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联整整8天后,11月22日早晨,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被找到,不幸的是,他们都已遇难。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引发网友关注。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从事这份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4名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且又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为何还会发生如此悲剧?哀牢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让专业人员也遭遇不测?

4人年龄在25岁至32岁之间

根据公开资料,哀牢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海拔3100多米,范围涉及云南楚雄州的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普洱市的景东县、镇沅县,玉溪市的新平县,仅在普洱市镇沅县的面积就达到13.5万亩。该地区山势陡峭、地理环境复杂。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后失联,按照计划,4人应从哀牢山腹地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森林资源调查任务。

据介绍,4名工作人员的年龄在25岁至32岁之间,此前均曾在部队服役。此次进山,他们携带了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罗盘、工兵铲、砍刀、雨衣等工具,还带了一天半的干粮。

据称,4人与司机约好在14日下山,但2天后仍未下山。11月15日19时28分,普洱市镇沅县政府接到失联报告。普洱市、玉溪市两地成立救援指挥部,投入公安、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山地救援队、本地村民等救援力量,同时,利用卫星电话、无人机、直升机、搜救犬等进行搜救。

救援人员:走500米距离用时两小时

樟盆村的张先生表示,11月15日,接到官方消息,他和几名村民组队进山搜寻,但一直未能联系到4名调查人员。

参与救援的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的赵雷(化名)表示,哀牢山地势复杂多变,前几天曾下雨,山里有雾,加之信号总是断断续续,导致很难辨认方向。“我们脚下的刺竹太密,走500米的距离甚至得用时两小时。”

在随后几天里,樟盆村不少青壮年也加入搜救。张先生称,起初3天,他和村民为专业搜救人员运送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后续直接参与了寻人工作,白天行走搜救,晚上则在山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

“有的人一天最短搜寻11个小时,最长的超过30个小时。”赵雷说,除了地势复杂外,他们还需警惕野生动物袭击。还有搜救人员表示,曾听到熊的叫声,一些坡度较大的地方,搜救人员需要“搓着、滑着往下走”,而河道、峡谷、瀑布等危险、陡峭地带,需要专业的山地人员使用绳索等设备通过。

无人机热成像发现失联人员影像

11月20日,救援人员在对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进行地毯式搜索后,除发现了工作人员排泄的粪便外,在粪便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继续行走一公里左右又发现了一件雨衣碎片。根据这一方向,11月21日,也就是搜救第7天,搜救人员加强了对发现雨衣周边地区的搜索力度。

据《新京报》报道,21日18时许,前方有搜救队伍找到了新的失联人员线索,在向救援指挥部报告了坐标之后,21日18时33分,指挥部通过空中无人机热成像,发现了报告坐标处疑似3名失联人员的影像,影像显示3人平躺在地上,所在位置在调查地点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离2号营地大约2公里。2号营地是发现失联人员有活动轨迹的地方,救援指挥部在该处建立营地,展开搜索。指挥部立即安排在附近的救援队伍进行接应。22日0时许,救援指挥部又通过热成像定位到了剩下一人的具体位置,其位置在3人周边的一个陡坎下方。首批救援队于11月22日0时32分到达发现三人的地点,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

4人各携带有一台RTK设备

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据了解,他们此次进山,原本是为了开展为期2天的森林资源调查,用RTK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按常理分析,他们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有媒体报道,他们从未打开过RTK设备。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一名护林员也提到,哀牢山地形过于复杂,上山下坡总是弯弯绕绕,遇上大雾天气,行路会变得更难,“即便是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退伍老兵,也难免遇到难题,连我们上山都很谨慎,基本是从哪上就从哪下。如果对这片区域的方向感不太好,你到了开阔地带,可能也看不清哪是哪,容易偏离方向。”

护林员:专业人员也需要陪护

上述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不过,樟盆村的一名护林员提到,11月13日,当他得知有车辆人员上山后,曾前去探寻情况,“到的时候,调查人员已经进山了,只看到了他们的司机。”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至11月22日下午15时许,赵雷等搜救人员还在有序撤离,他称,由于当地还在下雨,下山的路比较难走,耗时会比较长。“哀牢山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推进难度很大”。

>>细节

遇难人员衣冠较为完整

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

据搜救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4名失联人员为: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他们都曾当过兵,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他们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个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

他们携带的工具包括: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驾驶员何某某担心他们晚上下不来,从备用油桶里给他们倒了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张瑜背了1个迷彩大包(装了吃的和作业工具),张金榜背了1个灰色蓝色双肩包(装有罗盘、平板)。他们还携带了香烟,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猜想

4人均遇难

失温或是元凶

对于4人的不幸遇难,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疑问:为什么失联后要不断移动位置?对此,专家表示,哀牢山属于原始森林地貌,昼夜温差大,如果夜间不能找到合适的环境躲避严寒,将有可能因失温导致死亡。而4人失联位置又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执行任务期间,连日阴雨,能见度极低,在高山密林环境中,一旦迷路,往往很难找到原来的道路。

此外,多名医院医生及资深山地救援队队员表示,哀牢山四人遇难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失温是指在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如潮湿寒冷大风天气下,身体产热的速度赶不上热量丢失的速度,导致核心的体温下降。

哀牢山此时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摄氏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这样的情况下,失联人员如果遭受失温带来的负面影响,情况十分危急。

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如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楚,动作不协调,后期可能造成意识丧失、昏迷、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据悉,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哀牢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哀牢山,这个听起来充满伤感的名字,据说在彝语中是“野兽出没的地方”。这几天,它因为4名考察队员上了热搜。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藏着怎么样的风险?以致专业考察队员也会失联?

人和熊会偶然“邂逅”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段山顶部,年已五旬的杨效东教授是副站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教授就在哀牢山从事生态考察研究工作,他这样描述哀牢山——我是做生态学研究的,这和地质考察不同,但也有一些共性,都是在山林野外工作。野外工作难度到底有多大?对于一块生态样地的考察,需要在密林里走很多路。

这里野生动物多,最凶猛的是黑熊。我们站上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山上安装红外相机,突然就偶遇了!幸亏有一定距离,人和熊都小心翼翼躲开。最怕的情况是你闯进了带有幼崽的熊的领地,这样很危险。这里有山民被熊伤害过,多是在采蘑菇采草药时发生的。另外还有毒蛇,上世纪90年代,我们站上的工作人员被蛇咬过。

和《侏罗纪公园》里森林一样

杨教授表示,现在温差非常大,11月份,哀牢山晚上温度不会超过10℃。进入山上的密林,和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不容易看清路。一旦进到林子里,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人容易失去方向感,就会迷失。黑暗中还会有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

最危险的是大树上的枯枝,风一吹,就砸下来。所以,大家上山都会佩戴安全帽,非常小心,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来做向导,干粮和水必须携带,每一次出去都是一个团队,大家都带对讲机,保证能够彼此联系,确保每个人都安全。

无人机有时也会失去联系

哀牢山的最高峰有3166米,有9座山峰的高度都超过了3000米,平均海拔也达到了2500米左右。对于救援人员来说,海拔高也就意味着昼夜温差较大。

哀牢山气候十分复杂,从山顶到山麓有6种气候模式,跨越了寒温带气候和南亚热带气候。

并且,哀牢山很多区域都有大雾的问题,能见度也只有10米的样子。甚至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所以,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 本组稿件综合央视、新京报等

哀牢山悲剧时间表

11月13日

4名调查队员徒步进入哀牢山,计划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任务。与司机约定14日下山,与后方联系的最后时间在11月13日下午。

11月14日

四人没有消息

11月15日

19时28分,普洱市镇沅县接到失联报告

11月16日至19日

持续搜索,累计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

11月20日

发现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及雨衣碎片。在原有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增加搜救人员。搜救队伍分为13个小组,其中重装穿越3组、地毯式搜救10组。3支重装穿越组共24人携带5天的补给、露营装备,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索前进,10个搜救组将围绕失联人员生活过的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搜救。

11月21日

加大发现雨衣地区周边的搜索力度。同时,为节约救援往返时间成本,20日晚进山搜救的山地救援队员在山中过夜。指挥部采用空投方式为其提供补给,最大限度缩短搜救人员往返时间。

21日18时33分

发现三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11月22日

8时32分左右,找到第四名失联人员,也无生命体征。

22日11时30分

开始往山下运送四名失联人员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