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已经落下,天渐渐黑下来,寂静的群山开始投下黄昏的黑影。
山道上走着一高一矮两个青年人。两人一样的光头,一样的黑瘦,一样的衣衫蓝缕。不一样的是,高个子精神抖擞,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小个子则疲惫不堪,一路摇摇晃晃,几乎小跑才能跟上。
两人终于来到一座庙前,大个子用手拍了拍庙门上的环扣,两个和尚迎声开门。其中一个和尚打一问讯:“阿弥陀佛,施主哪里来?”
高个子看了同伴一眼,不慌不忙地说:“从长沙来。我们不是施主,只是路过,讨一碗饭。”
和尚笑了笑,闪身将这两个剃着光头、像叫花子一样的青年让进寺院。
小个子一边走一边小声嘀咕:“他们一定误会我们是长途跋涉专门来朝山进香的。”
大个子坦然一笑:“我们已经讲过来意,无须重复。”
但是小个子还是有点忐忑,终于没忍住,又向和尚解释道:“师傅不要误会,我们确实是来讨一顿斋。”
和尚一边走一边淡淡道:“拜佛和乞讨,本来就是一回事。”
和尚把两人领进一间禅房,双手合十说道:“你们放下包袱,先去沐浴吧。”
洗澡时,小个子还在琢磨和尚的话,他不解地唸叨:“拜佛和乞讨怎么会是一回事?”
大个子揶揄地笑了:“怎么不是?都是不劳而获么。”
小个子还是摇头,说:“也许其中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呢。”
大个子仍然不失戏谑:“这倒是符合佛祖众生平等的教义。”
小个子有点生气了,说:“你怎么总用这种口气说话?难道你母亲不信佛吗?就是儒学也是受到佛学很大的影响呢!”
大个子笑得更开心了:“我正因为受过影响,所以才用这种口气说话。但是我更赞赏唐玄奘取回六百多卷佛经。他是唐朝人,至今还被人们记着,确实令人佩服。”
沐浴之后,和尚来请两人到佛前烧香,小个子又慌恐起来,他第三次解释:“我们不是来拜佛的,我们就是来讨……”
高个子终于不耐烦了,直接打断了他的啰嗦,跟和尚说:“我们要见见方丈。”
和尚打量了这两个叫花子一样的年轻人一眼,淡淡地说:“斋饭尽有,施主吃多少都随意。方丈是不随便见客的。”
“这不符合佛祖的教义。”大个子反驳说。
和尚再次打量大个子一眼,仍坚持说:“待方丈讲经说法时,你们也许能见到。”
小个子见状,请求说:“请你给方丈传个信总可以吧?”说完,打开包袱,取出纸笔,两人各写了一张求见的条子,认真地签上名字,请和尚转交给方丈。
不一会,和尚就回来了,双手合十说:“方丈有请,二位施主请跟我来。”
方丈室布置简朴清雅。方丈面目慈祥,合掌施礼,请两人席地而坐。他注视两人一会,忽然抬手一指大个子:“这位施主是毛泽东。”他又把目光转向小个子:“这位施主就是萧瑜了。”
“你怎么会知道?”毛泽东和萧瑜两人同时惊问。
方丈微微一笑:“两位施主签了名的。”说着,他又瞟了一眼桌上那两张笔体迥异的纸条。
“可是,你怎么能知道我们谁是谁呢?”萧瑜还是一头雾水。他暗想,莫非这方丈真的能掐会算?
方丈笑了,说:“毛泽东一个字要占两三个格,萧施主一个格里能写两个字。字如其人,这个道理贫僧略知一二。”
方丈兴致很高,与两个青年学生谈经论道,不知不觉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谈兴未尽,又吩咐小和尚把斋饭端来,亲自陪毛泽东和萧瑜吃晚餐。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毛泽东
吃饭间,毛泽东向方丈道明来意。原来,他是利用学校放假,与同学萧瑜相约徒步考察湖南全省,目的是考察当下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农村百姓的生存状况。
方丈表示理解,却又有些不解:“可是,你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走呢?”他打量着毛泽东二人那叫化子一样的穿着。
萧瑜抢着说:“是的,我们有心不费一文钱。来自远方的挂单和尚,不是也都一文不名吗?”
毛泽东则一脸肃然,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继而抬高了嗓门,意气风发地说:“有道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之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方丈闻言一震。他闭目合掌,嘴里默念一阵。突然,他睁眼望住萧瑜,仿佛忘记毛泽东的存在,对萧瑜开始讲佛教美德。萧瑜听得心不在焉,答非所问。
方丈冷不丁问萧瑜:“萧施主,可愿皈依佛门?”
萧瑜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说:“弟子凡心未了,愿研究学问,以改造中国为目的。”
方丈面露惋惜之色,道:“萧施主不知吕洞宾和曹国舅吗?”
萧瑜不解,回答说:“他们是道人不是僧人呀。”
方丈摇了摇头,说:“只怕萧施主不留此山,日后也难留中国。”
萧瑜闻言更加不解,忙问:“何以见得?”
方丈垂下双目,闭口不答。萧瑜偷偷向毛泽东递了一个眼神,嘴巴朝方丈一撇,满是不屑和嘲讽之色。
方丈虽然闭目垂首,却仿佛看透了萧瑜一般,嘴角也同时露出一丝淡淡笑意,似乎在回应萧瑜的讥笑。
萧瑜见状,吐了吐舌头,赶紧正襟危坐,一脸严肃。
在长沙读书时的萧瑜
“毛施主,贫僧敢有一问。”过了许久,方丈突然闪目望住毛泽东,似乎又忘记了萧瑜的存在。
“请方丈指教。”毛泽东正了正身子回应道。
“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方丈紧盯着毛泽东。
毛泽东轻松答道:“自然是有人信它了。”
“简单了。”方丈闻言摇头,“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满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
毛泽东听了不以为然,但仍然一脸认真地听方丈侃侃而谈:“第二,历史上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学倾向。”
毛泽东想了一会,认真地说:“我以为帝王不是出于天性,而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方丈坚持道:“帝王有宗教的天性。特别是唐代的帝王,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便共存于一种和谐中。”
毛泽东闻言点了点头,说:“是的,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百年。”
他顿了顿,又说:“几个宗教能够和谐地共存,对国家对百姓来说,都不是坏事。”
方丈闪目盯着他说:“毛施主可要记住今日所言。”
毛泽东愕然:“方丈此话怎讲?”
“阿弥陀佛!”方丈再次闭目垂首,老僧入定。
几十年后,远走南美洲小国乌拉圭的萧瑜,回忆起此段发生在1917年暑假的往事时,仍然唏嘘不已。
他果然没有在中国待住,不得不漂洋过海,远走他乡。
毛泽东与萧瑜(原名萧子升)、蔡和森曾同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三人意气相投,被称为“湘江三友”。
萧瑜家庭比较富裕,毛主席爱看书读报,但身上没钱,时常找萧瑜借钱买书,他甚至给萧瑜取了个外号“萧菩萨”。
然而,情同手足的三人,终因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而分道扬镳。毛泽东、蔡和森坚定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萧瑜先是信仰无政府主义,出国留学回来后,却投身国民党政府,并最终当上国民政府国立博物馆馆长。
在长沙读书时的蔡和森
后来,萧瑜陷入一起震惊中外的“故宫倒卖文物案”。毛泽东在延安闻听此消息,异常震惊,他不相信自己的好友,能干出如此苟且之事。
1949年,萧瑜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后来又黯然去了乌拉圭,并一直定居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指示有关部门彻查这起发生在二十年前的“故宫倒卖文物案”。
最终证实,萧瑜当年是因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受人陷害。背在他身上的这个“倒卖国宝”黑锅才终于被揭掉。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远在乌拉圭的萧瑜闻讯悲痛不已。同年11月21日,萧瑜在乌拉圭去世。
直到他去世前,再也没有踏入祖国一步。
@神脚山人:致力于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故事。点击关注,带你领略更多精彩的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