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想死的网名“抑郁想死的网名…

时间:2023-01-30 21:02:2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如果你想评价“历史上春湾最好的丁芝”!“我认为非彭公谋属。

这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1986年至2019年,已经连续33次登上央视春晚,堪称上春晚最多的人。

每到除夕,那一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在瞬间就会唤起了大家温暖的回忆。这句话彷佛成为了冯巩的个人专属,彪炳于春晚舞台,空前绝后,独一无二,搞笑中透着温情,深情里流露出感动。

如果说,是马季将相声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姜昆顶起了80年代春晚相声的一片天,那么,90年代便是牛群冯巩这对“黄金搭档”的天下。

毫不夸张地说,冯巩与牛群是为电视晚会相声量身定做的一对黄金搭档,也是电视晚会相声最后的辉煌。

01 冯巩牛群因何结缘?

牛群和冯巩都不是彼此的第一位搭档。

1985年,冯巩就已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他与搭档刘伟是马季先生极为看好的弟子,两人形象好,风格独特,是相声界的一对新秀小鲜肉。

1987年,马季先生带领冯巩、刘伟、赵炎、王金宝等五人演绎了极为经典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在这里,冯巩贡献了最经典的一段台词:

“你用我跟观众交流感情,用我表达喜怒哀乐。请问,没我眼睛,你能学文化、学知识吗?嗯?没我眼睛,你能表达喜怒哀乐吗?嗯?没我眼睛,你能看到这大千世界吗?嗯?没我眼睛……嗯!”

刘伟的表演也可圈可点,迄今为止,这也是群口相声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正当前景一片大好之际,刘伟执意出国,冯巩无奈落单,急需一位新搭档。

而牛群这边呢,虽然上春晚的时间晚于冯巩,但是人家起点很高。1988年,牛群于李立山合作了相声《巧立名目》,这是一段讽刺力度极大的相声。

它主要讲述了机关干部巧立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故事,尤其是那句“领导,冒号!”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丝毫不输于“我想死你们了!”。

看一下其中的经典台词:

牛群:“为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纪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诞辰139周年……”

李立山:“多少理由呀!”

牛群:“我科决定,在全聚德烤鸭店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拟定预算——哎,十只烤鸭多少钱呀?”

牛群也算一炮而红了,但是他与李立山的合作也因为创作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此时的他也急需一位默契的搭档。

机缘巧合的是,1989年3月,牛群主演了电视剧《那五》,而与他搭戏的是冯巩,两个人在电视剧中合作非常默契,私下交流愈发频繁,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就创作了8段相声。

1989年的春晚,冯巩牛群第一次合作,他们表演了一段《生日祝辞》,大受欢迎,从此开启了二人长达十年的漫漫合作路。

那一年,牛群40岁,冯巩32岁。

02 冯巩牛群的春晚辉煌

其实在《生日祝辞》之前,冯巩和牛群原计划的节目是《小偷公司》,这是和著名作家梁天的合作之作。这段相声在春晚彩排时就大放异彩。不过可惜的是,因为题材过于敏感,讽刺过于辛辣,春晚直播前五天被毙掉。

三人毫不气馁,仅用了三天就创作出了《生日祝辞》,赶上了1989年春晚的末班车。

在这里,我想说说梁左。对于现在很多观众而言,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梁左绝对是如雷贯耳。

《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和《着急》等大量相声脚本,《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等情景喜剧,都出自他的笔下。

毫不客气地说,没有梁左的相声剧本,就不会有姜昆的相声地位,更不会有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我爱我家》。

梁左是北大高材生,文学功底深厚,加之对相声的程式不甚了解,所以可以自由发挥不落窠臼。

再说说《小偷公司》,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登上春晚,却在1990年的《综艺大观》一举而红。

牛群在相声中所扮演的是一个职业小偷,厌烦于小偷的生涯而开始抱怨。《小偷公司》这部作品在制造幽默的同时也讽刺了当代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赏析一下经典台词:

牛:我真是够了。为了偷这点东西,整天窝窝囔囔、扣扣索索、颤颤惊惊、偷偷摸摸,活得一点都不潇洒。我真是够了,我后悔我怎么当上小偷呢?

冯:明白了就好

牛:还不如拦路抢劫呢?真的,拦路抢劫抓着就毙,省得这么活受罪。

冯:什么对联?

牛: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冯:下联。

牛: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冯:横批

牛:不服不行

冯:这还是一代有文化的小偷。

牛:当我戴上冰凉的手铐,我想完了,全完了。我绝望了,我是越绝望越悔恨,越悔恨越恼火。我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我说,都怨!我这报告!你!民警同志,官僚主义害死人啊!

牛群、冯巩很快在合作中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他们永远西装革履,从形象、风格到台词、表演,就连两个人的相互调戏,每一段每一秒,都是为电视相声精心设计。

他们也是接受传统相声教育成长起来的,传统相声的倒词、贯口、柳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熟稔春晚的特色,春晚不需要你铺平垫稳,更没有多少时间等你最后的包袱,春晚就是及时行乐,就是包袱密集,就是快速发笑,就是炒热气氛。

所以,郭德纲的相声其实并不适合春晚,而牛群冯巩却在春晚游刃有余。这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表演场地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放在小剧场,冯巩牛群自然干不过郭德纲于谦。

90年代前半叶正是梁左创作的小说相声大放异彩的时候,这种相声除了需要创作者有极深的文学修养和喜剧天赋之外,也需要表演者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驾驭能力,能够凸显出段子的夸张和反差以取悦观众。

熟悉相声的朋友们都知道,捧哏与逗哏喜欢二元对立,也就是两个人一谐一庄,一正一反,一是一非,比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中的姜昆与唐杰忠,就是典型的一谐一庄。

这种截然对立很容易制造矛盾和笑果,是对口相声最喜欢的表演方式。但是冯巩和牛群却打破了这种搭配。

无论是《小偷公司》《灭鼠轶事》抑或《拍卖》《亚运之最》等作品,两个人的形象似乎都是玩世不恭,都是毫不正经,都是“谐”都是“非”都是“反”。

牛群逗哏添油,冯巩捧哏加火,牛群延续“领导,冒号”树立起的官腔形象,冯巩沿袭与刘伟搭档时的“冷吐槽”式捧哏,牛群一句包袱甩出,冯巩有时能跟一句更损的,最后对“荒诞”的演绎也便更有趣味。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荒诞和搞笑,并没有削弱作品的批判和讽刺力度。

我们看看1992年的春晚作品《办晚会》,这是二人第四次合作,这个相声以辛辣而不失幽默的台词,淋漓尽致讽刺了赞助商和晚会“乱来”的情况,讽刺力度入门三分!

我们赏析一下其中的经典台词:

冯巩:“在音乐声中,毛阿敏穿着漂亮的白纱裙,从舞台的深处,翩翩地走来……”

牛群:“毛阿敏是在音乐声中,从舞台的深处,骑着毛驴,向我们走来……”

冯巩:“毛阿敏骑着毛驴?”

牛群:她漂亮啊!

冯巩:哦,我想想啊,哦,对了,毛阿敏穿着小花袄,系着花头巾,骑着毛驴,坏了,毛阿敏改偷地雷的了

我们再看看1993年二人创作的《拍卖》,这是一部极其荒诞又有趣的相声。

牛群当起拍卖师了,拍卖品有赵本山的帽子、巩俐在《红高粱》里骑过的毛驴、中国足球教练的白头发...这些东西都拍出了高价,唯有可怜的“冯巩”叫价越来越低,最后竟以2分钱成交。

从来没有人会以“拍卖”的形式来表演相声,二人的表演可谓别具一格,这种形式与同一年上映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与郑佩佩饰演的华夫人为“含笑半步癫”“一日丧命散”打广告那一段极为相似,堪称神来之笔。

从95年开始,两人的搭档方式和表演风格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冯巩的个人风格越来越突出,反倒是牛群开始有意无意地示弱配合冯巩。

以1995年春晚的《最差先生》从为例,我们会发现二人开始了“子母哏”的配合方式,所谓“子母哏”就是捧哏与逗哏承担差不多份量的台词,表演的重心向捧哏倾斜,包袱的响度几乎取决于捧哏的发挥。

这个相声非常有趣,除了冯巩和牛群之外,还有一个扮演穿针引线角色的倪萍,两个专业相声演员,带着一个外行一起玩儿,居然一点也不突兀,倒也别开生面。

我们看看台词:

倪萍:“宋朝岳飞的妈妈。”

冯:(单腿跪地)“明理的妈妈,您当初给我岳飞哥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你不能偏心眼,也给我刺四个字吧,‘妇女之友’。”

冯:丢人,丢人不属于您。那个母亲不寒心呢,谁的妈妈不望子成龙,牛群成了最差先生。却让您抬不起头来,这不公平。同志们,其实无所谓。男同胞们,不要气馁。一个牛群倒下去,千百个冯巩再站起来。

从95年以后,两人合作后期的作品口碑不比从前,但也还算差强人意。

经过十年的耕耘,二人黄金搭档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里,观众看到冯巩牛群就像看到陈佩斯朱时茂一样,他们俩已经成为了春晚相声的标签。

03 二人分手为哪般?

在二人紧密合作,为大家奉献一段段经典的相声的背后,其实一直暗藏曲折。二人的分分合合,其根源在于两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对相声的根本认知不同。

在他们两个辉煌的合作成果背后,也有很多次坎坷曲折,这源自他们二人对于相声的看法不同。

我们先说一下冯巩。

冯巩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曾做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的直系军阀冯国璋,祖父是天津著名实业家冯家遇,父母均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他是货真价实的名门之后。

1966年,冯巩一家八口被赶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欧式小楼,父亲被遣到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改造,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蜗居在一处大杂院的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

2005年春晚冯巩与朱军合作的《笑谈人生》里有一个冯巩童年捡煤核的段子,这其实是冯巩小时候的真实经历。

1970年,冯巩入天津市第二十六中,在一次文艺汇演中,冯巩第一次登台,和同学表演了一段马季、唐杰忠的名段《友谊颂》,也因此拜师马季学习相声。

坎坷的成长经历,使得冯巩十分珍惜这个跟大师学艺的机会,他有天赋,又勤学苦练,很快水平大涨,名气大振。

冯巩中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纺织技工学校,从技工学校毕业之后又到天津制线厂当上了一名普通的钳工。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相声,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相声和说相声,并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搭档刘伟,很快,他被调到工厂里当文艺骨干。后来,在侯耀文的帮助下,冯巩正式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又在师父马季的支持下,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

对于冯巩来说,相声更像是在昏暗岁月里照进他人生的一束光,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更是他此生最爱。

而牛群就迥然不同了。

牛群家是贫下中农,有着绝对的“政治正确”背景,再加上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成长经历虽然平淡但也顺利。

被选送到师专半年后,牛群应征入伍,凭借着自己“城市兵”的身份,他又很快被选为“文艺兵”。

令人大为吃惊的是,毫无表演基础的他,参加团里的文艺汇演拿第一,参加师里的文艺汇演也拿第一,参加军里的文艺汇演也拿了第一,就这样一路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

在文工团,牛群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著名曲艺家刘学智的女儿刘肃,因为这层关系,刘学智极力提携自己的这个女婿,更是介绍他拜相声大师常宝华为师。牛群就这样歪打正着学起了相声,并很快学有所成。

可以说,从事相声行业更像是牛群机缘巧合下的结果,虽不能说他对相声艺术没有热爱,但相声绝不是他心中唯一的“最爱”。

1999年《人物》杂志曾经对牛群有一段评价:“热爱艺术的人是不老的。牛群就像一个在沙滩上徜徉的孩子,沿路拾起了许多耀眼的贝壳、璀璨的珍珠,他面前是无际的大海,牛群将驾一艘快艇,去海中探寻更多的宝藏。”

两个人的出身不同,理念不同,后期的选择自然也不同。到了新世纪,相声日渐没落,牛群觉得说相声不挣钱,去做过生意,冯巩等了他半年。

后来牛群摄影获了奖,要去办杂志,冯巩又等了他半年,再后来,牛群说要从政做县长,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04 没有牛群的日子里

2000年,51岁的牛群到安徽蒙城县当起了挂名“副县长”,没有了牛群的冯巩开始四处找搭档。

此时,郭冬临出现了,二人打磨半年时间,各自发挥优势,在春晚舞台上为观众带来了一段《旧曲新歌》。

这是一段全新的尝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冯巩。

这段相声包含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冯巩也第一次在观众面前表演了快板、三弦和吉他。

原来冯巩如此多才多艺啊

欣赏一下经典台词:

郭冬临:别看这女代表,平时端庄又潇洒,可一见包子端上来她直接用手抓,那嘴还直bia哒,“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用我们美国话叫‘Very good’!”(发出吃包子bia哒嘴的声音)

郭冬临:你看这个球,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啊,狗不理的包子它没有这么圆。刘爱玲,要接扁担,让孙雯歇会抽袋烟。不是孙雯说,我起脚就要把门射啊,射完门,咱再抽烟呐。孙雯这只脚那是威力无边,它两头窄那个当不间宽,不搁上球,它也不颠,隔上了球,是两头颤那个当不间颠,多刁的角度也射不偏呐。哎呦,我的妈呀!孙雯猛然把门射……

冯巩和郭冬临趁热打铁,又在春晚舞台上相继表演了《得寸进尺》和《台上台下》,效果都很不错,这时,冯巩的表演已经不太像专业的相声表演了。

接下来几年,冯巩的搭档如流水般变换,他的作品水平也开始忽高忽低。他执拗地给自己的表演给了一个新名字——“相声剧”,顾名思义,借用相声的叙事方式和翻包袱手法表演短剧。

冯巩不是不清楚相声的式微,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比任何人都希望“相声”能够延续下去,哪怕只是一个名字。

新世纪前几年,相声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新相声创作上跟不上,冯巩虽然看好郭德纲,可是德云社那时还没有杀出重围,老一辈如姜昆也鲜有佳作问世。只有冯巩在苦力维持。

当然,话说回来,冯巩初期的一部分“相声剧”还是不错的。2003年的《马路情歌》、2004年的《让一让,生活真美好》、2005年的《笑谈人生》。

可是越往后,冯巩的个人风格越模式化,故事包袱也变成了网络段子和流行语的堆砌,让人不禁感叹“廉颇老矣”

再睡牛群,虽当了几年“副县长”,也取得过一些所谓的“政绩”,但后来陷入舆论风波,伤痕累累。他也曾想回归舞台,冯巩也敞开怀抱欢迎了他,但两个人合作的作品总是在春晚审查时被拿下。牛群也坦言,自己的相声荒废了这么久,再也赶不上一直在摸索和进步的冯巩。

虽然冯巩和牛群在新世纪分道扬镳,但是从1989年到1999年,他们连续11年登上春晚舞台合作表演,为观众带去了无数的欢声笑语。

平心而言,就电视相声而言,冯巩牛群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郭德纲于谦,岳云鹏等人也上过春晚,但是他们的相声和冯巩牛群相比,相去甚远啊!

未来会不会还有新的“冯巩和牛群”,我不得而知,只能期待!

行文至此,忍不住打开手机再次重温冯巩的相声,那一声“我可想死你们了!”让我再次陷入温暖的回忆中...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