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英文」肤浅的英文怎么拼
我在英国做跨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要刨根问底地找出英语中的词汇“Confucianism”的起源,为什么不用Ru-ism(儒家或儒学),而要用孔子之名呢?此外,中国四书五经的最著名英语翻译者和汉学家理雅各为什么会最终宣称“Confucianism”是宗教呢。而与此对应的是,许多国内的学者专家既不认可西方对儒家的学术研究,也多数时间不认可儒家是宗教这一论断。我一开始也认为,儒家怎么可能是宗教呢?外国人也太能胡扯了。
等到走入历史,我才发现其实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学识是更浅薄的,我远没有评价别人的资格。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儒家流派曾有许许多多的流派了。“古文家”一派与“今文家”一派之争的存在就与儒家思想一样久远。而明末清初时期,既是西方汉学者对中国传统和传统经典进行大规模翻译研究的阶段,也是中国儒家传统转型的阶段。这个转型就是近代的“今文家”儒家学派推翻“古文家”一派对中国经典的解释。
我不是中国传统经典的专家,如果表述有误,请大家原谅指正。请允许我简单地描述一下中国儒学“古文家”一派和“今文家”一派的最主要两个区别(请读者自己查阅何为“今文家”何为 “古文家”,这也是容易被误解的)。“古文家”一派认为周公是五经的始作者,孔子为五经的传授老师;五经才是地位最高的经典。“今文家”认为,孔子才是五经的始作者,孔子为万世之师的祖宗,所传为万世之真理,孔子所传精髓均在孔子所著的五经或是《论语》中。其他有关经典排序和文本理解差异不再赘述。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将这一运动称之为“今文学运动”,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相比较,又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他所说的这场复古运动,是指反对宋明的“理学”和“心学”,而复兴于汉时的儒家学派,而那个时代的学派却恰恰又叫“今文家”一派(在汉代流行的文字所写的五经叫今文)。
近代西方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们也被搞糊涂了。在这种情况下,以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汉学家们开始了自己独立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分析,而不再是简单的翻译。无论中国儒家传统的“今文家”和“古文家”如何打架,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孔子在两派之中无论是传教者还是始作者的神一般的圣人存在。所以了解清楚了孔子真正教的内容是什么,就了解了孔子所传教的真正“儒家思想”。换一句话说,西方汉学家在此时也加入了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与中国近代儒家学者的新文化运动不同,新文化学术运动的明确目标为“复古”和“致用”,却始终逃不出孔子与五经的权威。汉学家没有中国儒家学者的束缚,因此他们能够用独立的新兴的学术方法去分析孔子所教的“思想体系”,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一词是西方学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从宗教、哲学和翻译阐释学角度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系统研究。Confucianism的起源不是对中国儒家或是儒家思想一词的翻译,一些汉学者甚至认为孔子以后的一些儒家思想已经偏离了孔子思想。例如,他们认为孟子和朱熹的流派虽然是儒家,但已经不是孔子思想的嫡系传人了。这一点其实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有一些所谓的“新儒家”甚至开始用康德的思想解释儒家思想,孔子的名字早就被滥用了。这种中西方研究的本质区别我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也许能让一些人容易理解一点。西方的”Confucianism “研究相当于学术领域的学者从外部对诸如基督教信仰进行的人文社会学角度的“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y),而我们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当于基督教信仰者对基督教本身的研究,这在学术研究上称之为theology。”Religious Study”和“theology”也许研究的都是同样的文本,但是其研究方法和结论都是不同的。甚至西方学术界内部对Confucianism 也有多种不同阐释(如欧美研究者之间就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因此,英语的Confucianism根据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角度,也有不同含义,在西方的学术研讨中是需要具体定义的。
后来,中国开始与西方建立了外交和对话,我们对外自然而然地将“Confucianism”拿了过来,当作是人家对我们“儒家思想”的英语翻译,从此Confucianism 的含义就更加一团浆糊了。其结果就是我们认为西方根本不懂中国的儒家思想。且不说人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正确与否,如果中国学者能够有幸看到理雅各先生的中国经典著作原文的话,就会知道,理雅各不是翻译家,他是四书五经的注疏大家。他的原文中,字词注疏占了不下三分之一的内容。他在注疏中国经典的时候所用的参考举证引用,从汉代的郑玄到宋代的朱熹一直到近代诸如江永、戴震等学者,他对《十三经注疏》的研究引用之多、参考之庞杂,是能够让多数儒家学者也汗颜的。
在我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也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为什么理雅各会宣称“Confucianism”是Religion, 这也触及我开始研究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文一词“宗教”又是怎样被创造出来以及定义的。我们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中文的“宗教”一词的现代定义不是对 “religion” 的翻译,就如同“Confucianism”不是英语对儒家思想的翻译一样。“宗教”一词在中文里代表的是一种对英语 ”religion”的官方评价,religion 一词的更准确一点的原文定义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对至高神圣力量的信仰”(牛津字典:the belief in and worship of a superhuman controlling power, especially a personal God or gods)。
今天,国内外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中文词汇“宗教”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而且这一观点很可能是康有为老先生最先提出来的。我找到了康有为最初提及这个说法的《孔教会序》(1913),老先生说其来自日本。但是该老先生也并未说他怎么知道的。我在大学时期学的第二二外语是日语,于是突发奇想,想看看日语里的“宗教”一词是怎么定义的。于是在网上搜索 ”religion”的日语翻译。结果日语文字中将该词翻译成“宗教”。真的,中国字的”宗教”。这种字体叫做片假名。如果日语片假名的写法是中文的话,通常只有一个可能性:这个日语词汇是从中文里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读者能够看见这篇文章的话,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给大家揭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