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的拼音全文?
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一)那时侯,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可是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又是谁在“还顾望旧乡”呢?
(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折柳寄情,以花草赠亲朋,传达了对亲朋友的关心、思念,以及美好的愿望。《涉江采芙蓉》“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亦是如此。
“芙蓉”营造了 的意境,表现了 之情。“所思”在哪里?故乡又在哪里?“漫浩浩”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 的效果。
(三)文学知识补充
古诗中的“对写”手法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在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不写自己如何苦思冥想,怎样神损形销,而是从对方下笔,设想亲人朋友面对此情此景会是怎样,把对方的苦苦相思写得真切动人,也就反映了自己思念的深切。这种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对写法”。这类诗作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一、悬想对方情景,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1.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此诗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
诗人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重笔写家人如何思念自己。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思念之情加倍溢出。
2.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诗人想到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1.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zhāo)又一年。”
第三句,诗人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二、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1. 杜甫的《月夜》是运用这种写法的典型代表:“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却说妻子见月忆已,正如幻晓岚所云“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颔联不说自己看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看月而不解其母忆父,把悬念儿女、体贴妻子深情婉曲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写想象中妻子看月忆己的情景。颔、颈两联纯为虚拟之词,从侧面表现夫妻情深。
尾联以想象中归家后的相聚之乐来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对写手法更进一层。此诗纯从对面落笔泼墨,无一笔正面描写,正如王世爽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己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如此写来,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2.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放雨时”。
首句以设问领起,一问一答,一实一虚,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用笔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蕴涵浓浓的情思。
第二句转入写景,三、四句是希望之辞,写诗人想象将来相聚时的情景。作者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