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褚姓怎么读褚姓怎么读褚昱怎么读…

时间:2023-02-03 15:02: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悠悠岁月美丽的村庄3354真谈

位于油车城西南11.7公里处的平原区,108国道以西。

东临108国道,西毗褚村,南连东白,北接东长寿。总面积2.6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地资源,交通便利。1958年至2001年,是陈侃人民公社和陈侃乡党政机关驻地。

村名由来

原名“真肯”,有人认为有可能是由“秦坑”演变而来。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夸耀武功,这就叫“坑”。据传此处曾有秦军阵亡将士覆土夯实的土堆。也有人认为“真肯”是“陈侃”。

明代时,称为“陈铺”,显然是以望族姓氏与单位名称命名的。后来,将“铺”改为“侃”,意为陈姓村民崇尚追求刚强正直、和乐从容等美德。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设东白一都或二都,领都为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榆次西南路乡。民国八年(1919),属榆次第四区第十四编村,辖东白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与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设榆次第三区陈侃乡,辖陈侃、东白、褚村、内白、修文、东长寿6村。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属东阳乡、张庆曙光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约83户500人;1978年220户110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516户1540人,户籍人口476户1361人。户籍人口中,男749人,女612人;0—14岁348人,15—59岁821人,60—79岁163人,80—99岁29人。全部为汉族。

坐地户姓氏先有李、陈、肖等,后以肖、陈、李、褚、王为主。民国初年,王姓从怀仁迁入。村中另一陈姓祖籍河南。截至2014年底,按户主统计全村有9个姓氏:

李(112),肖(105),陈(95),王(70),褚(58),郝(17),魏(11),朱(7),张(1)。

历史大事

晋永嘉六年(312),匈奴人刘聪派刘曜北上攻榆次,并州刺史刘琨遣部将张乔战于洞涡河岸之武观城(今陈侃一带),张乔败战死。刘曜陷晋阳,刘琨与左右数十骑,携妻子逃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据明万历《榆次县志》记载,榆次城至太谷有3个递铺,陈侃铺为三铺之一。(递铺,即宋、元、明、清时传送官方公文邮驿的简称,后也兼营民间邮件传递,是全国性的官方通信组织。元制每10里或15里、25里设一递铺,有铺司1人及铺兵若干人。邮驿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步递,一是马递,另一就是“急脚递”。)

民国二年(1913)农历七月十三日,涂水(今潇河)暴涨村庄被淹,损失惨重。

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二十年(1931),两次遭潇河洪水淹没,水深两米多。

民国三十年(1941)~1973年,村址陆续迁至现村址。

1956年,成立“恒光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全村通电。

1964年前后,通往108国道的小路取直,建起大门,取名“跃进门”。

2006年,修缮村内道路。

2009年,通蔺郊水,村民吃上干净、健康水。

古今人物

(一)综合名录

陈永立,清道光壬辰科文举人,曾任(山西)介休县教谕(从八品)。

肖五蛮,人称“陈侃五”。从小喜爱民乐,22岁随赵改全和太谷“郝村三”师傅学艺。他吹奏出的“四大套曲牌”委婉动听,在唢呐、管子方面更有独特之处,还能模仿老艺人毛毛旦、盖天红等特殊唱腔。“陈侃五”走到那里,那里总是围着一大群人听,在吹奏到最精彩处时,人们齐声喝彩或以吹口哨表示赞赏。

褚利生,1956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大学,就职于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高级教师。

褚昕爱,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职于榆次九中,中小学高级教师。

史晓丽,女,1970年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职于榆次二中,中小学高级教师。

经济发展

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为主。21世纪后养殖业成为村中的主导产业,并成立有博瑞奶牛养殖园区、威凯奶牛养殖园区、东宏奶牛养殖园区及尚品天香畜牧开发公司。蔬菜种植也有一定发展,种植业则以种植玉米为主。2014年底,全村拥有耕地面积为2803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112亩,主要品种为玉米;蔬菜种植面积为158亩;养殖户58户。

民国《榆次县志》记载,村里生产的“饧糖”曾闻名榆次城乡。20世纪50、60年代,村集体办有酱油坊、醋坊、豆腐坊、粉坊,在周围村庄有名。现村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物资供销业、金融服务业等。

公益事业

民国三年(1914)三月,初级小学成立,有学生47人,其中,女学生8人。解放后,成立村小学。1952年,成立扫盲班。2004年,新建小学,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服务于陈侃、东白、内白3村。2014年小学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14人,在校生157人。有幼儿园1所,设3个班,有幼儿8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113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66人。

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94.7%,新农保参保率达54%,60岁以上有200人领取养老金。

1963年,通有线广播,2008年,建立文化大院。2009年,通有线电视。

遗踪古迹

曾有:大佛寺(三进院,占地五亩,院内八棵直径五六尺的老槐树)、女娲娘娘庙、关帝庙、观音庙、天罗殿、河神庙等10座古寺庙。

古村街道呈“吉”字型,有五道门,位于“吉”字的五个边头上。传说村境内曾有陈探花坟,坟内有福禄寿喜四个石人和十二生肖石像。

民国《榆次县志》载,“陈侃村还曾有春秋战国时期智伯遗址——蓝台。”

现存青色砂石质陈氏家族石牌坊1座。该牌坊位于村东北约700米,南面石刻行楷楹联1幅。上联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下联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额题“永言孝思”。

武观城,曾是夏朝启王幼子的故城。也是榆次历史记载中的最早城池。《清一统志》太原府载:“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陈侃村,一名武观城。”《永乐大典》卷五二零四引《元一统志》:“今(榆次)县西南乡尝名武观,其城为武水所毁。”《竹书纪年》称:“王(即夏启)放武观于西河”,后筑武观城。《水经注》:“洞涡水西南流经武观城西北”。

民情撷要

农历三月初六为陈侃村庙会。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褚 村

位于榆次城南13.3公里的平原区。东临陈侃、内白,西毗西白、王都,西南连东阳镇要村,南接东阳镇西阳村。面积3.59平方公里。村东有108国道,南富民路穿村而过。境内有耕地资源。

村名由来

曾名“施(或寺)家庄”。后为“里美村”。明中后期褚氏一族兴起,产生了褚尚书,为壮村声,更名为“褚村”。据明朝都察院左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总督仓场褚鈇撰的《圣历乡重修保安寺记》记载:榆次西南二十里为褚村乡,古名圣历,圣历者,古圣贤经历之地也。宗家上世(褚鈇先祖)徙自河南,占籍东白里,后缘族人众多遂以褚名村焉。选居褚村,以耕读为业守家并发展畜牧业,后人称褚村为褚家“牧场”。三世祖褚福原始创田宅于杨安,后人称杨安为褚家“农场”。褚鈇出生于杨安,死后葬于修文,后人称修文为褚家“坟场”。以上史料说明,褚村由“里美”改之,确与褚尚书家族有关,是以褚姓命名的村庄。

古村庄分为北、南褚村。1980年左右,村庄整体南移到地势较高处后,南北褚村之分消失。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属东白一都或二都,领都为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西南路。民国八年(1919),是第三区第十八编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与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属第三区陈侃乡。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属东阳乡、张庆曙光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历史大事

清雍正九年(1731),开天顺渠。

1965年3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该村“粮食增长幅度快先进集体”称号。

1970年12月,褚村桥建成。

1980年后,村庄整体南移到较高处,新建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199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褚村“计划生育先进村”。

1994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新建温室110亩,到2012年底新建改建温室拱棚累计达到650亩,历年被镇政府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先进村”。

2007年9月,占地17亩,褚村和西白村共同新建褚西联校。

2008年6月,新建文化休闲农民公园,占地12亩。

2012年4月,农综项目启动,总投资372万元,其中打井5眼,机井下卧16个,深埋管道2.9公里,电缆5.2公里,硬化道路9.2公里,植树12600株。

古今人物

人物介绍

郝维藩(1873年~1948年),字子屏。幼丧父母,赖祖母耕织供其读书,成廪生。光绪二十年(1894)后,先任塾师,继而在凤鸣学堂、县立高小任教、任校长。八年抗日战争期间,维藩发誓不给日本兵行一礼、鞠一躬,为此他八年不进榆次城,毅然返回褚村开办“退一步斋”私塾,集远近30余名学生教读经史。他对路西抗日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千方百计掩护,他的“退一步斋”竟成了八路军和地下工作者落脚接洽的联络点之一。维藩为人刚直,擅长文学,早在民国初,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便仿骆宾王《讨武氏檄》格调写了《讨袁檄文》,学生爱不释手,多有背诵者。他还选编了古文50篇,辑成《操觚轨范》一书,付梓石印,学生受益良多。抗日烈士史子谦、名医王鼎三等皆出其门。民国十七年(1928)曾获学生联名敬赠的“诲人不倦”金字匾额。

经济发展

向以粮食种植为主。1949年全村拥有耕地4000亩,1978年为3750亩,主要物产有玉米、小麦、高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199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村民开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并成为支柱产业。2003年褚宝玉成立晋中民益种植合作社,占地面积80亩,建拱棚56个,产品以西红柿为主,主要销往武汉等地。

截至2014年底,耕地3744亩。其中,粮食作物3300亩,主要品种有玉米;蔬菜种植1000亩,包括设施蔬菜450亩,温室大棚52个。

村里曾开办过饼干厂。现在村企业有2008年成立的榆次双宇醋业责任有限公司。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16户,商业6户,服业2户,建筑装璜业6户。

公益事业

民国十八年(1929)2月,成立褚村北社初级小学,有学生28人。民国十九年(1930)2月,成立褚村南社初级小学,有学生21人。1946年,成立初级小学,有学生21人。1952年,成立完全小学。1971年,成立单办初中。1973年,初中撤并至修文中心校。1977年~1979年,曾办高中。2007年9月,褚村和西白村共同新建褚西联校,占地17亩,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8平方米。2012年,小学撤并至褚西联校。2014年联校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8人,在校生109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生264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120人。

1970年,建保健站,医生荣计生。1975年,建卫生所。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新农保参保率达95%,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207人。

1948年,成立褚村剧团,主要艺人有白秋生等。1953年,通有线广播,2008年6月,新建文化休闲农民公园,占地12亩,内有文化大院、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现有的文艺活动形式有锣鼓队、老年舞蹈队、老年戏曲票儿班。

遗踪古迹

曾有保安寺、文昌庙、关帝庙、观音庙、真武庙、圣母庙、龙天庙、财神庙、河神庙古寺庙,以及东、西两个门洞等。

保安寺,明万历《榆次县志》载:“保安寺,在褚村,金皇统九年建,明万历年重修,尚书褚鈇为记。”此寺三进院,塑诸佛圣像,东廊塑观音、罗汉,西廊塑地藏十王及圣贤、伽蓝等,寺对面有乐亭,曾是榆次乡村中较大古建筑之一。传说寺内有狐仙,非常灵验,还有放光的碌碡宝贝等。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王香村

位于榆次城西南15公里的平原区,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东侧。东临北田镇巩村、小赵村,西毗修文镇东白村、杨安村,南连东阳镇魏岳村和太谷县河西村,北接修文镇长寿村与北田镇西双村。面积约4.43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地、水资源,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村名由来

古时候,有一王姓人家迁至村里,以种田和榨油、卖油为生。因其经营油坊生意兴隆,故取村名“王香”。20世纪70年代以前,王香村以河道为界限,河道以南称为“王香”,河道北称为“王香庄”,但在行政上一直一个村。后村庄连成一片,“王香庄”随之消失。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属东白都,领都为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西南路(乡)。民国八年(1919),属第三区第十五编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属第三区魏岳乡。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属东阳乡、北田红旗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约200户800人。1978年270户140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620户1700人,户籍人口625户1710人,居本镇第五位。户籍人口中,男903人,女807人;0—14岁584人,15—59岁863人,60—79岁229人,80—99岁34人。全部为汉族。

村里最初有王姓,后有倪、郝、任、李、路(有路家街名)、赵等姓氏。任姓与东阳镇谷训村任姓同宗。郝姓由榆次城东关迁到王香村南。赵姓约在清代末,叔侄二人由太谷县范村镇王公村北上迁到村北王香庄,后人分为两股,已传至第七代。

截至2014年底,按户主统计全村有58个姓氏:

郝(142),赵(116),李(56),王(46),徐(23),郭(18),刘(17),申、路(15),任(14),张(13),武(12),常(11),闫、成(9),倪、程、田、杜(8),孟、牛(6),白、温(5),潘、单、韩、乔(4);宇、杨、封(3),侯、魏、秦、翟、范、邢(2),周、祁、要、薛、石、肖、彭、邸、丁、冀、岳、宁、段、董、代、贺、吴、冯、何、宇文、陈、梁(1)。

历史大事

1959年,全村通电。

1979年~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承包到户。1995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

1996年,新建戏台,修建村北入村柏油路。

2006年,全村街巷硬化成砖路。

2012年,修建农民公园。

古今人物

(一)综合名录

段瑞荃,1943年生,中共党员。曾任榆次农牧局副局长、榆次蔬菜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榆次市市长助理等职。1985年,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广第,小名二狗子,1955年生,1973年入伍,200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正师级干部。

程玉凤,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职于榆次修文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

经济发展

向以粮食种植为主。1949年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550亩,到1978年减少到4816亩,主要作物为玉米、高粱、小麦等。2007年郝林慧成立的晋中市亿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园区面积50.3亩,主要养殖奶牛,牛奶主要销往蒙牛乳业。2008年郝智慧又成立晋中市锦宏奶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园区面积60.7亩,所产牛奶主要销往古城乳业。两个园区可容纳奶牛1500头以上,建有高标准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截至2014年底,耕地面积4769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850亩,主要品种是玉米、小麦;蔬菜种植面积4250亩,主要品种是茴子白、白菜等;林果培植有少量苹果;规模以上养殖户2个,专业养殖园区2个,主要种类有奶牛;苗木种植面积约50余亩,主要品种国槐。

2014年,村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25户,均为小型家户个体经营,另有个体商店5户,主要经营日用、副食品,为村民生活提供方便。

公益事业

民国元年(1912)2月,成立王香村初级小学,有学生46人,其中女生1人。1949年,成立完全小学。1970年,成立中小学一贯制学校。1976年,因学校校舍老化,迁址另建。1995年,投资65万元,新建学校教学楼,占地面积5094平方米,建筑面积1095平方米。1997年,成立幼儿园1所,1998年,初中撤并至陈侃乡一中。2011年,杨安村小学撤并至王香村小学。同年,新幼儿园建成,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14年,2014年有小学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8人,在校生161人;幼儿园设3个班,有幼儿约40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约140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约45人。

1961年,建村保健站,赤脚医生有倪林、郝丙英。1976年,成立村卫生所,医生郝丙英、郝智慧、郝林慧。2003年,成立第二卫生所,医生是赵智斌。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加率达95%,新农保参保率达98%,60岁以上有263人领取养老金。

1950年,成立秧歌剧团,主要演艺人员有任三梅、赵全儿、郭海印、郝拴锁等30余人,经常去四周邻村演出。1962年,通有线广播。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秧歌剧团停止活动。此外,村中有锣鼓、铁棍、背棍、挖棍、旱船、高跷等传统文艺形式。2011年建农家书屋,拥有图书1200册。2012年,村中农民公园竣工后,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蹈队,每天在此健身娱乐。2014年7月1日,王香村书画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王香书画协会,会长是郝榆平,会员有李锐、徐桂枝、赵正兴、闫二保、杨长华、郝玉山、李贵文、冯兵娥等人。

遗踪古迹

王香古村落布局为:阴阳一河分,三才三沟匀寺庙,五行布、八卦路外通。即:村中一条河呈东西流向,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是为“阴阳”。村中有南沟、北沟和老堰沟成天、地、人“三才”状。寺庙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是为“五行”。村周有八条路通向邻村、形似“八卦”。村中古迹曾有:一寺一乐亭,两阁两文昌,七庙三门楼,过街六门洞。一寺即清信寺;一乐亭即圣母庙前戏台;七庙即圣母庙、菩萨庙、龙王庙、文昌庙和三座关帝庙,

古树曾有“两楸、一柏、九杨、十八槐”。现仅存古槐4株,其中杜永瑞院内古槐,树龄约1000年,树高约12米,胸围4.5米,冠幅6米。

清信寺,清乾隆《榆次县志》记载,其建筑格局为三进院,规模宏大、构建华丽,正殿有悬塑,号称“小西天”,寺对面有乐亭一座。1948年为晋中战役中曾是阎军8总队驻扎处,故此寺毁于其时。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王 都

位于榆次城西南20公里的平原区。东临褚村、西白,西毗陈胡村,西南连东阳镇要村,南接东阳镇西阳村。面积0.52平方公里。村北有北富民路,村东有南富民路,交通便利。

村名由来

王都村约在周朝就已形成村落,曾是古涂水邑治所,是榆次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

据《春秋舆图》记载:“涂水故县在今榆次城西南二十里”,大约陈侃、王都一带。王都村处在古涂水(今津水河)与洞涡河(今潇河)交汇处,极有可能是古涂水邑治所。古代王都村又属圣历乡。村西南的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有尧庙,“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先君者、先王也。王都村名很有可能是以历史经历而命名。

相传,王都原名皇都。最先该村以“白”“王”两姓为主,而“白”姓有人以“白”、“王”两姓组合为“皇”。后由于“皇都”有“犯上”之嫌,官府便要查办此事。白氏家族惧怕遭殃,纷纷迁居他乡。还有一说是:两姓因一眼水井发生争执,白姓败诉而迁走。有的迁到村西南七里的地方开辟了白氏新村,命名为“开白村”;有的迁到村东五里的地方,命名为“东白村”。由此“王”姓家族就把村名改为“王都村”。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属胡乔二都,领都为南关四都。清康熙中期后,属西南路(乡)。民国八年(1919),属第三区第十四编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与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设榆次第三区王都乡,辖王都、西白、逯村、开白、要村、陈胡、述巴、西胡乔、胡乔营、南疃10村。1956年,属东阳乡。1961年12月~2014年底,依次属张庆曙光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历史大事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天云等开王都渠,先后引洞涡水与金(津)水河水灌本村和周边六村土地百余顷。后只引金水河水独灌本村土地六十顷。

清道光十一年(1831)农历四月初三,村内资圣寺发生火灾,烧殿宇梁柱及赶会商贾,受火灾者数十人。因火灾,商贾纷纷逃离,货物寄存在“郑兴隆”,因此而发财。至今流传着“火烧王都寺,发了郑兴隆”的民间传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都村是榆次教民最多的村庄,7月13日,全省闻名的义和团首领什贴人姜晋华亲率义和团民500余人攻进王都村,挫败了教民雇佣的冀鲁“勇夫”,焚烧了王都教堂,教民有的被杀,大部逃窜。

1953年,设立榆次第三区王都乡,王都为乡政府所在地。

古今人物

一、人物介绍

马维麟(1893年~1972年),字趾祥。生于中医世家,幼受家传岐黄之术熏陶,尤精于伤寒病和肺伤的治疗。对贫穷患者,往往不收诊费,且馈赠药物。1938年,他因拒绝给榆次城内的汉奸头目看病而遭来报复,致使其妻受到恫吓,忧愤而死。维麟奋然以医术服务抗日,携次子带药物应征而去。1938年6月18日,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来五台县松岩村军区后方医院,维麟主治中医科疾病,白求恩主外科,二人配合默契,治愈了大批伤病员。曾给聂荣臻司令员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麟调忻州专区医院工作,1950年返回故里。临终前将珍藏的祖传医书大部分赠给大队卫生所和医学爱好者。

王维则(1916年~1946年),原名寇凤岗,又名继谦。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参加了抗日活动。1938年由吕惠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榆(次)太(谷)路西公安队队长兼公安局副局长、代局长。他还配合地下党的内线工作人员争取了不少日军内部的中国人。1946年春,阎军69军的一个排从克难坡返回太原,经大张义村敲诈勒索,王维则率7名公安队员和1区民兵将阎军全部俘虏,缴获步枪30余支。是年5月14日,王维则率队在南庄执行任务,由于叛徒告密,被500余阎军包围,寡不敌众被俘。被残酷折磨后,壮烈牺牲。

二、人物名录

郝磐,明天顺三年岁贡生,任涞水县主簿(正九品)。

王良,字从善,明成化八年岁贡生,任襄府伴读。

郝绍贤,清雍正六年岁贡生。

贾明奎,清道光元年副榜贡生。

王徽五,清光绪子科文举人字慎斋,任拣县(今河南省林州市)知县(正七品),曾参与清光绪版《榆次县志》的采访编辑。

公益事业

民国八年(1919),成立初级小学,有学生95人。1972年,成立小学。1980年,成立初中。2010年,村委集资新建学校一所,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2001 年,初中撤并至修文中心校。2013 年,成立幼儿园,现设3个班,有幼儿85 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350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150人。

1970年建保健站,医生马维麟。现有1所卫生所,负责人付狗伴。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8%,60岁以上有515人领取养老金。

1953年,通有线广播。2008年,建立文化大院。设有: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其他文艺形式有锣鼓队。

遗踪古迹

曾有资圣寺、菩萨庙、关帝庙、财神庙、真武庙、三官庙、龙田庙、圣母庙、南庙、观音庙、梵王宫、玉皇阁、太清观等古寺庙,以及七道门等。旧《榆次县志》记载有“资圣寺”,规模宏大,前有精美的乐亭,清道光十一年被烧。现存古教堂遗址以及4株古槐。

民情撷要

农历四月初四至四月初八是王都村古庙会,会期5天,会场在村北3里,以交易大、小家畜为主。旧时会场还有宝棚圪洞的赌博场所等,是榆次农村庙会中的著名大庙会。现在庙会演变为一天。

村中现有20世纪90年代新建王都天主教堂,2001年12月登记批准为榆次区宗教合法活动场所。

故事传说

长寿老王头 民国版《榆次县志》记载:王二班,王都村人,60岁才受佣于东阳北社赵善长家做事,忠实勤快,任劳任怨,当主人传至第三代时,王二班仍精神矍铄,十分康健。忙中偷闲时,他特别喜欢与小儿嬉戏,有时小孩子见他慈眉善目,常以恶作剧捉弄于他,可他从不发火。人们见他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常问起他高寿几何,他总是含含糊糊,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出于谦虚,总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总是憨厚地回答:老王头是也。由于他身份低微,人们并不太关注他。有个知其根底的人透露:他是清嘉庆元年生,卒于东阳北社时,享年130岁。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西庄

位于榆次城北11公里的黄土丘陵区,涧河西畔。东临神堂沟、李家河,西接小峪口,南毗苏村,北邻东、西沛霖。占地总面积1665亩。

村名由来

清乾隆《榆次县志》记载:“沛霖村,至县三十里,东庄里、田家庄、田家湾,上三村附。”由此推断,“田家庄”即现在的西庄,是先以姓氏命名,后根据方位与涧河之东的东庄相对应而更名为“西庄”。

隶属沿革

明朝以前,属龙门乡。明清时,属左付都,领都为在城六都。清嘉庆年间,属东北路沛霖的附属村。民国八年(1919),属第五区第十编村沛霖的附属小村。抗日战争时期,属日伪政权管辖。解放战争时期大部时间里,属国民党阎政权管辖。1953年10月,属第四区沛霖乡。1956年,属大峪口乡。1958年~2014年底,依次属鸣谦东风人民公社、沛霖人民公社、沛霖乡、乌金山镇。

公益事业

民国六年(1917年),成立小学堂,校址在田云录院西房内,由西沛霖村人陈嘉会任教师兼校长,有学生2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西庄小学校,校址在戏台后院西禅房,四级复式班小学,曾由焦云熙、王四妮、马俊秀、崔宗孝和王林香等人任教,学生40余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五年制小学,校址在现村委会院内,教师增至3名,田海庆、要贵云先后任校长,学生50余名。20世纪90年代,改为两级复式教学,田雪梅任教师兼校长。2005年,小学撤并至沛霖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2014年底,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6人,其中大学本科5人。

1975年,成立村卫生所,医生田翠峰。1995年,聘任返乡医科大学毕业的李铁柱为医生。2005年,扩建村卫生所了,面积33平方米,李铁柱自费添置了医疗设备,开设了中西药房。2008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2011年,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90%,新农保参保率达90%,60岁以上有50人领取养老金。

历史上村民有喜好文娱活动的传统,吹拉弹唱,能者很多。“涧河计狗旦”的秧歌,曾在榆次城北乃至寿阳一带小有名气。村社火文艺队表演的旱船、高跷、大头娃娃、二鬼摔跤等曾多次参加区、乡组织的文艺表演。1976年,通有线广播。2010年建文化广场。现有锣鼓队一支,队员25人,队长赵丁连。舞蹈队一支,队员21人,教练高万荣。每逢节假喜庆日,这两支队伍常盛装助兴。

遗踪古迹

历史上境内有烽火台一座,高4.5米,周长13米。现存三官庙及乐亭一座,还有古地道、田氏买卖碑、村出水口的“镇叭咀”以及龙泉老井,日出水量可达三四百担。泉水清澈,清凉甘甜。

另尚存古槐2株,虽主干已空,但仍枝叶繁茂。其中一棵主干直径在1.5米以上,高达10米,树冠盖地80余平方米。茶树众多,直径在40公分以上者有十几株。这些茶树原产于云南,元朝时引进,现散立田野。

三官庙,位于村东口,为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9平方米,木、石、砖混合二层建筑,建于1.4米高的台基上。底层为砖石砌窑洞3孔,平顶,前檐为砖雕仿木结构,上承冰盘檐,砖斗拱单翘三踩,拱垫板间雕有花卉图案。二层正殿为砖木结构,面宽3间,卷棚硬山顶,二层斗拱为三踩单下昂,龙首耍头。前檐廊下存石碑座3通。之下原建有东西禅庭、钟鼓楼各一座,悬挂大铁钟,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时毁损。2011年,重新修缮。古乐亭:砖木结构,斗拱莲花,前悬山,后歇山,蔚为壮观。有人评论曰:前观龙凤呈祥,后观出将入相,左观六合同春,右观福寿无量,综观十全十美,实为奇巧风雅。戏台与三官庙已被列入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传说

女儿坟

相传很早以前,西庄田氏有一女,年方二八,才貌双全,芳名远播,被朝廷选中秀女。不知何因一直未有人来迎,派人多方疏通未果。按照朝廷律条,但凡被选中的才女,无论什么原因也不准出嫁,但绫罗绸缎、佣人丫鬟却能享用。正当妙龄,日日在家枯坐,纵然玉粒金餐也难下咽,“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就这样日复一日,花容凋零,郁郁而终。京城派人来安顿后事,遂葬于西庄村西的“铁匠沟”边,并立贞节牌坊。

20世纪70年代,在此还能依稀看到几块青石墩。“女儿坟”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大峪口

位于榆次城北14公里的土石山区,清水河畔,乌金山等众多山脉的入口要冲。东临海底岭,西毗胡家湾,南连小峪口,北接平地泉。面积8平方公里。境内有水源、煤炭、粘土、河砂、石料等资源。榆罕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重要。

村名由来

立村时间大约在唐宋时期。旧《榆次县志》记载:“铁冶,在县西北三十余里,寺谷村,古出铁矿,今失其处。宋尝于此置冶,址微存。”“寺谷村”即大峪口村,因村西北海螺山上建有唐代有名的“洪圣寺”,又地处山谷要冲而得名。村北靠海螺山和洞顶山(五虎山),两山之间的清水河(又名黑河、寺峪河)穿村而流,两岸是土岭、沟岔,地形复杂。顺着峪口向北即进入煤矿区。全村人口分住五片区域,村中心建有玉皇阁、村公所和戏台,从高空鸟瞰全村像一个“大”字,故改名称“大峪口。

隶属沿革

明朝以前,属鸣谦乡。明清时属寺峪都,领都为在城一都。清嘉庆年间,属西北路。民国八年(1919),属榆次第五区第八编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部时间里,属日伪、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10月,设第四区大峪口乡,辖大峪口、平地泉、东沟、胡家湾、小峪口、西沟、海底岭7村,后辖12村。1958年~2014年底,依次属鸣谦东风人民公社、沛霖人民公社、沛霖乡、乌金山镇。

历史大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21日,几十名日军从榆次城内窜出,先在聂店、流村、小峪口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一路来到大峪口。闻讯后,男人们大都躲到村外,妇女、儿童钻进地窨中躲避。日军发现后把窨口的一把扫帚点燃扔进,引着地窨内的一大堆谷草,在里面躲藏的47人全部被熏死。这次全村有52人遇难,6人受伤,70%的房屋门窗被烧毁,粮食用具和猪羊鸡狗大都被抢掠、捣毁和杀死,史称“大峪口惨案”。

民国二十七年(1938)1月13日,日军追赶晋绥军,闯入大峪口村疯狂烧杀抢掠,共有5人被残杀,8人被打伤。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前线指挥部从长凝峪壁村迁至大峪口村,驻扎于村东王翠玉院内。并于下旬在徐向前指挥所召开中共太原总前委扩大会议,总前委成员和各部队领导人30余人参会,彭德怀主持会议,宣讲“中央军委关于中共太原总前委和太原前线司令部组成人员的决定”,确定太原战役的作战方针。会议于29日结束。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称“大峪口东方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中建立大炼钢铁冶炼厂,堆放矿石,兴建炼铁炉,民间无计其数的家具金属饰件、器皿投入炉中焚化。

1970年~1977年,3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村插队落户。

1985年8月13日,大峪口村刮起龙卷风,刮倒刮断树木2042株,直径0.75米的百年老槐树被连根拔起。

1991年12月13日,大峪口村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进单位。

2001年12月26日,村发生特大持枪“胡文海杀人案”,致14人死亡,震惊全国。

遗踪古迹

历史上曾建有洪圣寺、大王庙(院中曾有一株四五人合抱的古榆树)、真武庙、四旺庙(内供木雕神像),4座古寺庙无存。宋代建有“铁冶”场,明万历版《榆次县志》有记载。现存玉皇阁与村南望龙垴上文昌阁遗址。太原前线委员会旧址,位于大峪口村东王翠玉家,属榆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圣寺,旧版《榆次县志》有载,为唐代所建。传说此寺有暗道。半山腰有黄红紫三彩流砂。洪圣寺碑文有记:佛居三界,众念四生,现形于东土之中,塑像于梵宫之内,护佑民生,不时抚养。爰开元元年。(下缺)

玉皇阁,20世纪初重修。东建文昌庙,西建关帝庙,对面曾有精美古乐亭1座。

大峪口供销社旧址,位于村西北部,坐东朝西,面宽12间,砖混结构,钢木三角架,水泥板制外檐,窗台与前檐方柱用石子水泥罩面,整体呈长方形。房檐前额中间有红色五角星,两旁水泥制隶书“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标语,具有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

民情撷要

历史上农历四月初八起会。会期三天的龙王山(乌金山)传统古庙会,由大峪口、龙白、高壁、蒜峪、平地泉、左付、沛霖、神堂坪八社村轮流组织。庙会内容有接神、送神仪式即八社村每年轮流有一村从水晶院请二尊菩萨,谓之“请神”。次年,庙会之日,该村即将所请菩萨送至接神坪,谓之“送神”。民间多还有社火表演、上香还愿、吃斋饭等场面,还有戏班在寺院的乐亭唱戏助兴。1992年开发乌金山旅游,四月初八庙会在大峪口举行。21世纪初,大峪口村又新起庙会,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一,为农副产品交易会。

故事传说

崔山亮两治毛鬼神

早年间,榆次北山大峪口村有个后生叫崔山亮,从小孤苦,家中无一亲人,单靠推车卖煤度日,由于他心眼实,人勤劳,推的卜拉只(手推车)因比一般人的大,装得多,故赢得好的声誉,日子还算过得去。

有一次,劳累的崔山亮回到家里,一进门就倒在炕上,虽然是个粗线条的光棍,但他仍然发现家中肯定有人来过,平常不用的一些东西被翻乱了,他去左邻右舍打听了一番,谁也不知道这回事。他心想,家里根本没啥值钱的东西,就没有放在心上。谁知一连几天,家里都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他索性买了把大锁锁住家门,谁知回来后还是老样,他心中好不惊疑,于是打定主意,非要查个一清二白。

第二天他假装早早出门干活,溜了一圈,便悄悄回到家,把门朝外锁住,藏在桌子底下,静静地听着门锁的动静。等到快中午的时候,饿得肚子直打鼓,心想算了,做饭先吃吧!就在这时,窗户上一阵怪响,猫道口子上的布被掀了起来,接着家里盆盆罐罐等都东倒西歪,他刚从桌下出来寻找,连个老鼠都没捉住,转眼间猫口子又一声响动,一切归于正常。崔山亮心中更加蹊跷: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会作乱,难道是个妖怪?想到这里,他一下就懵住了,但他年轻气盛、胆气十足,对着猫口子大骂:“不管你是妖还是鬼,欺负老子这么长时间,非把你逮住好好收拾不可!”

第三天,他把到手的活计也推了,在家里拿了厚厚的口袋对准猫道口子,准备来个“守株待兔”。果不出所料,到了快中午,咕咚一声,从猫道口子窜进个东西,他赶紧扎紧口袋,啪啪在地上一阵猛摔并骂道:“看你再欺负老子!”这时从口袋里传出一阵细声细气的哭叫:“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又像女人又像孩子。崔山亮大吃一惊但留了个心眼,不立即打开口袋,而是隔着口袋问:“你到底是谁,和我结的什么仇怨了,一连几天祸害我!”口袋里说:“我是毛鬼神(俗名:毛圪懒),你放了我吧,我会报你恩的!”说罢,哭得更加凄惨悲切。崔山亮心一软,就松开口袋,只见黑影一闪,只留句“后会有期”而去。

次日,崔山亮照旧推他的煤,心里还盘算着毛鬼神的事,也不知是福是祸?在用力上一个大坡时,忽然身子闪了一下,感觉就像下坡一样轻松,正纳闷时,身后传来声音:“我等你多时了,以后我就帮你推车!”就这样,崔山亮在毛鬼神的帮助下省了不少力,回家也早了,收入也多了,心中好不快活。

这一天,崔山亮又大放宽心地上大坡,谁知刚上到半坡,卜拉只一下变沉,窜了下去,要不是他反应快、力气大死命拽住,非得出大事故,气得他大骂:“杂种毛鬼神说得好好的放我的鸽子,死到哪里去了!”谁知却没有任何回音。傍晚,崔山亮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见家门口站着两个生人,他们见了崔山亮就像见了佛祖一样,赶忙鞠躬作揖地求他:“终于等到您了,我家姑娘得了疯病,非你解救不可……”崔山亮心中有数,随二人赶到离大峪口好几十里远的一个村,一进大门,就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满院子跑,嘴里大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峪口的崔山亮!”崔山亮一听,正是毛鬼神的声音。于是,急忙上前,大声呵斥:“你狗日的敢在这儿捉弄人,看我怎么收拾你!”只听一声尖叫。再看那姑娘就像被点了穴似的定在那里,嘴里发出了毛鬼神的声音:“再也不敢了!我走呀!”接着慢慢苏醒过来,人们问她刚才的事她却一概不知。

从此,姑娘的病彻底痊愈,毛鬼神再也没有祸害人。人们都说是崔山亮镇住了它。

自然村

寺垴,位于黑河西侧,大峪口西北,以建筑物与地形特点命名,曾有3户11人。1995年搬迁至大峪口村。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杨 安

位于榆次城南13.7公里的黄土丘陵区的平坦处。东临王香,西北毗东白,西南接内白,南连东阳镇圣许、魏岳。面积2.23平方公里。境内有粘土资源。村西紧傍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村名由来

其一,很早以前,人们在古圪塔河(杨安村南)北面建庄,祈求平安吉祥。古河之北,山之南,称之“阳”,故名“阳安”,别名“乐平山庄”。后来,演变为“杨安”。

其二,疑是以人名命名。“杨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手下的将军。有关史料记载:“东晋太和五年(370),苻坚派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攻打前燕重镇晋阳和壶关,晋阳地区从此落入前秦之手”。是否就是以此人命名的村庄,尚待继续考证。

其三,以立村的杨、安两姓联合命名,但无佐证。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属东白都,领都是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西南路。民国八年(1919),是第三区第二编村圣许的附属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2014年底,依次属魏岳乡、北田红旗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历史大事

民国七年(1918)2月,成立杨安村初级小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3月3日夜,榆太独立营在杨安村一带炸翻一列日军货车。

1956年,全村通电。

1980年,南大街道路硬化。

1983年,通自来水。

1992年9月5日,山西省首届农机具现场表演展销会在杨安村举行。

1997年,全村道路硬化。

2008年,通蔺郊水,解决村民吃水问题。

古今人物

一、人物介绍

褚鈇(1532年~1600年),字民威,明朝太子少保(正二品)、户部尚书(正二品)。祖籍河南,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五世祖褚志诚徙榆次东白里。后以族旺扩增至圣历(今褚村)。三世祖褚福原始创田宅于杨安。褚鈇幼即聪颖过人,凝重异常。成为明嘉靖辛酉科(1561)文举人;明嘉靖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文进士(3甲255名,赐同进士出身)。他先后任河间县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河南巡抚、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职,官场生涯长达三十六年之久。明万历十二年(1584),他因病(后又因丁忧继母)家居三载,在本县著书授学,深得乡民敬重。晚年告老还乡后,他居住榆次城内府第,亲自倡导和主持了万历版《榆次县志》的编撰。在他临终前一年,榆次、太谷暴雨成灾,他毅然把家中贮积的粮食倾仓而出,拯救了数百受害者,受到山西巡抚的褒奖和榆次城乡人民的赞扬。他对家乡榆次的文物古迹也非常爱惜,对文昌寺、保安寺、关圣寺、灵贞观等古建筑都亲自撰文或书写碑记。还写了一些歌咏家乡的诗词,如“源池荷花”“龙门晚照”“罕山时雨”等。褚鈇著述甚丰,刻印本有《从政录》《从政续录》和他总纂的万历版《榆次县志》。此外,还有《八行图奏》《劝惩类纂》《云窗纪愚》《教家纂要》、《公余漫兴稿》等。去世后,后来,他被祀为乡贤(县里把他列在乡里中德行高尚的长者加以祭祀)。其祖父褚矿,以仲孙褚鈇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正二品)。其父褚大全,以仲子褚鈇赠河间县左寺丞,又加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正四品)户部尚书(正二品)。

褚应于,字昌公,别号昌爱,榆次县东白村第一里人(杨安村人),明代少保褚鈇褚民威第四子。褚应于二十岁入县学学习,很快考中高等补廪生。明代神宗万历乙卯年(1615)高中乡试举人,朝廷授任他为河南省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令。到任后,褚应于遏制藩镇,抵御盗匪,政绩卓著;不久朝廷调任他到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任刑科司李之职,他努力审理各种案件,使河间百姓免受冤枉。乙酉年(1645)清世祖顺治帝,确定北京为国都,建立清王朝,朝中当权者举荐褚应于为治理边疆人才,朝廷提拔他任湖广(指湖南、湖北)按察使(指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佥事之职。他首先巡视南兵备道,整治辰常、元靖等处总兵府的军务情况,同时管理黎平(今贵州黎平县)、天柱(今贵州天柱县)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当时湖南地区刚刚平定,大量清兵在这里聚集,有的满清将领士兵抢掠良家子女,褚应于便极力请求八旗的王爷、贝勒把抢掠来的良家子女释放,让他们回到自己家乡,并且规劝他们要为朝廷招徕提拔人才、安抚边远地区百姓,为国家社稷着想。丙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褚应于任监督视察秋季乡试学政使。考虑到参考秀才们因遭战乱,家中困难,便让监考官捐出自己俸禄以救济考生。不久因为辛劳得病回乡。庚寅年(1710),正赶上大同总兵姜瓖又作乱反清,他辅助榆次县令杨三知防守榆次城六个多月,从而保全了榆次城内数万人免遭战乱。褚应于的著作都在李自成起义的战乱中丧失殆尽,现仅存一些零星的碑记及少数诗词,在书法方面他长于写楷书、行书、八分书和隶书,都写得强健有力,部分保留于神庙匾额之上。康熙(应为雍正)甲辰年(1724)十二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列入乡贤加以祭祀。他的儿子褚延宽,字众侯,别号嗣昌,是享受补贴的贡生,被选为县学训导。崇祯甲申(1644)年五月,李自成起义攻陷榆次县城,在战乱中殉难,死时年仅四十四岁。

王映南(1852年~1898年),字丙庵。生于中医世家,其父王世德精通伤寒和痘科医治。王映南得父医学真传,后考取县学诸生(即秀才),之后到京城游历。就在这时,京城中有一位已经加入八旗籍的人,得一种怪病,众医无策,求王映南去给诊视。王映南很快将病治愈。王映南医术高明的消息很快传开。从此他决心用医术去济世救人。王映南英年早逝,享年46岁。

二、人物名录

褚应蛟,褚鈇之子,明万历癸卯科文举人。

褚玉珩,褚鈇六世孙,清乾隆庚午科文举人。

褚克昌,清代太学生。

经济发展

向以粮食种植为主。1949年全村拥有耕地4800亩,解放初期,因为村里人少地多,曾分地给魏岳、圣许、西白、内白、东白各个邻村。20世纪60到70年代,曾租给晋中军分区550亩土地。到1978年耕地面积减少到26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玉米。进入21世纪开始发展规模养殖业,2002年成立晋中市黄牛牛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春华,专业养殖园区面积2.7亩;2003年成立晋中市西蒙塔尔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胜,专业养殖园区面积6.2亩,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河南等地。

截至2014年耕地2144亩。其中,粮食作物1900亩,主要品种有玉米;蔬菜种植50亩,包括设施蔬菜3亩,温室大棚3个;林果种植10亩,主要品种有苹果;规模以上养殖户2个,主要种类有肉牛;苗木种植250亩,主要品种国槐、卫茅。

现村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有5户,餐饮业2户,小卖部3户。

公益事业

民国七年(1918)2月,成立初级小学,有学生22人。1949年,成立完全小学。1986年,投资1.5万元,新建杨安学校,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2001年,小学撤并至王香小学。2009年,成立幼儿园1所,设3个班,有幼儿12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生5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18人。

1970年,成立医疗保健室,医生褚正和,2000年,成立第一卫生所,医生徐玉珍、褚凯剑,同年,成立第二卫生所,医生是原新华。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97%,新农保参保率达92%,60岁以上有108人领取养老金。

1978年,通有线广播。2005年,通有线电视。2008年,建立文化大院,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农民公园配有健身器材等。群众文体活动有健身操广场舞。

遗踪古迹

曾有:大寺(寺名不详)、三明楼、龙天庙、关帝庙、财神庙、圣母庙、南庙、观音堂、魁星阁,以及褚家坟(位于村西约500米处)等。村古街呈“井”字形。

清乾隆《榆次县志·坊表》载:曾有专为户部尚书褚鈇所建的“西台柱史坊、南国文宗坊、开府中夏坊、漕运尚书坊、总宪内台坊、仓场都宪坊”共7座功德石牌坊。还曾有为褚矿、褚大全、褚鈇在县治东所建的“三世尚书坊”。

悠悠的岁月 美丽的村庄——南 赵

位于榆次城东南10公里的黄土丘陵区,潇河湾东南侧山坡处。东临北赵,西毗井峪、郝都,南连庄子,北接中郝。面积3.28平方公里。村西有榆祁高速公路。

村名由来

曾名“南召”。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八达等十八村义仓碑记》中记载该村村名为“南召”。“召”,寺庙,多用于地名。

传说,赵氏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居住而有南赵、北赵。

据明万历《榆次县志》记载,万寿寺,在县东南赵村,宋宣和元年(1119)重修,证实立村时间最迟也在北宋前期。

隶属沿革

明代以前,属思凤乡。明和清前期,属榆城都,领都为在城二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属东南路。民国八年(1919),是第二区第十五编村北赵附属村。抗日战争时期,属日伪政权管辖区。解放战争时期,属中共榆次路东县与国民党阎政权交错管辖区。1953年10月,属第一区北赵乡。1958年~2014年底,依次属长凝红星人民公社、庄子人民公社、庄子乡。

历史大事

民国十年(1921)3月,南赵村初级小学成立。

1970年,架设电网,全村通电。

1974年,建设北赵沟高灌站水利项目,投资30万元。

1975年,村内购买第一辆运输车。

1976年,建磨坊,有磨面机2台,碾米机1台。

同年,建砖厂。

1980年,打村内第一眼现代水井。

1983年,建立水塔。

1995年,铺设吃水管网,自来水实现户户通。

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

2007年,修建砖砌硬化路550米。

同年,投资150万元,发展温室种植园区。

2009年,建设龙城高速公路,占地100亩。

2011年,在村南沟进行土地整理项目,造地150亩。

2012年,村内引进世外桃源科技有限公司、晋奥环保有限公司。实施改厕工程,涉及74户。

2013年,实施吊炕工程,惠及20户。投资7万元,实施基地道路建设。在乡村清洁工程中,共配备保洁、清运人员,清运车辆。

古今人物

综合名录

温进,字翼如,生卒年代不详,民国十四年阳兴十二县中学毕业。民国十八年,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毕业。

宇四妮,女,100岁,长寿老人。

温学利,1970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就职于榆次庄子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

革命烈士名录

温玉花,1921年生,64军190师570团战士,1950年在朝鲜战斗中牺牲。

经济发展

向以粮食种植为主。1949年至1978年全村拥有耕地2050亩,2014年底为3084亩。其中,粮食作物1300亩,主要品种有玉米、谷子;蔬菜种植100亩,全部为设施蔬菜,温室50个;林果种植350亩,主要品种有苹果、酥梨;规模以上养殖户3个,主要种类有鸡、猪、奶牛;苗木种植50亩,主要品种白皮松。

2013年,温晋阳成立晋阳蔬菜合作社。

现在村企业有晋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第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业2户,商业2户,建筑装璜业5户。

公益事业

民国十年(1921)3月,成立村初级小学,有学生26人,其中女学生4人。1968年,建完全小学。1972年,成立初中,有5名教师,35名学生。1976年,初中撤并至庄子农校。1978年,成立村幼儿园,设2个班,有幼儿20人。2007年,小学撤并至西墕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学校4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3人。

1962年,建村卫生室,医生王喜香。1970年,赤脚医生温振叶。1973年至今,医生温中义。2008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新农合参保率达99%,新农保参保率达95%,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78人。

1950年,成立秧歌剧团。2003年,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7年建文化大院,配备有图书1501册,投影仪1台等。2014年,配套健身器材1套4件。

遗踪古迹

曾有万寿寺、关帝庙、真武庙、文昌庙等古建筑。现存树龄百年以上古树2株。

信都城,明万历《榆次县志》记载:“信都城,在县东南一十八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宋图经县东乡尝名信都,今来暮乡是也。”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钊编辑《榆次县志歌略》载:“武观、信都,古之二城,陈侃、南赵,旧址不存。”这些史料说明,南赵曾是古信都城。

万寿寺,是榆次著名的寺庙之一。明万历《榆次县志》载“万寿寺,在南赵村,本古刹,久废。宋宣和元年重建。”据传,万寿寺里曾有一株奇特的“方槐”,即树干为正方体的古槐,人站在古槐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互不相见。

艺文语谚

题南赵古庙

胡巨源

鳞皴老树铁生斑,

神宇荒凉野壑间。

地僻无人秋寂寂,

一川红影夕阳闲络。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