师”证书。
“合不合格是一码事,但能有这样一个形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就感。老人各方面机能都在往下降,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把自己往上提,就是精神上的鼓励。”彭明香说,“大家都觉得我们老了,什么都看穿了,但其实我们也需要鼓励,老了也需要加油。”
王璐瑶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