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1月12日电(记者丁梓懿)著名作家金庸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他的丧礼12日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为便于公众向金庸作最后道别,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金庸馆”12日至30日设置吊唁册,12日当天就有数百位读者及市民前去致敬缅怀。

当日,位于北角的香港殡仪馆举行金庸的私人丧礼,翌日出殡。按照金庸生前意愿,丧礼以私人形式举行,不设公祭。殡仪馆外排满了各方送来的悼念花圈和花篮,金庸生前好友导演许鞍华、张纪中,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等陆续到场,为其送行。

据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灵堂布置以白色为主,两侧放满花牌。金庸遗照外围铺满了白色花朵并被砌成心形,遗照上方安放着“一览众生”匾额,两旁的挽联则写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金庸馆”所在的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外,竖立着馆方精心准备的多幅金庸小说人物画像。当日,不少人驻足在这些画像前,拍照留念。

“金庸的书陪着我长大,上世纪80年代电视热播金庸剧集时,整个屋邨都听到同一部剧集主题曲的旋律。”姚先生略显忧伤地说。

姚先生当日特意请假一天,由九龙来到沙田,送金庸最后一程。吊唁处的公众开放时间为下午4至6时,他于1时30分就来到馆外排队。与他一起的,还有许多香港、内地甚至海外的“金庸迷”。

下午3时,已有超过100人在“金庸馆”外排队等候入场,陆续仍有不少读者前来,队伍越来越长。4时左右,这条队伍已经沿着香港文化博物馆外围绕了小半圈。

“金庸是我的老乡,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小说中呈现的侠义、孝心、正直等,一直指引着我做人做事。”来自浙江省海宁市的王利忠对记者说。

王利忠此次特意从浙江赶来,并带来一份自己收藏的报纸,上面记录了金庸六次回海宁的珍贵图片。2015年,王利忠在海宁成立了“全球金庸迷群英会”,多次召集全世界的“金庸迷”到海宁聚会,弘扬金庸先生的侠义精神。

从马来西亚专程来港的80岁的“金庸迷”罗先生在文化博物馆的书局买了他最喜欢的两部金庸小说作品《神雕侠侣》和《鹿鼎记》,想要带回马来西亚作永久留念。“金庸武侠作品刻画出的经典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金庸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武侠小说大家,我很怀念他。”

4时整,吊唁处向公众开放。吊唁处的背景是一张巨幅海报,上方印有金庸十二部小说的书名,下方则为多个经典人物形象。背景前方有一排铺着白布的长桌,桌上放置着白色鲜花、相框及三本留言簿。人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入场,留言吊唁。

在离场时,每人都可获得一本纪念册,封面为灰色,上书“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大字,并印有金庸签名。纪念册共27页,内附金庸的生平、不同小说的金句名言,以及他与家人的日常生活照片、小说手稿等。

吊唁处后面便是“金庸馆”入口处,当天的展馆依然是人头攒动。这个常设展馆通过300多组展品介绍金庸早期事业、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和小说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还包括不少互动展品,如经典金庸电影、电视剧和主题曲选段,有助于人们了解金庸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金庸馆”内的留言墙被读者留下的贴纸铺满,很多读者在此写下心愿,寄托哀思:“是你让我年少醉心于轻功,你会一直活在我心中”“行侠仗义江湖事,华语世界识金庸”“金派秘笈烛照华社,武侠情迷人所共仰”……

由于留言人数较多,而留言墙空间有限,有的位置布满了好几层贴纸。人们对金庸的热爱不分年龄、无关地域。从笔迹来看,有的稚嫩,有的成熟;有人用简体,有人用繁体。

金庸生前在“金庸馆”的前言中说:“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给予的,我感激香港,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珍惜在这里的美好时光,愿意好好爱护她,尽我的能力回报她。”如今许多“金庸迷”在此处驻足,吊唁金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